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说 课幽径悲剧说教材 《幽径悲剧》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五单元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为人与环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深化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一篇涉及“人与环境”问题的散
文,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对无端破坏自
然、毁灭生命的行为的痛恨,抒发了关
心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启示人们要
认识美,关心美。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经历;
②掌握重点词汇;
2 能力目标:
①体味文章清丽淡雅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文
章的内涵;
②理清文章结构框架,学习文中写景、抒情的修辞手法(层层铺垫+反复+反讽),品味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 情感目标: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自然、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人文关怀意识。说教学重点 1 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学习层层铺垫、
反复和反讽的叙事、抒情手法。
2 挖掘酿成“悲剧”的深层原因,体会作者
的悲悯情怀和矢志维护美的决心。
说教学难点挖掘酿成“悲剧”的深层原因,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和他矢志维护美的决心是全文最大难点。说教法和学法 点拨法:对作者的了解程度?文章
中提到的“十年浩劫”是什么?你们认为什么是悲剧?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出方向。
查阅资料,课前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运用圈点法,划出印象深刻或者有疑问的句子。课
前 提问法:初读课文后的情感体验是
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在幽径发生
了什么“悲剧”。
反复诵读+自主思考
课
中 质疑法
1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写到“只有我一
个人”? 他要表达什么呢?
2 一次“哭泣”就可以表现出古藤被毁的悲
剧性,作者为什么要连写三次呢?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课
中1 学生因年龄和阅历的不足,对“十年浩劫”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大环境会产生陌生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愚氓灭美”现象产生,必要时需要做相应的知识补充。
2 作者亲历“文革”,并遭到迫害,目睹了当时愚氓肆意残害紫藤萝的丑行,在心理上将自己与紫藤萝联系到了一起,故而再面对仅存的古藤萝被毁时,他的悲悯情怀就格外强烈。学生如果不理解作者同紫藤萝之间的这层感情,就无法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愚氓灭美的痛恨之情和矢志维护美的强烈决心。学情预测说教学流程
预习反馈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拓展延伸蜿(wān)蜒(yán) 凄(qī)清(qīng)
潋(liàn)艳(yàn) 攀(pān)附(fù)
浩(hào)劫(jié) 诛(zhū)伐(fá)
惆(chóu)怅(chàng) 荆(jīng)棘(jí)
虬(qiú)干(gàn) 摇(yáo)曳(yè)
悚(sǒng)然(rán) 愚(yú)氓(méng)
1检查生字词预习反馈1 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2 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3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更有趣味、
更有意思。
4 懦者立怯者强:软弱胆小的人也奋发刚强起来。
5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6 猬集:如刺猬的硬刺那样从聚,比喻众多。
7 鲁殿灵光:表示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8 万斛:极言容量之多。
9 毛骨悚然: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10 林林总总:形容繁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学习。熟读课文的
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学习层层铺垫和
反复、反讽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
感。
1 导 入什么是悲剧?
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在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讲一段话:生活中
真正的悲剧往往以非艺术的形式发生,以其赤裸
裸的暴力、绝对的混乱、可笑的无意义和彻底的
无定式来伤害我们。悲剧会像粗俗不堪的行为一
样对我们产生伤害,给我们留下一个使用暴力的
印象,我们因此而感到厌恶。 2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
当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
世人眼中的季羡林:
黄宝生:他从没离开学术
钱文忠:他是一位“年高德劭的长者”
《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负责人柴剑虹眼中的季羡林先生 :
“星斗其文,赤子其心”收入课本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5课)
《怀念母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
级上册第6课)
《夹竹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
六年级下册第19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小学生张钫采访季羡林) (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课)
《做人与处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八年
级上册第11课)
《永久的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八年级
下册第2课)
《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版九年级上册
第9课)
《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主编 洪宗礼)
《清塘荷韵》(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
八课)3 写作背景 在“十年浩劫”期间,毁灭美司空见惯。可是在
1992年的春天,十年浩劫已经结束十五年了,在
北大校园里,竟然还有不知道欣赏美,甚至毁灭美
的“愚氓”,他们还在继续制造着毁灭美的悲剧。这
些人都漠视美,对美的毁灭无动于衷。社会群体缺
乏对“愚氓”现象的重视,缺乏爱美护美的意识,才
是导致悲剧的很本原因。古藤萝的悲剧,是幽径的
悲剧,也是燕园的悲剧,也是北大甚至是那个时代
的悲剧,更是我们人类的悲剧。4 试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幽径悲剧》写的是北大燕园幽径中一棵古藤萝被愚氓毁灭的悲剧。
5 熟读文章,理清文章整体结构分 析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文章大体分三部分
点拨:“仿佛从地下……感染力”一句中“向上”连用和只用一次有区别吗?什么表达手法?(反复)藤(第 段)7—11(第7段)写一棵古藤
以泛写的方式巩固叙述对象
紫色的花朵、满棚满架、
蜜蜂。(第 8 段)描写幽径古藤萝之美
(第 9 段)其它藤的命运:被诛
(第10 段)幽径之古藤的命运:
独存—“我”的孤独
(第11 段)幽径之古藤结局:
被诛
我(第12—16段) 反 复
“哭泣”和“决不会”“偏偏”等词的多次连用是什么修辞手法?在不同的段落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已出现过反复手法,这部分点拨学生自主体会其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反 讽
“真正的伟人”一句中,“伟人”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伟人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想要表达什么?
