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青铜器艺术第一节 概述 鉴于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文化史上常用“青铜时代”来指称这个时代。
夏、商两朝尤其是商代,各种造型艺术风格大多神秘、奇诡。各种纹样和造型都被附上神性的权威。
西周的青铜器,造型简洁,却又有韵律感,体现出一种严整而富于法度的理性精神。
春秋以降,造型艺术不复有神性的观念和严格的规范。这种时代性的趋向到了战国时期更加明显,现实生活题材开始进入战国时期的各种品类样式的艺术品中。
第二节 青铜器艺术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我国的青铜器发源于黄河流域。
在青铜出现之前还出现有红铜和黄铜的阶段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与红铜相比,青铜具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先秦时期青铜器铸造量大、水准高。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6种不同含锡量的青铜器物的合金配方,称为“六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青铜合金成分的文字记录。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使用陶质块范铸造。青铜器上一些复杂的部件、立体的附饰和活动的提梁,并不能一次铸造成功,而必须采取二次铸造法或分铸法来完成。
春秋中期,还出现了失蜡铸造法。用这种方法,可以铸造出极为细密精致的具有多层透雕装饰的青铜器物。 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依照其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几类。
青铜器中的精品,也就是说可以作为美术史考察对象的青铜器几乎都是礼器。用途主要在于祭祀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在祭祀中用做人神“沟通”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
自殷商以来,青铜器这种贵重器物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度。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这就是“藏礼于器”。春秋战国时期,“尊神重鬼”观念逐渐淡薄,青铜器中日常生活用器逐渐增多,礼器便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青 铜 器 器 型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总的说来,夏、商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殷商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总体风格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西周青铜器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
春秋时代,一方面衰微的周王室不能再垄断青铜器铸造,另一方面各诸侯国铸器增多,手法不断翻新,形成不同的地域风格。
战国青铜器追求色彩效果和材质对比,以圆雕、镂空透雕的动物形象作装饰,创造了又一个青铜器艺术高峰。
青铜器常用纹饰
云雷纹
回纹
窃曲纹
蝉纹
凤鸟纹
虺[huǐ]纹
螭纹
夔[kuí]纹
兽面纹
饕餮纹 二里头爵
夏 出土于河南偃师
是我国已知的完整的青铜器
通高22.5厘米,1980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爵为酒具,宋人定名,取雀形状和雀鸣叫。盛行于商代,与觚等其他酒器配合使用,西周早期以后不见。常见形制为深腹、圜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平衡和美观。爵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
特点:造型简单、形体小、制作粗糙、纹饰简单
饕餮乳钉纹方鼎 河南郑州杜岭出土 商商 早期特点: 礼器齐备、纹饰简单、
花纹呈带状分布 偶方彝 河南安阳出土 商商代后期【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殷墟)特点:“三层花”、造型凝重,纹饰繁丽深沉。后母戊鼎, 河南安阳出土 商
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藏国家博物馆 。
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Spouted Ritual Wine Vessel (Gong),Shang dynasty, early Anyang period (ca. 1300–ca. 1050 B.C.) ,13th century B.C.,Henan Province, possibly Anyang,Bronze,H. ,21.6 cm.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Spouted Ritual Wine Vessel (Gong),Shang dynasty, early Anyang period (ca. 1300–ca. 1050 B.C.) ,13th century B.C.,Henan Province, possibly Anyang,Bronze,H. ,21.6 cm.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龙虎纹尊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高50.5厘米,口径45厘米
商中期
1957年安徽阜南朱砦润河出土。敞口折肩,高圈足,肩饰三龙纹,腹饰三扉棱,双身虎食人三组,圈足饰兽面纹并有镂孔,堪称艺术瑰宝Wine Vessel Lei (亞父方罍)
Late Shang Dynasty (c. 1600-1046 BC)
Shanghai MuseumWine Vessel You in the Shape of Owl
鸮卣
Late Shang Dynasty
c. 1600-1046 BC
Height 19.7 cm
Shanxi Museum, TaiyuanCauldron to Ji from His Grandson
乃孫作祖己鼎
Late Shang Dynasty
c. 1600-1046 BC
