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学习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活动二:巧编练习
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关于“讽、谏、刺、谤、讥” 的词义解释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词语:
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
弗如远甚:远不如
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千里
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
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善” 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遗,俭而无阙。譬如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全克敌之功也。”谢谢!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教学目标
1、解题,了解《战国策》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3、简说故事,引导学生熟悉课文
4、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
5、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 2、 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2分钟) 要求读出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 (生自读2分钟) 把注释读一读, (生读注释1分40秒) 3、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老师讲“一鸣惊人”的故事 ,让学生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学生准备3分钟) 要求:,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4、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 (学生准备3分钟)
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 5、 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
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7、 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思”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