(引导+自主思考体会) 小 结
“径””“藤”与“我”之间的层层铺垫
写“径之美”为第二部分的“藤之美”做铺垫,起到了烘托美的作用。“藤之美”又为之后的“藤之悲”起到了衬作托用,强化了悲剧效果。由此引出了第三部分“我”的悲愤之情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深入分析作者强烈的悲悯情怀和对愚氓灭美的愤恨之情,体会他同古藤萝之间的情感,理解他透过文章传达出的对呼吁世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美的深层内涵。以此思路图为基础,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层层深入找出“悲剧”深层原因。 一、古藤萝缘何被毁?
1 “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
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 ——控诉“文革”行为
2 文革结束多年后的改革开放时代里,仍有“愚氓”无视美,毁灭美。 二、古藤萝被毁后,作者表现出怎样
的思想感情?
1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通过自己走小径的具体情态来极言痛苦,使不可见的痛苦之情,形象化、可见化。“悲哀至极”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2 “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
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
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
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
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
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
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万分委屈”“投诉无门”“哭泣”等人性化字眼,
拟人化地表达出一种哀怨之情。“哭泣”的反复使
用更强化了这种悲哀愤怒情感。
“在茫茫人海中……一棵古藤的生死”又批评了世
人对美的漠视。三、为何只有作者对古藤萝被毁表现
出了如此强烈的情感呢?
(设疑法提出问题后,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引导,找出答案)
1 源于作者的悲悯情怀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
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
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
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
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
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2 作者对紫藤萝特殊的情感寄托。
“每到春天……不全是荆棘丛”透露出作者对紫藤
萝的一种什么感情?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即仅存的一棵,因而成了惟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文革时期作者身心遭受迫害,孤独的心境不被外
人理解,故而对当时仅存的这株古藤萝在心理上
产生了亲近感和心灵寄托。如今面对仅存的古藤
萝被毁时,悲痛感就显得格外强烈。 辅助资料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散文《二月兰》中
写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他写道:“我当
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的手
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部分,我呼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
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
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
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这段文字用于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文革时期的
孤独心境,由此引出对古藤的心灵寄托。 四、文章情感线索与叙事线索并存、交织,达到情景相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古藤萝的悲剧性的逐渐深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由此:
作者带着无奈之感发出了要世人尊重美、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呼吁,并定下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全文总结 1 文章语言清丽淡雅,行文自然随性。
2 紫藤萝作为一种意象,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作者自己:紫藤萝的不被珍视正如作者悲悯情怀和孤独、无奈心境不被外人理解一样。
3 作者写紫藤萝的被诛杀,表达主题多元化:悲悯情怀,孤独的痛苦,无奈的悲哀,对文革的愤怒。独特的人,面对独特的对象,有独特的感受,无奈,悲凉,伤感,即是对小径,也是对古藤,更是对自己,对人生。
4 透过文章,作者呼吁世人对自然、生命和美的尊重。 课堂反思
文革动乱时期有“愚氓灭美”的现象,为何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十多年之时,仍有这种现象发生?同样,反观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类似现象仍未被避免发生。经济飞速发展,为何人们素质却在走下坡路?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是物质社会对人心的腐蚀,使人变得冷漠,变得缺乏温情和人文关怀,还是人性的自我放逐所致?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季羡林的散文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的人情物事连接了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时往日连接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散文。钟敬文如此评介:“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再恰当不过。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