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
2.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相互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1: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
(激趣型)
模仿赵忠祥《人与自然》的声音,朗读: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这就是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作者驻足在地下森林面前,感慨万千……那么作者都有哪些感慨呢,我们一起来学析这篇文章《地下森林断想》21cnjy.com
导入设计2: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疑型)
出示热带森林或雨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
教师:大家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森林的特点?
学生:雄伟壮丽,遮天蔽日……
教师: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
学生:摇头,地下还有森林?
教师: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www.21-cn-jy.com
导入设计3: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背景型)
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收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课堂实录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一)预习检测
1.积累字词
黑黝黝(yōu) 袅袅(niǎo) 瘠薄(jí) 孱弱(chán) 沉湎(miǎn)
狼嗥虎啸(háo) 钦佩(qīn) 愤懑(mèn) 怜悯 (mǐn ) 簌簌(sù )
2.掌握词语的含义
瘠薄: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沉湎:深深的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身体瘦弱。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浩瀚无垠:形容水势盛大没有边际。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万籁俱寂: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
3.走进作者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21教育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说说第二段“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句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地下森林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眼前的地下森林是什么样的?
4.理解文章结构。
(学生初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1.一连串的疑问,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景观的惊奇与感叹。21·cn·jy·com
2.地下森林形成过程:
(1)火山爆发,所有生命毁于一旦。
(2)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山顶有了泥土。各种树木奉献自己的种子。
(3)适应性强的种子成长起来。
(4)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形成地下森林。
3.眼前的地下森林:(1)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的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的五彩缤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风儿从我的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
(3)干枯的小草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
4.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交代了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自然段)描写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突出了“艰辛”的特点。
第三部分(21—27自然段)描写了现时作者眼前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自豪”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敬仰”之情。21·世纪*教育网
三、品析语言,理解感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赏析语言,品味作者的感情。】
1.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试着分析!
2.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让作者折服?
(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问题,交流答案。)
明确:
学生A:我喜欢第二段中“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地下森林的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学生B:我喜欢第三段中“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一般。”这句话连用几个短语,把当时火山爆发的壮观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1·c·n·j·y
学生C:我喜欢第五段中“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这句话写出了火山爆发后的景象,万事万物失去了生命,一切都死气沉沉的,突出地下森林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它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2-1-c-n-j-y
学生D:我喜欢第八段“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的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风的乐于助人,写出了雨后种子萌发的过程,生动形象。21*cnjy*com
学生E:我喜欢第十自然段“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呼唤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样深深的峡谷底部来过……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这几句话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出了阳光的无情与不公,反衬了地下森林的乐观,顽强和坚韧。
学生F:我喜欢第十三自然段中“它悄无声息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峡谷甘于寂寞,不炫耀自己的品格。
学生G:我喜欢第二十二段“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的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的五彩缤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地下森林的美丽。【来源:21cnj*y.co*m】
学生H:我喜欢第二十六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是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写出了地下森林带给作者的启迪,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敬仰之情。【出处:21教育名师】
2.(1)坚忍顽强,不怕苦难险阻(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不消沉、
(4)无私奉献。
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的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它的顽强坚忍,它的乐观,它的无私奉献,都应该成为我们以后学习的榜样。www-2-1-cnjy-com
布置作业
1.摘抄句子,积累。
2.以“我眼中的地下森林”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交代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感受、心情) 抒情
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 描写 坚忍顽强、无私奉献、乐观自豪
描写作者眼前的地下森林的状貌 描写、抒情
课件13张PPT。第十一课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
2.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新课导入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收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一、??预习展示(一)预习检测
1.积累字词
黑黝黝(yōu) 袅袅(niǎo) 瘠薄(jí)
孱弱(chán) 沉湎(miǎn)
狼嗥虎啸(háo) 钦佩(qīn) 愤懑(mèn)
怜悯 (mǐn ) 簌簌(sù )
2.掌握词语的含义
瘠薄: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沉湎:深深的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身体瘦弱。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浩瀚无垠:形容水势盛大没有边际。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万籁俱寂: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一、??预习展示(一)预习检测
3.走进作者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说说第二段“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句的作用?
2.地下森林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眼前的地下森林是什么样的?
4.理解文章结构。初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 明确1: 一连串的疑问,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景观的惊奇与感叹。明确2:地下森林形成过程:
(1)火山爆发,所有生命毁于一旦。
(2)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山顶有了泥土。各种树木奉献自己的种子。
(3)适应性强的种子成长起来。
(4)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形成地下森林。明确3:眼前的地下森林:
(1)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的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的五彩缤纷。
(2)风儿从我的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
(3)干枯的小草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明确4: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交代了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自然段)描写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突出了“艰辛”的特点。
第三部分(21—27自然段)描写了现时作者眼前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自豪”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敬仰”之情。三、品析语言,理解感情1.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试着分析!
2.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让作者折服?再读课文,讨论问题,交流答案。 示例:
A:我喜欢第二段中“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地下森林的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B:我喜欢第三段中“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一般。”这句话连用几个短语,把当时火山爆发的壮观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小结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的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它的顽强坚忍,它的乐观,它的无私奉献,都应该成为我们以后学习的榜样。布置作业1.摘抄句子,积累。
2.以“我眼中的地下森林”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