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8-19 13:19:01

文档简介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生产及其艺术成就。
2、学生在陶、瓷器中体会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来欣赏艺术作品。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成就,理解其造型、纹饰、铭文,体现其作用。
2学情分析
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艺术成就。
3重点难点
1、陶器的出现让当时的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可远离水源过定居生活,可储水、储粮。慢慢人们生活要求提高就开始在陶器上装饰花纹,纹样。
2、青铜器的商代与西周的不同时代特点,每个时期审美风尚也在不断变化。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组织教学
师: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我们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那请问我们现在喝酒是用器皿喝 那想想古代人是用什么喝酒的呢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活动3【讲授】讲授新课
一、陶器(略讲)
出现: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岩
制作:黏土——成型——入窑火烧
陶器的出现:
让当时的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可远离水源过定居生活,可储水、储粮。慢慢人们生活要求提高就开始在陶器上装饰花纹,纹样。
颜色:橙色为底,黑红白花色。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人面鱼纹盆》讲讲背后的故事“翁棺”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鹳鸟石斧彩陶瓮》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的组成纹样有哪些:点线面,几何、编织、植物、动物纹
二、青铜器(详讲)
师:陶器易碎,那同学们说说什么不易碎
分类(用途):炊器、酒器、乐器、兵器
首先我们要先填饱肚子,那先进入青铜器——炊器
煮器:鼎(表格对比各个朝代的特点)
司母戊方鼎,高133cm,重832.84公斤,“司”祭祀,“母戊”商王祖庚或祖甲的母亲。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盛食器:利簋guǐ,
酒器:饮酒器:爵;盛酒器:尊(四羊方尊)
乐器:镈bó、钟、鼓
兵器:矛、戟、剑(越王剑)
越王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卧薪尝胆”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然而,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跃入人们眼帘,我国兵器制造史上不朽的杰作
纹样:1、饕餮2、凤鸟3、鸟纹4、蟠螭chī5、蟠虺huǐ
饕餮纹——真实的想象出来的东西。还具有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吃人的饕餮。
活动4【活动】教学拓展
China
中国、瓷器
瓷器: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以瓷土为原料,经配料、成型、施釉后,在1
200
℃以上高温焙烧制成的器物,瓷胎烧结后,质地致密,不吸水,叩之发音清脆。
青瓷:青瓷为中国传统颜色釉瓷器品种之一。因釉呈青色而得名。
郎窑红:是江西巡抚郎延极在景德镇监造瓷器时创烧成功的仿明宣德宝石红釉作品,釉质凝厚,玻璃感强色泽红艳。
青花:中国传统彩绘瓷器品种。做法是,以氧化钴在坯胎上绘画图案,施透明釉后,在约1300℃的温度中以还原焰烧成。效果多为白地蓝花,偶见蓝地白花。
中国青花不仅畅销国内,且大批销行海外,并对异域陶瓷影响深远,14世纪以后,在世界陶瓷生产中,白地蓝花的器物历来是产量最高的一种。
活动5【活动】总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古代人们的什么优秀闪光点,你有什么对他们说的 请写一写、说一说。
欣请赏《青花瓷》(共42张PPT)
想一想:
我们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请问我们现在喝酒使用什么器皿?那在古代又是什么器皿呢?
传统艺术的根脉——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人教版高中选修)
陶器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
陶器
湖南道州玉蟾岩
试一试陶器制作工序
黏土
黏土
成型
入窑火烧
陶器的出现带来的便利条件
让当时的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可远离水源过定居生活,可储水、储粮。慢慢的人们的生活要求提高就开始在陶器上装饰花纹,纹饰。
颜色:橙色为底,黑红白
仰韶文化半坡型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
马家窑文化
彩陶的纹饰

线

彩陶的纹饰
几何
彩陶的纹饰
编织
彩陶的纹饰
植物
彩陶的纹饰
动物、人物
陶器易碎,什么不易碎?
青铜器
用途
酒器
炊器
乐器
兵器


器物
名称
用途
形制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汉

祭祀装牛羊;煮牛羊肉
器型
锥空足,凹槽耳,敛口圆腹
锥空足,凹槽耳,圆深腹圆柱足,实体耳,有扉棱
垂腹长柱足,器型张扬趋于蹄足,出现半球腹
带盖,足短粗,外型多样化
礼器性减弱
生活实用性
多样性
特征
一耳与一足同一垂线上
两耳与三足成对称关系
腹变浅,
竖长方形
楚鼎耳外撇,束腰,足外翻
战乱使工艺变粗糙
同上
煮器
高133cm,重832.84公斤,“司”祭祀,“母戊”商王祖庚或祖甲的母亲。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人教版教科书仍是称之为“司母戊鼎”),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盛食器:利簋(guǐ)


饮酒器:爵,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中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盛酒器
四羊方尊:商代大型酒器,整体是一个长方的造型。尊的肩部以四个圆雕的羊的上半身作为装饰,突出于器表羊的形象写实,羊角弯转富于变化,使尊的庄严造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乐器
镈(bó)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
编钟
周朝中期以后,编钟流行。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所出土编钟64枚。
(钢琴的键盘是黑白色键共计88个。17世纪末1709年由制作家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夫里

兵器
在商代已出现了青铜矛头,并且大量地用于战争。曾在殷墟侯家庄出土了一层成捆的青铜矛,每捆10支,共700余支,可见那时青铜矛的制造量已经很大了。殷王的禁卫兵多装备这种铜矛。商代的青铜矛不仅量多而且制作工艺已有相当水平,形体宽大,双面有刃,且雕镂精致,式样美观,不仅是实战的兵器,也堪称艺术珍品。

 
戟是古代兵器之一,在十八般武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外观兼有戈和矛的特征单枝为戈,双枝为戟。
越王剑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卧薪尝胆”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跃入人们眼帘,我国兵器制造史上不朽的杰作!
青铜器纹样
饕餮(tāo
tiè)真实的想象出来的东西。还具有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吃人的饕餮

鸟纹
是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广义上可包含由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而成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则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可归在鸟纹类属。常见于青铜器、玉器和陶瓷器的表面。
蟠螭(pán
chī)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图案表观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蟠虺(pán
huǐ)纹
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欣赏纹样
China
瓷器
瓷器: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以瓷土为原料,经配料、成型、施釉后,在1
200
℃以上高温焙烧制成的器物,瓷胎烧结后,质地致密,不吸水,叩之发音清脆。
青瓷:青瓷为中国传统颜色釉瓷器品种之一。因釉呈青色而得名。
“郎窑红”是江西巡抚郎延极在景德镇监造瓷器时创烧成功的仿明宣德宝石红釉作品,釉质凝厚,玻璃感强色泽红艳。


中国传统彩绘瓷器品种。做法是,以氧化钴在坯胎上绘画图案,施透明釉后,在约1300℃的温度中以还原焰烧成。效果多为白地蓝花,偶见蓝地白花。
中国青花不仅畅销国内,且大批销行海外,并对异域陶瓷影响深远,14世纪以后,在世界陶瓷生产中,白地蓝花的器物历来是产量最高的一种。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此瓶的装饰过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状工具勾画龙纹轮廓及龙之双目、冠发、厚唇、牙齿、爪趾、鳞等细部,然后在龙身周围用青花料满绘波涛汹涌的海水并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
总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中了解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古代人们的什么优秀品质,你有什么对他们说的?请写一写、说一说。
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