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古代玉器艺术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古代玉器艺术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8-19 13:1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传统艺术的根脉—— 古代玉器艺术普通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制作精巧的传统工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石之分 — 古代玉器艺术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材质地坚韧,具有美丽的色彩与光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便将其珍重地区别开来,用以制作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他们将这类石材称作“玉”。 把玉从各种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识的重要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把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推上第一个高峰时期。良渚文化玉琮 璧 中国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中国古代讲求碧玉无瑕,而天然的玉很难做到没有瑕疵,无瑕的美玉通常是加工的结果。因才施艺、剜脏去绺是玉石加工的原则,同时也体现在经过精心琢磨的玉器的别具匠心上。 将天然的玉石加工成无暇的美玉就需要“剜脏去绺”、“因材施艺”,而“巧色”与“俏色”是指合理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展现玉材之美。商代俏色玉雕 请同学谈谈对玉器加工中的“因材施艺”、“剜脏去绺”、“俏色”的理解。比德于玉 孔子说:“君子比德如玉焉”,说明玉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古代中国以玉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和高尚人格,所以古人以佩玉为尚。 “大圭不琢”的观念在工艺美术创造中很重要。对于玉材天然美质的鉴赏,也被用于对人的品评,如形容具有纯真质朴素质的人“如璞玉浑金”。璞就是包在玉材外面的石皮,“璞玉浑金”指的是未琢的玉、未冶炼的金(铜),外表朴素无华而具有内在的美。 玉器的制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 一种是追求玲珑剔透的华丽之美。 另一种是突出玉的天然材质,追求至大至高的朴素之美。 思考与探究 1.日常语汇中有哪些与玉有关系,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2.玉从石器中分化出来以后,石器雕刻有哪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