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咫尺千里——山水画 课件+教案(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 咫尺千里——山水画 课件+教案(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8-19 14:42:19

文档简介

第六课 咫尺千里——山水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理解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的“灵魂”,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2、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中国的山水画较之花鸟画、人物画更加注重对意境的深刻表现,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传统。本课主要通过对画家营造意境的不同方式作详细介绍,使学生掌握欣赏山水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爱好和兴趣,并使学生了解古代山水画是罕见的艺术珍宝。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有一定感性的的了解,但缺乏理性的学生和理解。21·cn·jy·com
3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的审美精神,领会意境的营造在古代山水画中独特的内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播放古琴曲,展示高山流水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高山流水》的flash动画。(声画同步,动态的开场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从而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切入课题《古代山水画》www.21-cn-jy.com
活动2【活动】山水画和照片对比,体会区别,感受意境
对比展示风光照片、画册图片与中国古代山水画。
提出问题:你觉得山水画与自然景色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意境?为什么画家喜欢借山水画去抒情,营造意境?意境的表现在山水画中真的很重要吗?2·1·c·n·j·y
通过对比真实的景色与艺术作品,了解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意境是照片难以达到的效果,进一步体会意境的创造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动3【导入】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认识意境
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与西方风景画作品,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巡回参与引导与讨论。
(1)赏析对比中国画《潇湘图》;西方油画《干草车》
提问:同样都是山水画,对比观察两幅画在思想、技巧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
(2)《千里江山图》与《佛拉富德小屋》
观察这两幅作品在空间处理上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吗?
让学生自主学习,多方采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对作品的意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21cnjy.com
活动4【导入】山水画欣赏,情融于画,理解意境
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意境也有不同的追求,以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元代倪赞《六君子图》为代表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分组认领一幅进行讨论,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21教育网
(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
(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
(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4)作品用了哪些技法表现?
(5)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从观察画面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入手,并结合时代的背景,画家的情感、品格来讨论,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启发他们积极的回答,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归纳这段时期山水画的意境,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义深远。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写一篇本课时的学后感,并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6【讲授】课堂小结
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
活动7【活动】课后拓展
课后让学生在相关的网站上进一步欣赏我国古代山水画,领会意境。
第六课 咫尺千里——山水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理解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的“灵魂”,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2、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中国的山水画较之花鸟画、人物画更加注重对意境的深刻表现,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传统。本课主要通过对画家营造意境的不同方式作详细介绍,使学生掌握欣赏山水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爱好和兴趣,并使学生了解古代山水画是罕见的艺术珍宝。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有一定感性的的了解,但缺乏理性的学生和理解。21·cn·jy·com
3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的审美精神,领会意境的营造在古代山水画中独特的内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播放古琴曲,展示高山流水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高山流水》的flash动画。(声画同步,动态的开场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从而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切入课题《古代山水画》www.21-cn-jy.com
活动2【活动】山水画和照片对比,体会区别,感受意境
对比展示风光照片、画册图片与中国古代山水画。
提出问题:你觉得山水画与自然景色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意境?为什么画家喜欢借山水画去抒情,营造意境?意境的表现在山水画中真的很重要吗?2·1·c·n·j·y
通过对比真实的景色与艺术作品,了解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意境是照片难以达到的效果,进一步体会意境的创造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动3【导入】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认识意境
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与西方风景画作品,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巡回参与引导与讨论。
(1)赏析对比中国画《潇湘图》;西方油画《干草车》
提问:同样都是山水画,对比观察两幅画在思想、技巧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
(2)《千里江山图》与《佛拉富德小屋》
观察这两幅作品在空间处理上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吗?
让学生自主学习,多方采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对作品的意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21cnjy.com
活动4【导入】山水画欣赏,情融于画,理解意境
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意境也有不同的追求,以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元代倪赞《六君子图》为代表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分组认领一幅进行讨论,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21教育网
(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
(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
(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4)作品用了哪些技法表现?
