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咫尺千里——山水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21cnjy.com
2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是以历史沿革为顺序来讲山水画,让学生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通过直观作品展示分析,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山水画在技法上的发展和完善。二是通过分组合作讨论质疑(设疑——讨论——解疑),分析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www.21-cn-jy.com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教学过程
(一) 教师导入1. 由学生齐背诗《望庐山瀑布》,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屏幕显示:瀑布山水画一幅,边背诗边出现诗句)2. 切入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21·cn·jy·com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21·世纪*教育网
名词解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21*cnjy*com
(二)欣赏 (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1. 电脑平台边放音乐边放映欣赏图片,这些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都作了简单介绍,让学生的视听觉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来源:21cnj*y.co*m】
2. 屏幕显示图片: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介绍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已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了。2·1·c·n·j·y
3. 屏幕显示图片: 隋 展子虔 《游春图》——此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展示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即青绿法,标志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21教育网
4. 屏幕显示图片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青绿代表作)——比较俩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欣赏《清明上河图》通过 设疑 讨论 解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
6 屏幕显示图片:元 倪瓒《六君子图》——结合时代背景,介绍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7. 欣赏小结:归纳1.魏晋时期 萌芽2.隋代时期 独立3.唐宋时期 高峰4.元明清时期 主流(三)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1.刚才的浏览欣赏相信同学对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初 步的了解和感受,从大家的表情我可以感受到此时你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 电脑平台显示图片 :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范 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 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 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www-2-1-cnjy-com
马远善画花鸟、人物,尤长于山水。其山水画多取材江浙一带山川景物,发展了李唐等人的笔墨雄强、沉郁劲健的水墨山水画特色。所画树木杂卉,多用水墨夹笔,山石则以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出,坡石方硬严整。山势多作奇峰陡立,笔墨雄健简练。构图上,变唐、五代、北宋山水画中山重水复的全景式构图为取自然山水之一角,经过提取、加工、剪裁,突出自然山水的雄奇峭拔部分,并利用空白来衬托画中主体,给人以强烈印象。其特征是“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人称“马一角”。在绘画史上与夏圭并称“马夏”。马远的山水画在章法的剪裁,形象的概括及笔墨的提炼方面,都有突出的创造。画面优美简洁,富有诗意,把李唐以来的水墨山水画发展到了完美的地步。《寒江独钓图》则在空旷的江面上,一叶扁舟,渔翁独钓,别无他物,仅勾几笔水波,以示寒江的寂寥,极富诗意。2-1-c-n-j-y
、元代 倪赞《六君子图》。
倪瓒早年专意读书,家中清阁藏书数千卷,无论经史子集,佛道经典,他都专心阅读批校,所藏法书名画,亦悉心临学。所作诗文崇尚清新,有萧散清逸之趣。书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隶,有魏晋人风致。尤擅长画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偶亦着色。山水画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在绘画理论方面,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在元代,“逸格”列为最高艺术境界,故倪瓒一再强调“逸气”,并在创作中极力追求。他的绘画格调和创作思想,对明清两代文人画影响很大,
3.小组讨论回答
1中国山水画从北宋到南宋,再到元代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小组成员根据提示共同欣赏讨论,小组长执笔记录,教师巡堂组织并指导
提示要点 表现手法 意境 表现对象
3教师总评,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
(四)欣赏小结: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大家不但能很仔细的观察画面,而且还能深入画的内涵,讲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主观感受。这段时期的山水画确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你看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义深远。欣赏这些绘画作品确实让人回味无穷。
课件42张PPT。高中美术鉴赏古代山水画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千里江山图中国古代山水画北宋 巨然《层崖丛树图》清 王晖《秋山问到道图》《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南宋。马远《踏歌图》张大千。《庐山图》什么是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作为主要描绘对象的
中国传统画科发展脉络概况1。魏晋时期开始萌芽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5]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
设色,纵27.1cm,横572.8cm展子虔 (游春图)展子虔(520-616),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 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画人物、山水、车马
。这 是一幅描绘贵族游春的青绿山水,是我国存世最早 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它在表现手法上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二是在构图上,一改作 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处理方 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具有与自然空间相适应的 “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 ?
隋:独立成画科隋:展子千。〈游春图〉有勾无皴显示着山水画早期的特点画面开阔平远,采用勾勒填色,大量使用石青石绿的‘‘青绿法’’描绘明媚的春天,人们郊游踏青的情景
唐、宋:从成熟走向高峰 北宗:水墨山水
唐:王维唐:李思训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南宗: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 范宽(宋)
北宋 巨然 《层崖丛树图》
《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大气磅礴 沉雄高古北宋山水画有什么特点构图上采取大山.大水和
全景式的处理手法纯客观地.真实描绘山水景物画家的主观感彩不十分
明显和强调南宋。马远《踏歌图》南宋。马远《踏歌图》溪山行旅图 范宽(北宋)画面多采用水墨苍茫,大斧劈
皴法,线面并用,显示鲜明爽快
刚健的美感,同时大面积的空白,
使画面显示出无限空间意象,
表现南宋山水画注重细节,以
诗情入画意的艺术特色.南宋。马远《踏歌图》
南宋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对客观景物大胆裁剪,选择最能表现画家
思想感情和诗意的一个局部与几个细节画面中留有大片的空白来衬托气氛,突
出主题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24 8厘米,横528 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清明上河图问题思考1 画中都描绘了哪些人物? 2 城里城外的气氛一样吗?景物
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 你看到了那些生活场景的描绘?元,明,清时期,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元 倪瓒 《六君子图》
明 唐寅 《山路松声图》
元 倪瓒 《六君子图》元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出现了诗、书、画、印
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写意山水开始兴起注重画家主观情感的表现《早春图 》北宋
郭熙《六君子图》元倪瓒《寒江独钓图》
宋 马远作品欣赏思考题中国山水画从北宋到南宋,
再到元代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北宋
南宋
元代大山.大水和
全景式的处理手法
画面中留有大片的空白
来衬托气氛,突
出主题
采取平远法无我之境追求真实和诗的意境
有我之境重在画家对自然景
物的感受和描写,
画家为自然服务。重诗情画意重在抒发画家内心
思想情感,自然景
物描写为次。
思考与探究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山水和‘‘江山” ‘‘河山”等词汇在民族文化中具有什么特殊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