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学。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具学具】
PPT课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词义,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娄山关战役”视频片段
师: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足迹,去追忆一场壮怀激烈的鏖战
二、背景介绍
师:提到遵义,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生:遵义会议
请学生简要说说遵义会议的作用
师:会后,红军离开遵义,经娄山关北上,准备渡过长江但是蒋介石封锁了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折回再向遵义进军,二渡赤水,攻占桐梓1935年1月25日凌晨,红军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相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终于占领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三、激情诵读
1、播放背景音乐《娄山关》,学生自由朗读
2、请一学生配乐朗读,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
(1)读准字音如“咽”,yè,哽咽
(2)读准节奏如以“︱”表短停顿,“‖”表长停顿,“–”表连接音,“↗”表升调,“↘”表降调,加点表重音,那么上阙的朗读可参照以下方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学生自行揣摩下阙读法,教师点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读准情感
师:上下阙的写作内容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上阕写行军情景,悲凉沉郁;下阕写胜利穿越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豪迈悲壮
4、学生推荐一男生领诵,其他同学配合齐诵。
四、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读词句,体会意境,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与气慨。
【教学过程】
一、品悟鉴赏
师:你们最喜欢的诗句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词的上阙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2、这里仅仅是写景吗?除了写景外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暗写景中人,以有声衬无声天色未亮,凄风冷月,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含蓄刻画出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3、为什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明确:马蹄声细碎杂沓,是因为山径崎岖、寒霜铺地、马匹数少喇叭声哽咽低沉,是因为西风劲吹、山峦重重以及诗人心情沉重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号声,才会像是鸣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
4、词的下阙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背景?
明确:雄关、苍山、残阳,营造出壮阔苍凉的背景
5、“漫道”有人认为是“徒然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漫漫长路”暗指接下来的长征路途遥远漫长,你同意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来分析
明确:无论哪种说法,都表现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乐观积极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
6、“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景?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黄昏景象,前句崇高磅薄,后句悲壮奇丽,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如烟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雪”的傍晚)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7、围绕娄山关,诗人既描写了战前的行军情景,又抒发了战后胜利穿越的情志,但唯独省略了哪个环节?为什么这样处理?
明确:没有直接写红军激战的场面虚实相生
二、课堂小结
1、师生归纳艺术特色:风格上,悲凉沉郁与雄劲豪放融为一体;手法上,明暗虚实结合,景情并茂;炼字炼句,构成典型意境,深化主题
2、师生激情背诵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词,思考:与《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在情感抒发上有什么异同?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提示:本词诗情画意,描写了秋之重阳的战地风光,鲜明爽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豪迈乐观,气度恢宏,毫无肃飒之气,令人受到无限鼓舞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忆秦娥·娄山关》
2、摘抄毛泽东诗词三首,任选其中一首赏析,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8
忆秦娥
·娄山关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苍凉
肃穆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壮丽
雄浑
【教学反思】
诗词描写的内容学生理解不太容易,所以,教学这样气势磅礴的诗词,气氛的创设极为重要。因此,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观看有关长征的电视。我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长征的资料、数据以及重要的战役。课上,同学们互相交流、评说,我也参与其中。没想到,效果出其的好,气氛很热烈,他们从故事中,从老师的介绍中体会到了红军的“难”,体会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学习诗句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有的一节课就把诗词背会了。可见,老师的教法,设计的合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