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8-19 13: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2重点难点
1、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
2、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受佛教美术的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的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1
~大家都知道: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可以说宗教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影响都是巨大的,对艺术的影响也同样如此,它影响着艺术界的各个领域(诗歌、文学、美术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地之间——宗教壁画》,来了解一下我国宗教对壁画艺术的影响。
活动2【讲授】2
学生花3——5分钟时间速读课文。
活动3【讲授】3
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经历了各种各样宗教的影响,但是哪一种宗教一直都是我们华夏人们信仰的主流 (佛教)我们下面来一起了解一下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1026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活动4【讲授】4
佛教传入中国及大量流行,给中国美术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新形式和新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我国的佛教艺术,在南北朝时代空前活跃。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为佛徒提供崇拜对象,历代统治者都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石窟,绘制壁画。在众多的石窟当中,壁画保存得较多的当属敦煌的莫高窟,它保存了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上千年的佛教壁画。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和“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活动5【讲授】5
4.莫高窟的历史简介: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路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带回了西亚的葡萄;带去了我们的造纸、印刷技术,带回了国外的音乐、舞蹈、饮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也随丝路传入我国。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在敦煌生根、发芽。
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
个朝代。
活动6【讲授】6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题材简单归纳起来,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A.一类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前生的本生故事:
B.另外一类是“经变”。(也就是依据佛教内容画出的绘画作品)
活动7【讲授】7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莫高窟中的几组代表壁画。
~(一)本生故事
《尸毗王本生故事图》
为从鹰口救鸽,愿以自己身上与鸽子同等重量的肉交换,但割尽两股、两臂、两胁以至全身的肉,放在秤上仍然轻于鸽子。尸毗王决心救活鸽子,最后自己站到秤盘上,终于震动天地,使鸽子得救,自己也身体平复并超过原来。画面上尸毗王垂下一条腿坐着,有人正用刀割他腿上的肉。另有一人手持天平,在天平的一端伏着一只安详的鸽子。画面构图简朴,主题突出。由于晕染变色,显得造型粗犷。为早期石窟壁画的代表作之一
《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图》
萨埵那太子本生是另一劝人舍己救人的故事。古代一个国王的三个太子到山林中游猎,看见母虎生了七只小虎,方才七天,饥饿不堪。最小的太子萨埵那是佛的前身,大发慈悲的心肠,劝走了他的两个哥哥,就脱了衣服跳下山去,打算牺牲自己的身体救助饿虎。但饿虎已没有力气接近他。他又攀上山头,用干竹刺颈出血,再跳下去,饿虎舐了血,然后啖其肉。此幅绘画把太子刺颈流血,舍身投崖,饿虎围食,两兄悲号报信,国王王后悲泣、收骨、造塔埋骨诸情节严密压缩在同一画面。人物安排交错有序,构图紧凑迫塞。整个画面以因年久变调而深邃难名、忽明忽暗的棕黑色为主,人体用粉色烘托,与散布其间的或平实庄严,或灵动蜿蜒的各种形状的青灰色、紫灰色、酱红色纠缠在一起,造成其逼面而来的幽冷沉重、阴森凄厉的气氛。。
《鹿王本生故事图》
是用一长条横幅展开了连续的情节:古代有一美丽的九色鹿王(也说是佛的前身)在江边游戏时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溺人叩头拜谢,要给鹿王作奴。鹿王拒绝了,告诉他说:“将来有人要捕我时,不要说见到过我。”这时正好有一国王,他是善良正直的,但他的王后很贪心。王后梦见了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她醒后就向国王要求这个鹿的皮为衣,角作耳环,并说:如果得不到,她就因之而死。于是国王悬赏求鹿。那一个被救的溺人,贪图赏格的金银和土地,前去告密。但他的忘恩负义的行为立刻得了报应:身上生癞,口中恶臭。国王带人来捉鹿时,鹿王正在睡着,为它的好友乌鸦所惊醒。鹿王就在国王前诉说了拯救溺人的经过,深深感动了他。国王放弃了捕捉他的计划,更下令全国,可以允许鹿王任意行走,不得捕捉。王后听说放了鹿王,果然心碎而死。这个故事虽然把公平归功于国王的正直,但故事内容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
《夜半逾城》
壁画的故事情节生动:释迦牟尼想离家远游却被父王阻挠不能出城,焦急之时四个天神从空中降落,托着马蹄带太子腾空飞越城池……画中释迦牟尼头戴宝冠,乘马握缰,四天神托着马蹄飞奔于天空。四周的飞天上下舞动翻飞,吹奏各种乐器,渲染热烈祥和的气氛,画面优雅富丽,极具装饰意味。
佛教的本生故事都是以无止境地、不择对象地舍己救人,绝对地慷慨牺牲自己为主题。这些故事都是利用了人民的口头传说加以渲染而成。所以,不仅在文学的描写上有充满真实的情感和片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善恶判断和在痛苦的生活中产生的幻想和要求。
(二)经变故事
《化城喻品》
壁画描绘了一群人取宝时,因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心生畏惧不愿前行时,佛陀幻化出一座城池让大家休憩的故事。画面中山水以线描勾勒,以青绿重色晕染,树木勾勒笔法严谨,体现出唐代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的原貌。从敦煌壁画中保存下来的这些山水画,是宋代以后逐渐被人遗忘了的青绿山水真迹,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强盗成佛》
壁画则描绘了五百强盗作乱却最终皈依佛门的故事。此图采用中国传统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按情节先后顺序将故事组织在完整的空间环境中。画面构图严谨,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图中作战与施刑场面气氛紧张,而皈依和参禅场景却相当宁静,对比鲜明。整组故事由建筑物和山石树木进行分隔和连接,使故事完整展现在自然之中。画面上部均有飞天舞动,与下部自然场景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美感。
《西方净土变》
西方净土变是唐代的敦煌壁画中的一壁。这一场面恢宏,色彩绚烂的佛国景象,是宗教美术依据《无量寿经》内容,为信众们构想出来的《西方净土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
全图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周围排列着菩萨,观音,他们为众多的佛,菩萨所簇拥,正进行佛事活动口壁画上方有分别从仰视,俯视角度画出的楼台。亭榭,宝池莲花和欢乐的歌舞伎乐,以及优美的飞天飘舞散花等万千景象,烘托出一派祥和宝贵的氛围。如此众多的建筑和人物活动,在画面上分布得主次分明,有条不紊,色彩缤纷而又统一和谐,充分显示出唐代画家处理宏大场面的构图和表现技巧
活动8【讲授】8
~除了佛教以外,道教对我们华夏民族的影响也很大。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道教壁画。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它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其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画,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整个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
三清殿《朝元图》
是中国传世名画,其构图恢宏大气,人物造形饱满,面貌各异,神情生动。肃穆庄严的帝君,威武剽悍的天将,优雅美丽的玉女,翩翩欲仙的真人,千姿百态。他们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表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
纯阳殿《钟离汉度吕洞宾》
画中的吕洞宾和钟离汉坐在深山磐石上,背景是一棵苍劲老松,左右两旁流淌着山中泉水。背松而坐的钟离权,体态壮健,袒胸露腹,赤脚穿着麻鞋。他双目炯炯有神,脸上带着慈祥、亲切的笑容,正注视着吕洞宾。吕洞宾则拱手端坐,神态谦恭的静听,但其两手笼袖、左手轻捻右衣袖的细节,却暴露出内心处在不知何去何从的矛盾之中。画面环境处理巧妙,用笔简练,技法精湛,代表了元代高超的绘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