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训练落实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训练落实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18 20:1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荆轲刺秦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期年(jī)      
忤视(wū)
提秦王(dǐ)
谒见(yè)
B.苑囿(yòu)
戮没(lù)
揕击(zhèn)
唱和(hè)
C.俟机(sì)
目眩(xuàn)
惊愕(è)
中庶子(shù)
D.箕踞(jī
jù)
被八创(chuāng)
贻笑大方(yí)
解析:A项中“忤”应读“wǔ”。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解析:B项中“被”是“遭受”的意思。
答案:B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辨析能力。①②都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意思是“假如没有”;③只是,不过,表轻微的转折;④回头看。
答案:D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信物,可使人相信的证件)
B.秦王购之金千斤(悬赏捉拿)
C.愿足下更虑之(另外,重新)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遇见。 深:刻毒)
解析:遇,对待。
答案:D
5.对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翻译: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金,悬赏他的头。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翻译能力,实词虚词都要翻译准确。B项,应译为“一切听大王的吩咐”。
答案:B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B、C三项中都是倒装句;D项是被动句。
答案:D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乃朝服,设九宾之礼
解析:C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C
阅读下文,回答8~11题。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能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
B.自引而起,绝袖(引:伸、挣)
C.操其室(室:剑鞘)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陈:陈述)
解析:D项中的“陈”,陈列,排列。
答案:D
9.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皆能愿动词,“能”;B项介词,“因为”/介词,“用”;C项副词,“正”;D项副词,“就”。
答案:B
10.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完全失去了常态。
(2)秦王惊惶失措,不知怎样来杀荆轲,仅仅用空手同荆轲对打。
11.在“图穷匕见”这个情节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敌对双方的较量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而荆轲则“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由于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失去战斗力。
②本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以秦君臣的惊愕、惶急而不知所措,反衬了荆轲的英勇无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力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保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客: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
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解析:B项,客:像对待客人一样,名词作状语。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内空无骨鲠之臣
B.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D.尽灭之,遂自立为王
解析:A项,骨鲠:耿直。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B项,“亲戚”这里的意思是“心腹亲人”。C项,“扰乱”:混乱;扰,乱。D项,“自立”的意思是“立自己”。
答案:A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阖闾事成原因的一组是(  )
①光真王嗣,当立 ②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侍,皆持长铍 ④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解析:B项,专诸帮助公子光是认为王僚伐楚不当,选项中的分析无中生有。
答案: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不可失,不求保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公子光心里有自己的事,不可以拿其他的事来劝说他。
(2)这个时机不可丧失,不求成功还会有什么收获!况且我是真正的大王的后代,应当即位,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除我。
【参考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到吴国,了解专诸的才能。伍子胥见到吴王僚以后,拿讨伐楚国的好处劝说吴王。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国害死而说讨伐楚国,是伍员想自己报私仇,不可能为吴国着想。”吴王就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僚,就说:“公子光心里有自己的事,不可以拿其他的事来劝说他。”于是,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好好地对待他。过了九年,楚平王死了。这一年春天,吴王僚想趁楚国国丧,使他的二位弟弟盍余、属庸带领军队包围楚国的潜水;派延陵、季子到晋国,来观察其他国家的变化。楚国出兵断绝了吴将盍余、属庸的退路,吴国的军队不能撤回。于是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时机不可丧失,不求成功还会有什么收获!况且我是真正的大王的后代,应当即位,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除我。”专诸说:“王僚可杀。母亲年老,儿子弱小,而且两个弟弟带兵讨伐楚国,楚国断绝了他们的后路。现在吴国外面正被楚国围困,国内空无耿直的大臣,这不能拿我怎么办。”公子光叩头说:“你身后的事,一切由我担当。”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并且摆好了酒宴请王僚。王僚派兵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门窗台阶附近,都是王僚的心腹亲人。站在两旁作陪的,都手拿长矛。喝酒喝到畅快时,公子光装作脚有病,进入地下室中,派专诸放匕首到煮好的鱼肚子中献给王僚,到了吴王面前以后,专诸用手把鱼掰开,趁机拿匕首刺杀王僚,王僚立刻死亡。旁边的武士也杀专诸,吴王的人搅扰混乱。公子光让埋伏好的士兵出来进攻王僚的人,把他们杀完了,于是立自己为吴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1.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使































之。
答案:(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第①句注意“向”“殆”“过”等词的落实,第②句注意“许”“然”“壮”等词的落实。
答案: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补之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解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