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5.3.2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5.3.2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青藏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4.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5.了解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青藏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4.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回到拉萨》“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你根本不用担心太多的问题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雪山尽头美丽的喇嘛庙……”歌唱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象?课件展示:学生:青藏地区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青藏地区,来揭开神秘的青藏地区的面纱。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活动一: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阅读课本第17页“青藏地区图”
,指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青藏地区大体上位于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西,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大约只占全国的1%。教师:从图中观察青藏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结合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指图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发言。
探究活动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师: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课件展示:学生:青藏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教师: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海拔最高的柴达木盆地。教师:找出发源于青藏地区的主要河流。想一想,为什么青藏地区会成为这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课件展示:学生: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发源于此。教师: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发源于此。青藏地区位于其中央且海拔最高,冰川广布,成为众多大河的发源地。教师: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概括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青藏地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低,该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高寒。
能够熟练应用地图,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解答地理问题。通过本地区的地形特征,总结自然特征。
探究活动三:青藏地区的资源
教师: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青藏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呢?课件展示:学生: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等。教师:青藏地区海拔高,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沙漠、盐湖、盐沼遍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聚宝盆”之称。青藏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有丰富的地势资源。青藏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梯级开发,建有龙羊峡等大型水电站。
通过观察地图,并结合地形和气候等因素,概括本地区主要的资源。
探究活动四:青藏地区的农牧业
教师:通过观察青藏地区图,概括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课件展示:学生:以发展畜牧业为主。教师:青藏地区主要有两大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形成典型的高寒牧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课件展示:教师:青藏地区拥有藏羚羊、雪豹、野驴等许多珍惜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因而,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生态破坏,草场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青藏地区主要有哪些农作物呢?课件展示:教师: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主要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青藏地区的农业以河谷农业为主,主要有两个谷地,分别是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教师: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课件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青藏高原是中国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条件:气温较低,无霜期短,一年只能一熟,这种气候仅适于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如青稞、小麦、豌豆。畜牧业只适于放牧耐寒的牲畜,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有利条件: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营养物质少;气温低,农作物生育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总之,本区麦类和牧草属于“低消耗、高积累、高产优质”类型。
结合前面所学的农业的内容,概括本区的农业类型及主要牲畜。
探究活动五:青藏地区的交通和经济
教师:青藏地区作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交通条件如何呢?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青藏地区山岳纵横,冰川广布,历史上内外交通都十分困难。从1951年起,国家先后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修建了从西宁到拉萨的青藏铁路,并建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其中,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该铁路东起西宁,西至拉萨,改写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课件展示:教师: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青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青藏高原现已成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宝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和科学工作者。青藏地区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西宁市的塔尔寺,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解决,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板
书
设
计
主要自然特征:高寒
地形:青藏高原为主体青藏地区
农业:高寒牧区、河谷农业
资源:太阳能、地热、水能
科研和旅游宝地
通过板书,完成本课小结,使学生再一次熟悉本节课知识脉络。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独特的地理单元——青藏地区,重点研究青藏地区在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对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的影响,并能简单说出青藏地区的交通概况及资源情况。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并能熟练应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地理学习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5.3.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5.3.1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4.理解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5.了解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3.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4.理解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象?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所展现的不同景象。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活动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阅读课本第14页“西北地区图”
,指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中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大约只占全国的4%。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教师:从图中观察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和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的一部分。
结合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指图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发言。
探究活动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师:观察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教师: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侧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东侧为内蒙古高原。教师: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如何哪何呢?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教师: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又有山脉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西北地区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自然特征以干旱为主。教师:观察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景观变化及原因是什么?学生: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过程。教师:西北地区东部以草原为主,中部为荒漠草原,西部为荒漠,主要是由于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加之受山脉的阻挡,降水越来越少,从而形成这样的景观变化。教师: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有哪些河流分布呢?学生:塔里木河。教师:西北地区河流稀少,河流含沙量大,多为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其中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能够熟练应用地图,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解答地理问题。
探究活动三:西北地区的农业
教师:在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呢?课件展示:学生:以畜牧业为主。教师:西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牧区,所出产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在全国占据突出地位。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西北地区形成两大牧区: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课件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西北地区的种植业以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为主。西北地区的东部农业区主要是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灌溉水源主要是引黄河水灌溉;西北地区的西部农业区主要是新疆绿洲和河西走廊,灌溉水源主要是来自祁连山和天山的冰雪融水。教师: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气候干旱,天然降水少。教师:西北地区的一些特色农产品有新疆的哈密瓜、吐鲁番葡萄等,为什么沙漠绿洲出产的瓜果特别甜呢?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教师: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通过观察地图,并结合上册内容所学的农业的知识,解答本环节问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小组合作,并结合前面所分析的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概括得出问题答案。
探究活动四:西北地区的资源及工业
教师:通过观察西北地区图,概括西北地区主要有哪些资源分布?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教师: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甚为丰富,如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石油、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鄂尔多斯现已成为中国新兴的特大型能源生产基地。在矿产资源的带动下,西北地区的主要工业有包头的钢铁工业,玉门和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金昌的有色金属工业,酒泉的航天工业。教师: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西北地区海拔较高,云量较少,因而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区,光热资源丰富。
能结合图例符号,熟练应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解决,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板
书
设
计
主要自然特征:干旱
地形:高原、盆地为主西北地区
河流:河流稀少,绝大部分是内流河
农业:灌溉农业、重要畜牧业基地
矿产:煤、石油、稀土、有色金属
通过板书,完成本课小结,使学生再一次熟悉本节课知识脉络。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重点研究西北地区在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对西北地区的农业的影响,并能简单说出西北地区主要的资源情况。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并能熟练应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地理学习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