(5)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从观察画面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入手,并结合时代的背景,画家的情感、品格来讨论,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启发他们积极的回答,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归纳这段时期山水画的意境,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义深远。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写一篇本课时的学后感,并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6【讲授】课堂小结
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
活动7【活动】课后拓展
课后让学生在相关的网站上进一步欣赏我国古代山水画,领会意境。
课件26张PPT。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日出 印象》莫奈高远
深远
平远披麻皴
  披麻皴即是线皴。用笔中锋,行笔松灵,秃笔渴墨,以长短、疏密、轻重、曲直、浓淡不同的以线表现不同的山石特征。用墨由淡到浓,层层递加。五代董源,巨然多用此法,适合表现纹理细致的质地松软的山石。多用软毫笔,硬毫笔亦可(见右图)。
斧劈皴
  用笔多以侧锋阔笔劈出。起笔重,收笔轻,果断、利落。特点是压力大,水分多,速度快。宜表现陡峭、突兀、棱角方硬的火成岩。斧劈皴,应充分发挥墨色的丰富变化和飞白效果,一笔劈过,不宜重复(见左图)。可用硬毫山水或兰竹笔。
折带皴
  折带皴是线面结合的一种皴法。用笔中、侧锋互用,先横拖为线,再直折为面。用墨宜干宜淡,多次叠加而成。表现湖边的岩石,求其简约、疏淡的韵味。
米点皴
  米点皴,即是点皴,亦谓落茄皴。米点是以毛笔饱蘸墨汁,侧锋卧笔横点的一种皴法,形象圆浑。画山方法,先以披麻皴线条,概括勾出山形结构,再破线为点,连点成片,最后积片为山。宜表现林烟出没,云霞明来的境界。用大号软毫笔,硬毫亦可,秃旧些更好用。
牛皮皴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1、魏晋时期萌芽
发展脉络概况隋:独立成画科隋:展子千〈游春图〉五代·南唐 董源 《潇湘图 》 唐北宋,王希孟,绢本设色,纵51.5厘米 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画史无传。蔡京说他原在画院做学徒,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又曾亲得宋徽宗赵佶的指授。此图约在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四月前画成,作者时年一十八岁。作者继承了青绿山水画的传统,用笔傅彩精细,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画江山千里,峰峦起伏,烟波浩水。雄伟壮观,又秀丽多姿。景观开阔,浑然一气。交替运用深远、高远、平远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展现江山之胜。
唐、宋从成熟走向高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北宋 青绿山水千 山 鸟 飞 绝万 径 人 踪 灭孤 舟 蓑 笠 翁独 钓 寒 江 雪《江雪》唐 柳宗元 《寒江独钓图》
纵26.8厘米 横50.3厘米 今藏东京国立美术馆宋马远《梅石溪凫图》宋意境是通过有形的景物组合,创造出一种可给人以联想和思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画家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空间是虚幻的,是大于画面真实的景物的一种想象的心理空间,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让我们回味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这里体现出作品的价值。《归去来兮辞》 渔村小雪图 《渔村小雪图》卷,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此图系写冬天 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为了表现积雪,在峰顶、树头、沙脚用白粉烘染,全幅再以水墨黛青渲淡, 使白粉更显光耀夺目,突出了"小雪"的主题。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宋1、大小对比
2、虚实对比
3、疏密对比
4、动静对比
5、化情思入景《早春图》是郭熙山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无论从构图、技法,还是对于所描绘的季节的把握,以至呈现出来的诗一般的意境等,一切都体现出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无疑这是一件山水画杰作。在构图上,画家运用了“三远”的全景式方法,以表达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境界。用冥迷朦胧的淡淡墨色,晕出春晓潮润的气氛。迷茫的晨雾,笼罩着山峦、巨峰、楼阁、山泉河流等,孕育着万物的勃勃生机,仿佛告诉人们,严冬已去,春天即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宋元《富春山居图》 ????中国元代绘画作品。作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山光水色的初秋景色,山峦起伏,坡陀曲折,江水浩淼,林木疏秀,茅亭房舍,烟波钓艇,笔墨纷披,意境萧疏幽淡、苍茫简远,为黄公望的传世之代表作.被誉为“画中《兰亭序》”。
创造孤傲、清高、荒凉、疏放的一种艺术境界元 倪瓒 《六君子图》元元代
有我之境
重在抒发画家内心思想情感,自然景物描写为次。南宋
追求细节真实和诗的意境
重诗情画意。北宋
无我之境
重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画家为自然服务。《淮阳洁秋图》
石涛以山水见长,兼工花卉。他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又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而且广泛吸收前人技法,融会贯通,独来独往,自成一格。他的画风富有创新精神,在运笔用墨、设色构图上皆突破陈法,令人耳目一新。此画淮杨秋水人家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有一叶扁舟荡于水中,配以千字长跋,生发出忧国忧民的无限情思.清一、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三、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程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传统墨法上,淡破浓,浓破淡 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
