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7张PPT。 一· 情 景 导 入七子之歌——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阁(gé)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盛
世
金
莲 这离散和哭泣,伤痛与屈辱已成为历史,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地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铭记这一刻,中华儿女更会铭记这一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
次感受这一历史时刻!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真实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二、文本解读
(一) 知识积累
1.背景介绍2、“不列颠尼亚”简介:
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不列颠尼亚” ,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 在本文中指“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
不列颠女神中英双方代表签订《南京条约》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香港问题由来
3、了解香港 走近文本
(1)再现香港的屈辱历史香港问题由来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
香港问题由来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 展示香港回归 祖国的过程 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给中国。
——中英联合声明
此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港澳台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前提和核心主体补充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行“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内涵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香 港 回 归 场 面香港东方之珠(3)感受香港今日的灿烂与辉煌香港夜景 香港红勘体育馆香港海滨长廊香港码头香港迪斯尼乐园香 港 街 景鸟瞰香港夜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星光大道李小龙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4、新闻知识
(1)、定义与特点: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新闻(2)、新闻的分类:
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3)、新闻六要素: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结尾
5、背景(4)、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5)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尾有时则蕴涵
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6)、新闻标题,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7)、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字体最大的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说明形势、交代背景、引出主题的,
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副标题 :又名子题,位于
主标题之后,是对正题的
补充和解释。(8)、导语:一般指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中心思想 。
(9)、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六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0)、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 (11)、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 等。
(12)、新闻的基本特点:1、真实性
2、时效性
3、客观性
4、篇幅小(13)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学习生字词 凝重
掩映
陈迹
瞩目
冉冉升起
易帜
展拓
子夜(níng)庄重。(yǎn yìng)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chén jì )过去的事情。(zhǔ mù)(rǎn rǎn)(zhì)(zhǎn tuò)(zǐ)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慢慢地。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施展开拓。半夜。(14)问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它的新颖,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读了本文,你觉得标题有什么特点和深意?(二)、听朗读录音
筛选信息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标题解说(1)、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标题有两层含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
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题目表意委婉,把必要的外交礼节同民族独立的精神巧妙地糅合在口语化的表达中。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3)、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了无痕迹。问题2 、
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1、导语 (第1段) 2、主体(第2—10段)3、结语(最后1段)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4 、背景:港督府变迁
问题3、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港督府讲解过程: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末任港督彭定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4时40分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第三自然段)
第三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六自然段)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第四场景: 6月30日下午7时4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下英国国旗。
(第七自然段)
第五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易帜交接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交接仪式会场 第六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在中国南海,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查尔斯在“不列颠
尼亚”号上回望手捧刚刚降下的英国国旗,
彭定康神情黯然英军卷旗走人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英国告别仪式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最后一分钟 香港 交接仪式上的易帜7月1日零点40分?中国南海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答案: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别了,“不列颠尼亚”问题4、文中三次写到
降旗,各有什么意义?(三)能力提升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次降旗(7段)——港岛上的每
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
很平常的,但这一次 降旗意义非常大,
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
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一次降旗(3段)——港督旗帜在“日落
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
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三次降旗(8段)——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
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
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问题5: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问题5参考答案:如文章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文中对港督府的修建(4段),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7段),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11段)等,都有准确的记载。
作用1:背景材料与现实场景融为一体,自然的衔接使得背景材料并不杂乱无章。
作用2: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问题6、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7、这篇课文语言庄重而含蓄,细读语句,体会其深刻涵义。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
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
祖国的怀抱。问题8、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中??“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9、总结本文的中心记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
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凤凰卫视的解说词
“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
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
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10、总结各方人士的评说11、总结香港回归的意义③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①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三、课 外 拓 展祖国统一大业1、澳 门 回 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2、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1)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收回香港、澳门的根本原因。(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3) 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4) 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3、台湾问题由来: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占领我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中华民国”,造成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所以香港问题和澳门问
题是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
题,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实现两岸间真正停火2、1987年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3、1990年台湾海基会,1991祖国大陆海协会成立
4、1992年达成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5、2005年胡锦涛会见连战,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05/7, 新党主席郁慕明— “民族之旅”
5、材料 “台独”势力猖獗A、1990.9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B、1994.4李登辉公开否认“一个中国”原则;
C、1999.7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 四、课堂小结
香港回家:
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故里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回归
澳门回家:
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
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住 港 三 军课后练笔就学校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请同学们写一则短新闻。 五、作业:
男: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女:月而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合: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女: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胸膛合: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东方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