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玉器的发展、用途、文化类型,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2.了解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中国原始社会陶器和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光辉成就,理解青铜器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课名称中生僻字较多、历史较早,不为同学所熟悉
3重点难点
1.古代玉器的文化类型及分布
2.中国陶器与瓷器的产生和发展,陶与瓷的区别
3.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不同的造型特点和纹饰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玉石之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4.1.1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玉器的发展及用途
2、古代玉器的文化类型
3、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4.1.2学时重点
古代玉器的文化类型及分布
4.1.3学时难点
古代玉器的发展距离现在年代很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环境,难于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应用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玉石之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请学生观看鞍山玉佛苑图片并回答问题,引出本课课题
活动2【讲授】玉石之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课题:玉石之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一)什么是玉
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石之美者,其范围比较广泛。近代学者认为主要分为软玉和硬玉两大类。
软玉:是指闪石类中某些(如透闪石、阳起石等系列矿物)具有宝石价值的硅酸盐矿物。
硬度:6-6.
5;相对密度:2.
90-3.10
硬玉:硬玉属称翡翠。属地质学名称,成分是硅酸钠铝。
硬度:7;比重:3.33;
中国“四大名玉”:新疆和田玉、湖北郧县绿松石、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
(二)玉的发展史过程
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至明持续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代表着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
原始社会美石时期:(前5000-前2000年)蛇纹、透闪石、阳起石等美石。
夏、商、西周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用新疆和田玉椓成的玉器,揭开了以和田玉为主要原料的中国玉器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由繁缛趋向华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迅速,艺术手法由立体、富有动势(西汉)转向平面(东汉)
隋唐五代辽金时期:隋代玉器遗存甚少,唐代玉器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五代玉器很少,宋代继承唐代风格
元、明、清时期:永乐年以后玉器制作趋于繁琐,帝玉使用多镶金银,清乾隆之后玉器制作进入繁荣期持续半个世纪成中国玉器史上鼎盛时期,道光年间(1821-1850)玉器开始走向衰落。
现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玉器有了迅速发展和恢复。
(三)玉器的文化类型
红山文化(北方地区)、大汶口文化(山东半岛)、良渚文化(东南沿海)
(四)古玉的价值与功能
1.政治功能:古玉器为等级制的物化,玉的道德、文化观念。古玉器的政治功能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
2.经济价值:古玉器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3.礼仪功能: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古玉器的主流。
玉的道德文化观念从西周发展起来,源于民俗;经儒家学派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更具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巧妙加以利用;被民众所接受。
这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礼仪玉器,三代琢玉品种,为原始古玉中“法器”变化而来。是指古人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常简称为“礼器”或“礼玉”,据《周礼》,主要是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形状各异。
《周礼.春秋.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是为“六器
4.装饰功能:佩饰与玩赏是古玉器的最初功能。
5.宗教功能:
古玉器的宗教功能体现古人在图腾崇拜中的用玉,在佛教和道教中的用玉。
(五)大圭不琢
玉器的制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
●
一种是追求玲珑剔透的华丽之美。
●
另一种是突出玉的天然材质,追求至大至高的朴素之美。
活动3【活动】玉石之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欣赏图片:《龙盘》《春水》《玉仙人奔马》《群芳揽胜》
活动4【练习】玉石之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思考与研究:日常语汇中有那些与玉有关系,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美如璞玉:形容纯净高雅。
玉
成:指的是好心做成某事,成就别人。
冰清玉洁:形容人的纯美。
玉代表的就是温润纯净。
玺:印
琧:白玉
瑬:旗上下坠的饰物,美金
璧:美玉的通称
瑿:黑色的琥珀,“琥珀最贵者名曰瑿。红而微带黑。然昼见则黑,灯光下则红甚也
4.2
第二学时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4.2.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其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4.2.2学时重点
中国陶器和瓷器的产生与发展
4.2.3学时难点
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与瓷器的造型、装饰的艺术特色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请学生观看一段制作陶器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
活动2【讲授】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一)陶器
中国最早的原始陶器发现于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岩,距今在万年以上,处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
特点:制作方法原始,胎很厚。烧制的火候低,质地酥松。
意义: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制陶方法: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手制、模制和轮制。从早期的手制经慢轮修整,发展到快轮制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最早制陶是没有陶轮的。大约在距今7000年后才产生了慢轮,在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才发明并使用了快轮。
手制又可分为捏塑发、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成法。
模制法即以模具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
轮制法是用快速旋转的陶轮拉坯成型的工艺。
(二)彩陶
原始社会的先民在日用陶水器、食具上施加彩绘,创造了彩陶艺术世界。
彩陶最初出现在大西北的泾水、渭水流域,距今约
8000年左右。到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中国的彩陶进入了兴盛时期。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
化遗址中出土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彩陶文化类型
1、仰韶文化
半坡型-----时间:6000年左右
陕西
造
型:卷沿浅腹圆底盆
装
饰:几何纹、鱼纹、人面鱼纹
