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商周青铜器艺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2新设计
以历史传说故事引入青铜器产生的开端,将简单的青铜器产生过程赋予传奇色彩。
对青铜器中饕餮纹和夔龙纹的讲解和描述过程中,将现代装饰设计中引用的饕餮纹和夔龙纹展示讲解,以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运用。
将青铜器中常见的饕餮纹、云纹、龙纹展示出来,学生们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学习纹饰的绘制,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新绘画。
2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对于艺术鉴赏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还存留在中小学阶段对于美术学习的模仿跟从阶段,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很不到位,所以就需要美术教学者对学生多加引导,同时加以艺术技巧的练习,多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
3重点难点
分析不同时期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以及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分析不同时期青铜的艺术特色,了解青铜的制作方法以及造型纹样的奇特与美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以夏代青铜器铸造引入正题。
青铜艺术闪耀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他的铸造工艺、造型、精美的装饰纹样所形成的艺术特色,它作为离奇的文化象征意义,作
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价值和陈设欣赏价值。现在我们走进青铜艺术的世界。
活动2【导入】欣赏青铜器
欣赏青铜器纹样,了解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活动2【讲授】后母戊鼎青铜器展示欣赏
展示夏代青铜器后母戊鼎图片,老师简单介绍后母戊鼎的器形和纹饰特点,引导学生从青铜器的器形、纹饰、以及时代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后母戊鼎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活动3【活动】比较后母戊鼎和杜岭方鼎
1、要求学生将书本翻到14页,对比书上右上角两幅图片后母戊鼎和杜岭方鼎的区别和进步方面,分别从两件青铜器的整体比例、立耳和柱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出发点对两件青铜器进行欣赏。
3、让同学分组进行讨论,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每组分别派出代表进行阐述。
活动4【讲授】商周青铜器的类型鉴赏
1、展示周代青铜器大盂鼎和利簋,引领同学们欣赏这两件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以及两件器物的书法方面的价值。
2、展示青铜器不同类型的器物,讲述不同类型青铜器器物的实际用途及艺术价值。
3、介绍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分别为范模法和失蜡法,并展示两种铸造方法的代表器物。
活动5【练习】饕餮纹和夔龙纹图案练习
投影仪屏幕上展示不同类型的饕餮纹和夔龙纹的图案,让同学们根据展示的图片进行练习,教师对每位同学进行指导练习。并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活动6【作业】课后思考
1.青铜器艺术在商周以后有什么发展、变化
2.青铜器造型与纹饰对后代有什么影响 (共15张PPT)
传统艺术的根脉——商周青铜器艺术
传说夏代建国之初,九州之牧进贡了铜材,于是铸成九个鼎,上面刻出百物图像,使人民看了知道趋吉避凶。九鼎从此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物。
夏代以后,人们学会了铸造青铜器,青铜鼎便成为贵族统治者用以祭祀鬼神、祖先的“礼器”。已知最大的鼎是商代后期的后母戊鼎,真正从实用价值讲,铸造这么笨重的大鼎使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但作为权势象征物,它需要借助于巨大的体量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后母戊鼎的造型为长方形腹,有两立耳,四柱足。这种设计既是出于实用需要,也构成稳重如山的效果。
到了西周时代,以礼乐制度区分贵族之间的身份等级。青铜礼器、乐器成为礼乐的物化形态,用鼎的数量、大小都有严格规定。天子享用的最高规格是九鼎八簋。西周时期也有一些著名的大鼎,如大盂鼎。
西周的青铜器风格趋向俭朴,追求
朴素淡雅之美。
与鼎配合使用的簋是盛食器,有些像现代的碗,在周代很受重视,数量多,造型变化丰富。有的簋上的铭文涉及当时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铭文涉及武王伐纣的日期和当时的天象,成为判定商周年代分界的重要依据之一。利簋的造型庄严华美,细部的设计和纹饰都显示出制作者力图表明这件器物非凡意义的用心。
商周青铜器中种类最多,设计最见匠心的是酒器。其中主要的有饮酒用的觚gu与爵,盛酒的尊、罍lei、卣you、觥,以及铸成动物形象的鸟兽尊。
商代酒器之中那些做成动物形象的鸟兽尊和兕si觥、卣等器物,在比较写实的造型中,常施加一些神秘的纹饰,把飞禽、猛兽、蛇、鱼等动物形象综合于一体,希望以此赋予作品以超自然的神力。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界十分活跃,青铜器也走下神坛,成为贵族“钟鸣鼎食”生活的点缀,风格趋向于富丽、豪华。而冶金铸造技艺的进步、铁工具的出现则为青铜器新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造型奇巧,手法趋向写实,纹饰易于理解。
莲鹤方壶(春秋)
春秋时代的立鹤方壶盖顶上清新俊逸的立鹤被学术界认为是呼唤新时代到来的象征。壶的周身装饰着一对龙形大耳、四条飞龙,铸造精工,动感强,像是竞相向上攀爬。而壶底下弓身匍匐行进的两只小兽回头咋舌的形态,使64.28公斤重的大壶给人的感觉变得轻盈了。这些地方都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富于浪漫情怀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青铜铸造:
青铜是铜和铅、锡的合金,在铸造中有两种典型工艺:一种是范模法,一种是失蜡法。范模法是先用黏土做好铸件模型(外为模,内为范),并烧硬,再用黏土从模型上分片取模和范,把拼成完整的模和范浇铸并固化后,便呈现出模型的形状和特征。失蜡法需要用石蜡先做成一个模型,然后用稀黏土覆盖在模型上,稀黏土可以填塞至任何细节之中,经过烧制以后,石蜡流出,留下浇铸的空间,这样就可以铸造出非常细腻的纹样。
战国时代有些制造非常精细繁丽的作品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其代表性作品是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尊盘,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合而成。
饕餮纹与夔龙纹是商周青铜器中应用最广的装饰纹饰,大家动手画一画。
课后思考:
1.青铜器艺术在商周以后有什么发展、变化
2.青铜器造型与纹饰对后代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