Height 81.8 cm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商'亚丑钺‘ 山东博物馆商 '兽面纹铜钺'国家博物馆 1965年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商青铜器的特点:
酒器多
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虎纹、鹿纹、凤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
出现拟型器物
狞厉之美西周:造型典雅 、食器增加,酒器减少、饕餮纹消失、流行夔纹、凤鸟纹、窃曲纹等几何纹样,铭文增加。造型简洁流畅。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腹内底部有铭文莲鹤方壶高126厘米,口纵25厘米,口横31厘米,重64.28公斤,1923年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出土 春秋春秋:造型多样化、花纹变化多、世俗化王子午鼎 1978年,河南淅县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蜡法铸造的列鼎,造型装饰艺术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要、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与盖内均柿有铭文。春秋 狩猎纹壶 河北唐山出土 战国
狩猎纹壶全器装饰以浮雕之图像纹,颈部为鸟衔蛇,肩部带翅膀的神人,腹部则饰以块状的人兽相博,下腹间以勾联云雷纹。壶形则为战国早期以来流行之鼓腹壶,造型简单,仅在肩部两侧贴附兽首衔环。以图画性内容作为装饰是春秋晚期铜器的一大发展。
此为尊盘可分离的两件。尊置于盘中,若盘中注热水,可将尊中之酒烫热。尊呈圆筒形,尊口外翻,口沿上附加细密镂空蟠虺纹装饰。颈长,稍敛,下连稍膨起的腹部。颈上满饰细密的蟠虺纹。四周嵌以四只立雕小兽。兽头回视,张口吐长舌,尾上卷,足与器颈相结。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圈足与鼓腹上均饰有立体蟠龙装饰,蟠龙曲身回旋,十分生动。盘为圆形、浅腹、折沿、直壁。沿上等距离有四镂空蟠虺纹装饰,可用作抠手,其下各有二扁形立雕夔龙。盘腹外又有四立体蟠龙装饰,盘底有四龙形蹄足,以作支撑之用,盘上立雕蟠龙亦如尊上立雕蟠龙,富动感而生动。此尊与盘造型及纹饰都颇繁缛,穷极富丽,其制作之精细,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致,器上镂空装饰,透视可见数层。铸作时系用失蜡法,堪称绝技。编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
钟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乐器,大小依音节制作,成套的名为编钟编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
钟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乐器,大小依音节制作,成套的名为编钟编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编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四、青铜雕塑
夏商周时代青铜雕塑的成就也是惊人的。青铜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前面提到过的拟形的青铜器上各种动物形的装饰附件;另一类是独立青铜塑像。
人虎相抱卣 湖南安化出土 商 象尊 湖南醴陵出土 商 四羊方尊 湖南宁乡出土 商盠驹尊 陕西郿县出土 西周西周铜器,普林斯顿大学藏品青铜面具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鹿角立鹤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错银铜牛 安徽寿县出土 战国 金文
也称“青铜器铭文”、“钟鼎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诰、征伐功绩、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等。商代铜器铭文简单的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的名称。西周以后常有长篇铭文,现存最长的铭文见于西周晚期的毛公鼎。
战国时代的铭文大都是刻成的,内容以记载作器工名、器物的所有者以及使用地点等为主。铭文字体,商代近似甲骨文,西周前期风格雄健,中后期趋向规整。春秋战国时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鸟篆等艺术字体,列国文字甚不一致。至秦代始归于统一。 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500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國立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
西周晚期 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公斤 傳於清道光23年(1843)前後在陜西省岐山縣出土。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腹內鑄銘32行500字,是舉世最長的銘文。毛公鼎銘文之最,非僅在字數之多、訓誥辭華之美,也在賞賜內涵之豐厚,天下第一重寶,可當之無愧。铭文32行500字,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成熟的境地。《毛公鼎》铭文史墙盘 陕西扶风出土西周时著名青铜器。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盘高16.2厘米 ,口径47.3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器腹饰鸟纹,圈足饰云纹,以雷纹为地。造型稳重、制作精工。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散氏盘
???器铭,西周厉王。书法极受学界艺术推崇,评论文字之多,法效者之众,居三代书法之冠。用笔类型为篆引线条而为日常简单书写之法。而注重实用的,在我们今天看来艺术价值较高的书写形式,所以,散氏盘铭文书法具有文字学、书法艺术上的双重价值,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散氏盘》铭文《散氏盘》铭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