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5.2.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5.2.1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北方地区的人口、民族及主要城市。4.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5.理解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及对工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为我们描绘了哪个地区的壮丽景观?课件展示:学生:北方地区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活动一: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阅读课本第6页“北方地区图”
,指出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北方地区是指秦岭——淮河线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东临渤海和黄海。教师:从图中观察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北方地区包括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
结合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指图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发言。
探究活动二:北方地区的地形和气候
教师:读北方地区图,概括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并找出主要地形区。课件展示:学生:北方地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教师:北方地区以平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等。主要位于二、三阶梯,境内有二、三阶梯分界——太行山。教师: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绵延分布,是中国重要的林区。教师:观察北方地区境内主要有哪些河流呢?河流:黑龙江、松花江等。教师:北方地区位于淮河以北地区。北方地区境内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黄河流经北方地区。课件展示:教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概括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学生:以温带季风气候类型为主。教师: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为400-800毫米,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西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类型为主。教师:在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的综合下,影响了北方地区的农业和工业,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北方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情况。
能通过前面所学习的地形内容,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能通过地图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承上启下,过渡到下一部分。
探究活动三:北方地区的农业和工业
教师:通过观察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业区,并结合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得出北方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以及北方地区当地人的主食以什么为主。课件展示:学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为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业区,农作物主要是小麦。教师总结:北方地区重要的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北方地区耕地类型为旱地,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东北平原)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华北平原)则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荞麦等农作物。北方地区当地人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教师:北方地区除了这些农作物外,还有哪些物产呢?课件展示:教师:北方地区盛产温带水果,如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课件展示:教师:北方地区地方特产丰富,著名的有东北“三宝”(人参、鹿茸(róng
)、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教师:根据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第1题,并能简单说明理由。课件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教师:华北平原在长城以南,种植冬小麦;华北平原在长城以南,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教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工业是主导产业,那么北方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如何呢?了解北方地区的工业,先来看北方有哪些资源?课件展示:学生: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教师: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此外,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都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
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体现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们畅所欲言。将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解答地理问题。理论结合实际,能用所学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解答地理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解题能力。由农业过渡到工业,体现两大产业的地位。
探究活动四:北方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
教师:清楚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又有哪些人文旅游资源呢?课件展示:教师: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长期是中国的行政中心所在地,西安、北京、洛阳、开封为著名古都,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更为生动活跃。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解决,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板
书
设
计
地形:平原、高原为主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冬季有结冰期北方地区
资源:森林、石油、煤炭、铁等,旅游资源农业:旱地为主,熟制、农作物等重要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
通过板书,完成本课小结,使学生再一次熟悉本节课知识脉络。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东部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重点研究北方地区在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对北方地区的农业和工业的影响,并能简单说出北方地区主要的资源情况。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并能熟练应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地理学习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w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经过的主要省份以及秦岭、淮河的基本概况。2.结合已学的知识,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学会分析其原因。3.在地图上找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2.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青藏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内蒙古高原的景观图片,观察我国不同的地理区域存在的景观差异。课件展示: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活动一:秦岭——淮河线
教师:课件展示《晏子使楚》当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北异也”,体现哪条界线的重要性呢?学生:秦岭——淮河线。教师: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看图5—1,圈出“秦岭——淮河线”,说出“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结合我国政区图,说出“秦岭——淮河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区。课件展示:生:秦岭东西向山脉,淮河自西向东流。秦岭——淮河主要通过的省区有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师: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简要说明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意义,完成下面内容。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温度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该线以北河流冬季结冰,以南冬季不会结冰;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气候和
气候的分界。生:⑴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干湿地区)的分界线;⑵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温度带)的分界线;⑶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⑷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该线以北河流冬季结冰,以南冬季不会结冰;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师:通过秦岭——淮河线所在的位置,比较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完成下面表格内容。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抢答。教师:通过以上内容分析,解决下面问题: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陕西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陕西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问你可以解释一下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由于秦岭山脉的阻挡,使得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能够使学生新旧知识相结合,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学习新知识。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概括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通过活动题,检验学生对秦岭山脉的认识及带来的影响,从而能根据已学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及锻炼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活动二:四大地理区域
教师:通过阅读四大地理区域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分界线。课件展示:学生:四大地理分别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师: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课件展示:教师:观察中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与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分界线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我国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一致。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看是否受夏季风的影响,即季风因素的影响。课件展示:教师:观察00C等温线及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与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以及秦岭—淮河一线相一致。其主导因素与气温和降水相关,即气候因素。课件展示:教师:观察中国青藏高原的边缘线与青藏地区的边界线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青藏地区的主体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所以确定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势。教师:通过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及依据,完成下面表格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内容教师总结:四大地理区域,主要是依据气候和地形的差异,同时兼顾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的不同来划分的。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地图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读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达到新知识的学习。并能应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板
书
设
计
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秦岭与淮河的概况
秦岭的走向四大地理区
淮河的流向域的划分
秦岭——淮河线的
是哪些地区的界线
地理意义
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
名称及分布位置
分界线及划分依据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5.2.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5.2.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5.2.2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南方地区的人口、民族及主要城市。4.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5.理解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及对工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呈现的又是哪个地区的迷人景色?课件展示:学生:南方地区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北方地区相对应的南方地区。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活动一:南方地区的位置及主要地形区
教师:阅读课本第9页“南方地区图”
,指出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南方地区是指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教师:从图中观察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南方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南部沿海各省(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和西南各省(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在这些省份当中,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教师:通过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本区地跨中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找出其界线,说界线以东、以西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课件展示:学生: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为主。教师: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西部有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地形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其中,巫山是划分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巫山东侧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侧为四川盆地。教师:南方地区的地形与北方地区的地形相比较,有哪些不同呢?课件展示:学生:南方比北方平原少。教师: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平原面积小,耕地少,但类型更齐全,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教师: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齐全,而气候情况如何呢?