表现手法:多用直线,形成直边三角形
风
格:
刚健质朴
代表作:《人面鱼纹盆》——对比法的完美应用
庙底沟型---时间:5000多年
河南
造
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
装
饰:花瓣纹、鸟纹、回旋钩连纹
表现手法:
多用直线和曲线组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风
格:流畅律动
代表作:《彩陶盆》——红、白、黑的色彩,是彩陶专有的元素
2、马家窑文化
造型:多样化
装饰:点、螺旋纹、水波纹
表现手法:繁彩
风格:旋动热烈
代表作:《舞蹈纹彩陶盆》
3、大汶口文化
分布于山东和江苏北。
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2240年。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因遗址分布在堡头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
。装饰技法有彩绘、镂孔、刻划、压点和附加堆纹等,其中以彩绘和镂孔最具特色。彩陶大多施以红色陶衣,颜色丰富,早期用色主要是黑彩,中期常见红赭和白色等,晚期黑白兼用。
4、龙山文化
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
地点:山东章丘龙山镇等黄河下游
特点: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
代表作:《黑陶蛋壳杯》
(三)瓷器的历史沿革及种类
新石器时代: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原始瓷器
东汉:瓷器生产进入成熟阶段
唐代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
宋代:瓷器遍布全国,有著名的五大窑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成为“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清代: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粉彩、法郎彩
宋代五大瓷窑:
1.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后,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2.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
4.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河南开封)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5.哥窑(处州,浙江省丽水市的古称)主要特征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于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四)欣赏瓷器作品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清乾隆珐琅彩双环瓶》《粉彩八桃过枝盘》《粉彩蟠桃纹天球瓶》《青花斗彩鱼藻纹盖罐》《粉彩蟠桃纹天球瓶》《粉彩牡丹纹盘口瓶》《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珐琅彩双环瓶》《珐琅彩牡丹纹碗》
(五)总结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创造,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希望今天的课能够激起大家了解陶瓷艺术、走进陶瓷艺术的兴趣与愿望!
4.3
第三学时“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4.3.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光辉成就。
2、
理解青铜器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4.3.2学时重点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不同的造型特点和纹饰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4.3.3学时难点
青铜器的名称中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为多数人所熟悉。
4.3.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一、组织教学
二、导课
问题1、你了解青铜吗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展过程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问题
2、你知道的青铜器有哪些
《鼎》《尊》《爵》《壶》
活动2【讲授】“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课题:“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一)什么是礼器
礼器: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
青铜礼器种类:
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
(二)青铜器艺术的表现形式
形制、纹饰、铭文
1、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
商代:商青铜卣、商中期的龙虎尊、商晚期司母戊鼎
周代:西周大盂鼎、西周簋、西周晚期毛公鼎
春秋战国:春秋早期秦公簋、莲鹤方壶、曾侯乙尊盘
2、铭文:
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今存最早的铜器铭文属于商代。西周时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步入全盛时代。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传统形式的铜器铭文已很少见。六朝以后,铜器铭文不再流行。商、周青铜器铭文,尤其是内容比较丰富的周代铭文,是研究当时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3、欣赏:龙虎尊、后母戊方鼎、大盂鼎、毛公鼎、莲鹤方壶、曾侯乙尊盘
(三)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及种类
1、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器艺术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夏代晚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商周铜器有一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
●春秋战国时,由于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纹饰便开始描绘现实生活。
●动物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他们在青铜器艺术中占有大约一千五百年的统治地位。
2、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
兽面纹、龙纹、凤纹、动物纹、兽体变形纹、几何纹、人物纹、其它纹
兽面纹的特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
青铜器上的龙纹:
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龙纹和夔龙纹,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较粗大的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称之为龙纹。
青铜器上的凤鸟纹: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凤鸟纹的特征比较形象。最早的凤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如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已有明确的凤鸟纹。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发展概况及欣赏了一些代表作品,可以说青铜艺术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中国的青铜器虽然发展到了东汉后逐渐被新的铁器和漆器所取代,但中国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辉煌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做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载入史册。
活动3【活动】“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课堂练习:说出图片的青铜器的制式和纹饰。
活动4【练习】“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1、青铜器艺术在商周以后有什么发展、变化
2、青铜器造型与纹饰对后代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