记承天寺夜游[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1-21 14: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走进苏轼的世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千古一人 :诗词文书法绘画皆绝 命



嘉祐二年(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元丰二年(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熙宁二年(1069) 反对变法卷入党争。元祐元年(1086) 重获启用官至礼部。绍圣元年 (1094) 又遭贬职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 渡海北返次年病逝。 苏轼开荒种地辛苦一年后,在东坡旁筑了一间
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张怀民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创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qǐn)(zǎo)(xìnɡ)解释加点字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
高兴地考虑、想到 ……的人于是共同、一起  散步形容水的澄澈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门高兴地样子
想到
于是、就 睡共同、一起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
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便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游乐
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
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山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空明澄澈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只是、不过而已、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因为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全文翻译 你能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比喻:月光—— 积水空明
竹柏影 —— 藻荇交横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产生一种虚实错位,亦真亦幻的意境 。用“盖……也”,让人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情趣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闲人?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他是闲人?闲人:1、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
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欢 欣)(孤寂、遗憾) (宽慰、闲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苏轼和张怀民处境相同,可用白居易
的哪一句诗来形容?同是天涯沦落人。3.苏轼急切地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可用李商隐的哪一句诗来形容?心有灵犀一点通。4.文中写景的一句好在哪里?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的特点,令人联想,很有情趣。5.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月光如水,皎洁;空灵。6.作者在这里设计了怎样的一种情境?清幽宁静。7.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通达乐观闲9.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1.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 )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无与为乐 D.怀民亦未寝B课内练习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
A.庭院 B.月光
②“竹柏影”是指:( )
A.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
③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④翻译这个句子: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和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啊。BBA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胸中廓然无一物。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美,是到处都有的。 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词选之一创作动机江城子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坟。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对亡妻的思念,盼望相逢之切与十年来仕途坎坷郁积的苦闷,倾心而出,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