结合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指图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发言。能够熟练应用地图,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解答地理问题。通过对比法,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过渡到下一部分,承上启下。
探究活动二:南方地区的气候及农业
教师: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图,(1)对照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2)对照中国降水量分布图,说出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课件展示:学生:南方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教师: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有少部分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教师: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对比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比较南方地区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北方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教师:与北方相比,南方地区获得的热量和水分更多,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植被更茂盛。教师:观察南方地区境内主要有哪些河流呢?课件展示:学生:珠江、长江等。教师:与北方相比,南方河流水量大,水能蕴藏量更丰富,无结冰期,航运价值更高。教师:在地形、气候两个方面的作用下,南方地区主要农产品及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哪些呢?课件展示:学生: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甘蔗、油菜等农产品。教师: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农产品:物产丰饶,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等水产品和热带作物产区。农业生产基地: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过渡: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好,那么工业发展情况如何呢?接下来,了解南方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
能通过气候和降水图获取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对比记忆法,让同学更深刻的掌握地理信息。一个地区的农业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就是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有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清楚地形和气候可以决定当地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农作物。过渡,呈上启下的作用
探究活动三:南方地区的资源及工业
教师: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带动,南方地区有哪些资源呢?课件展示:学生:南方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教师: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如如云南东川和江西德兴的铜、广西平果的铝土、江西大余的钨、贵州铜仁的汞、云南个旧的锡、湖南冷水江锡矿山的锑和常宁水口山的铅锌等。本地区工业基础好,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如沪宁杭工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课件展示:教师:除了矿产资源外,南方地区还有哪些资源呢?学生:旅游资源和水能资源。教师:南方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云南省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如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等。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中西部地区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具备较为理想的水电开发条件,如三峡、葛洲坝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解决,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板
书
设
计
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气候: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
河流:径流量较大,湖泊众多
资源:有色金属、水能
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为主
交通:铁路、水运发达
通过板书,完成本课小结,使学生再一次熟悉本节课知识脉络。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东部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重点研究南方地区在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的影响,并能简单说出北方地区主要的资源与工业之间的关系。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并能熟练应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地理学习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5.3.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5.3.1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4.理解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5.了解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4.理解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象?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所展现的不同景象。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活动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阅读课本第14页“西北地区图”
,指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中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大约只占全国的4%。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教师:从图中观察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和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的一部分。
结合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指图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发言。
探究活动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师:观察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教师: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侧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东侧为内蒙古高原。教师: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如何哪何呢?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教师: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又有山脉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西北地区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自然特征以干旱为主。教师:观察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景观变化及原因是什么?学生: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过程。教师:西北地区东部以草原为主,中部为荒漠草原,西部为荒漠,主要是由于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加之受山脉的阻挡,降水越来越少,从而形成这样的景观变化。教师: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有哪些河流分布呢?学生:塔里木河。教师:西北地区河流稀少,河流含沙量大,多为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其中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能够熟练应用地图,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解答地理问题。
探究活动三:西北地区的农业
教师:在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呢?课件展示:学生:以畜牧业为主。教师:西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牧区,所出产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在全国占据突出地位。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西北地区形成两大牧区: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课件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西北地区的种植业以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为主。西北地区的东部农业区主要是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灌溉水源主要是引黄河水灌溉;西北地区的西部农业区主要是新疆绿洲和河西走廊,灌溉水源主要是来自祁连山和天山的冰雪融水。教师: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气候干旱,天然降水少。教师:西北地区的一些特色农产品有新疆的哈密瓜、吐鲁番葡萄等,为什么沙漠绿洲出产的瓜果特别甜呢?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通过观察地图,并结合上册内容所学的农业的知识,解答本环节问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小组合作,并结合前面所分析的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概括得出问题答案。
