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与时俱进——现代雕塑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 与时俱进——现代雕塑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8-19 15:4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课
与时俱进——现代雕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特点、概况,受西方雕塑的影响,以及我国雕塑家对传统雕塑经验的研究、继承和发展。
(2)通过对部分架上雕塑作品的分析,了解架上雕塑的艺术特点。
(3)根据大型城市雕塑的兴起,了解分析大型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4)使学生了解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中国现代雕塑在表现手法和材质的运用上有了更大的发展。
(5)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
(一)同学们对这张图片熟悉吗 那么这两位主人公呢 这样,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这是为纪念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而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设计的纪念性雕塑《最美妈妈》。
可见,与第五课我们学习的中国古代雕塑用于宗教、陵墓的功能有很大的不同,现代雕塑有了新的内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社会背景及现代雕塑作品的艺术特征。
活动2【讲授】一
(二)新课: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以后的雕塑艺术,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时期,有一批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又有更多的美术青年先后赴加拿大、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学习雕塑。这其中,就有著名的雕塑家刘开渠、李金发、程曼叔等人,他们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在当时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在参照国外雕塑艺术形式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背景,站在写实的立场上为中国的现代雕塑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1)1949——20世纪6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美术组组长,主持设计创作了碑体上的一组浮雕,这批雕塑揭开了中国现代雕塑史的序幕。
纪念碑东西南正面共有10块浮雕作品,分别是:东面《虎门销烟》《金田起义》,西面的《八一南昌起义》《游击战》,南面的《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正面的《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
提问: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学生回答。写实、民族化风格、清晰、质朴、凝炼、细腻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时期的作品
总结这时期作品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雕塑作品,法国的写实传统成为雕塑界的创作主流。这一点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上,刘开渠等老雕塑家典雅大方、浑厚朴实的雕塑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一斑。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的写实模式对中国雕塑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苏联模式强调谨的基础训练,在解剖、结构、形体、动态、比例等方面有固定的法式、规则,创作上以结合政治需要为前提,强调生活感受。它的长处在于使雕塑家不需要模特就可以直接造型,适应大规模的创作活动;弱点是缺乏艺术美感教育,容易受模式的局限而导致千篇一律,缺乏细腻、生动的艺术效果。
活动3【活动】一
但是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的作品却别具一格
《艰苦岁月》
提问:这幅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教师归纳:《艰苦岁月》巧妙安排瞬间情节,人物刻画生动、巧妙,被誉为“生动的形式与崇高的革命理想完美统一”的架上雕塑代表作。
活动4【讲授】二
50至60年代,雕塑界对中国古代雕塑进行考察、整理、研究,并探索现代雕塑民族化的过程,大力张扬“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同时,为适应国家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需要,雕塑家积极地学习陶瓷雕塑和“泥人张”等民间艺术。
(2)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现代雕塑一度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雕塑总量很少,雕塑创作低沉,雕塑教学萎缩几近瘫痪。社会的动荡和规限严重影响了雕塑事业。仅有一批适应特殊需要的雕塑发展起来。以英模人物雕塑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塑像为主。政治服务的雕塑取得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并达到了一定的创作高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也诞生了一个中国现代大型雕塑与民族传统和民间雕塑相结合的成功例子,那就是1970由四川美术学院等单位共同创作的大型泥塑组雕《收租院》。
《收租院》是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在四川大邑县现场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它们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其中82个男人,32个女人,17个老人,18个少年儿童。
活动5【活动】二
学生讨论:欣赏了这组作品,同学们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自己的感受吗
我们来看看对这组雕塑的评价,请同学读一下:根据情节进行戏剧化的安排,使凝固的雕塑整体统一在由时间线索串联的剧情中,突破了固态艺术瞬间的局限,实现了时间的延展。作品思想鲜明,主题突出,人物形态十分写实、感人,令人印象深刻,在艺术处理上融合了西方的写实雕塑和中国民间的庙宇泥塑传统,突出作品与环境结合如一的布置手法,使整个环境成为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共同形成整体氛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是空前成功的人物雕塑。
(3)20世纪80年代以后
提问:为什么说“中国现代雕塑迎来了春天 ”
教师归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态各异,材质多种,卓有成就的老、中、青三代雕塑家组成的现代雕塑家阵营基本形成。
活动6【讲授】三
2、架上雕塑
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两位雕刻家正在进行创作的场面,再来看看这些作品,同学们比较一下,和我们印象中的大型雕塑有什么不同吗
这些作品体量较小,一般被安置在室内陈列台架上供人们欣赏。雕塑家创作风格较明显、受公共环境因素制约较少,我们称之为架上雕塑。20~40年代开始在各种展览会上出现的很多肖像作品,抒情性的作品与少量的浮雕,都属于架上雕塑。课本上的《日日夜夜》也是架上雕塑。我们刚才欣赏过的一幅作品也是架上雕塑,同学们还记得吗 ——《艰苦岁月》、
3、城市雕塑
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或是风光如画的景区,漫步在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我们发现除了高楼林立,小桥流水,城市多了些点缀,那就是城市雕塑。叶永烈曾经说过:如果说一座城市是一幅画,那么城市雕塑就是画龙点睛的“睛”。
城市雕塑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而在中国,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城市雕塑主要是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由于它的出现而使城市景观增加,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城市雕塑的题材范围较广,可以结合该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等有关联的进行创作,也有的甚至与此无关,但能起到美化城市给人以审美价值者也可以被采用。
活动7【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请大家猜一猜,下面的这些雕塑在哪个国家或城市
(1)呈现世界、中国部分城市的雕塑图片
活动8【讲授】四
(2)雕塑分类
城市雕塑包括名人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街景雕塑以及城市型标志雕塑等,请学生进行分类
活动9【测试】一
(3)分析2个城市雕塑作品的含义
活动10【测试】二
(三)拓展延伸:
看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请大家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回想一下锡城的雕塑,结合我们今天的讲课内容,互相讨论一下:锡城的雕塑有什么特点 对锡城雕塑的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提示:80年代时共有雕塑59座,其中纪念性雕塑22座,大多为历史名人,如荣德生、阿炳、秦起像等;趣味性雕塑26座,大多为动物或抽象性雕塑;标志性雕塑有11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很多地方相继建设了城市雕塑。不过,累计起来,城市雕塑的总量也不到百座。
活动11【作业】一
欣赏与实践
1、欣赏国内外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2、使用陶泥和其它材料,为新校园设计制作一个简单雕塑模型(具象或抽象)
活动12【讲授】五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史有了一定的认知,欣赏并分析了一些优秀的现代雕塑作品.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中国现代雕塑的蓬勃发展。中国是一个雕塑传统十分悠久的国家。现代雕塑在中国发展是有很大潜力。我们相信中国现代雕塑必将继续发展,而且发展得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