讨论题:课件26张PPT。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日出 印象》莫奈高远
深远
平远披麻皴
  披麻皴即是线皴。用笔中锋,行笔松灵,秃笔渴墨,以长短、疏密、轻重、曲直、浓淡不同的以线表现不同的山石特征。用墨由淡到浓,层层递加。五代董源,巨然多用此法,适合表现纹理细致的质地松软的山石。多用软毫笔,硬毫笔亦可(见右图)。
斧劈皴
  用笔多以侧锋阔笔劈出。起笔重,收笔轻,果断、利落。特点是压力大,水分多,速度快。宜表现陡峭、突兀、棱角方硬的火成岩。斧劈皴,应充分发挥墨色的丰富变化和飞白效果,一笔劈过,不宜重复(见左图)。可用硬毫山水或兰竹笔。
折带皴
  折带皴是线面结合的一种皴法。用笔中、侧锋互用,先横拖为线,再直折为面。用墨宜干宜淡,多次叠加而成。表现湖边的岩石,求其简约、疏淡的韵味。
米点皴
  米点皴,即是点皴,亦谓落茄皴。米点是以毛笔饱蘸墨汁,侧锋卧笔横点的一种皴法,形象圆浑。画山方法,先以披麻皴线条,概括勾出山形结构,再破线为点,连点成片,最后积片为山。宜表现林烟出没,云霞明来的境界。用大号软毫笔,硬毫亦可,秃旧些更好用。
牛皮皴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1、魏晋时期萌芽
发展脉络概况隋:独立成画科隋:展子千〈游春图〉五代·南唐 董源 《潇湘图 》 唐北宋,王希孟,绢本设色,纵51.5厘米 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画史无传。蔡京说他原在画院做学徒,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又曾亲得宋徽宗赵佶的指授。此图约在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四月前画成,作者时年一十八岁。作者继承了青绿山水画的传统,用笔傅彩精细,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画江山千里,峰峦起伏,烟波浩水。雄伟壮观,又秀丽多姿。景观开阔,浑然一气。交替运用深远、高远、平远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展现江山之胜。
唐、宋从成熟走向高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北宋 青绿山水千 山 鸟 飞 绝万 径 人 踪 灭孤 舟 蓑 笠 翁独 钓 寒 江 雪《江雪》唐 柳宗元 《寒江独钓图》
纵26.8厘米 横50.3厘米 今藏东京国立美术馆宋马远《梅石溪凫图》宋意境是通过有形的景物组合,创造出一种可给人以联想和思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画家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空间是虚幻的,是大于画面真实的景物的一种想象的心理空间,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让我们回味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这里体现出作品的价值。《归去来兮辞》 渔村小雪图 《渔村小雪图》卷,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此图系写冬天 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为了表现积雪,在峰顶、树头、沙脚用白粉烘染,全幅再以水墨黛青渲淡, 使白粉更显光耀夺目,突出了"小雪"的主题。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宋1、大小对比
2、虚实对比
3、疏密对比
4、动静对比
5、化情思入景《早春图》是郭熙山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无论从构图、技法,还是对于所描绘的季节的把握,以至呈现出来的诗一般的意境等,一切都体现出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无疑这是一件山水画杰作。在构图上,画家运用了“三远”的全景式方法,以表达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境界。用冥迷朦胧的淡淡墨色,晕出春晓潮润的气氛。迷茫的晨雾,笼罩着山峦、巨峰、楼阁、山泉河流等,孕育着万物的勃勃生机,仿佛告诉人们,严冬已去,春天即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宋元《富春山居图》 ????中国元代绘画作品。作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山光水色的初秋景色,山峦起伏,坡陀曲折,江水浩淼,林木疏秀,茅亭房舍,烟波钓艇,笔墨纷披,意境萧疏幽淡、苍茫简远,为黄公望的传世之代表作.被誉为“画中《兰亭序》”。
创造孤傲、清高、荒凉、疏放的一种艺术境界元 倪瓒 《六君子图》元元代
有我之境
重在抒发画家内心思想情感,自然景物描写为次。南宋
追求细节真实和诗的意境
重诗情画意。北宋
无我之境
重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画家为自然服务。《淮阳洁秋图》
石涛以山水见长,兼工花卉。他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又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而且广泛吸收前人技法,融会贯通,独来独往,自成一格。他的画风富有创新精神,在运笔用墨、设色构图上皆突破陈法,令人耳目一新。此画淮杨秋水人家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有一叶扁舟荡于水中,配以千字长跋,生发出忧国忧民的无限情思.清一、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三、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程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传统墨法上,淡破浓,浓破淡 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
讨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