探究活动四:西北地区的资源及工业
教师:通过观察西北地区图,概括西北地区主要有哪些资源分布?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教师: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甚为丰富,如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石油、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鄂尔多斯现已成为中国新兴的特大型能源生产基地。在矿产资源的带动下,西北地区的主要工业有包头的钢铁工业,玉门和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金昌的有色金属工业,酒泉的航天工业。教师: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西北地区海拔较高,云量较少,因而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区,光热资源丰富。
能结合图例符号,熟练应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解决,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板
书
设
计
主要自然特征:干旱
地形:高原、盆地为主西北地区
河流:河流稀少,绝大部分是内流河
农业:灌溉农业、重要畜牧业基地
矿产:煤、石油、稀土、有色金属
通过板书,完成本课小结,使学生再一次熟悉本节课知识脉络。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重点研究西北地区在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对西北地区的农业的影响,并能简单说出西北地区主要的资源情况。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并能熟练应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地理学习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5.3.2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5.3.2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5.3.2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青藏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4.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5.了解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青藏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4.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回到拉萨》“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你根本不用担心太多的问题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雪山尽头美丽的喇嘛庙……”歌唱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象?课件展示:学生:青藏地区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青藏地区,来揭开神秘的青藏地区的面纱。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活动一: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阅读课本第17页“青藏地区图”
,指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青藏地区大体上位于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西,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大约只占全国的1%。教师:从图中观察青藏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结合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指图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发言。
探究活动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师: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课件展示:学生:青藏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教师: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海拔最高的柴达木盆地。教师:找出发源于青藏地区的主要河流。想一想,为什么青藏地区会成为这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课件展示:学生: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发源于此。教师: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发源于此。青藏地区位于其中央且海拔最高,冰川广布,成为众多大河的发源地。教师: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概括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青藏地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低,该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高寒。
能够熟练应用地图,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解答地理问题。通过本地区的地形特征,总结自然特征。
探究活动三:青藏地区的资源
教师: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青藏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呢?课件展示:学生: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等。教师:青藏地区海拔高,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沙漠、盐湖、盐沼遍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聚宝盆”之称。青藏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有丰富的地势资源。青藏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梯级开发,建有龙羊峡等大型水电站。
通过观察地图,并结合地形和气候等因素,概括本地区主要的资源。
探究活动四:青藏地区的农牧业
教师:通过观察青藏地区图,概括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课件展示:学生:以发展畜牧业为主。教师:青藏地区主要有两大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形成典型的高寒牧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课件展示:教师:青藏地区拥有藏羚羊、雪豹、野驴等许多珍惜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因而,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生态破坏,草场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青藏地区主要有哪些农作物呢?课件展示:教师: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主要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青藏地区的农业以河谷农业为主,主要有两个谷地,分别是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教师: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课件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青藏高原是中国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条件:气温较低,无霜期短,一年只能一熟,这种气候仅适于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如青稞、小麦、豌豆。畜牧业只适于放牧耐寒的牲畜,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有利条件: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营养物质少;气温低,农作物生育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总之,本区麦类和牧草属于“低消耗、高积累、高产优质”类型。
结合前面所学的农业的内容,概括本区的农业类型及主要牲畜。
探究活动五:青藏地区的交通和经济
教师:青藏地区作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交通条件如何呢?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青藏地区山岳纵横,冰川广布,历史上内外交通都十分困难。从1951年起,国家先后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修建了从西宁到拉萨的青藏铁路,并建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其中,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该铁路东起西宁,西至拉萨,改写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课件展示:教师: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青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青藏高原现已成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宝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和科学工作者。青藏地区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西宁市的塔尔寺,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解决,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板
书
设
计
主要自然特征:高寒
地形:青藏高原为主体青藏地区
农业:高寒牧区、河谷农业
资源:太阳能、地热、水能
科研和旅游宝地
通过板书,完成本课小结,使学生再一次熟悉本节课知识脉络。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独特的地理单元——青藏地区,重点研究青藏地区在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对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的影响,并能简单说出青藏地区的交通概况及资源情况。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并能熟练应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地理学习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