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课件+教案(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课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课件+教案(6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8-19 16:06:12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美在民间
中国民间美术
腊月里
,
农家大门上张贴门神和对联,喜迎新春(河南)
年节时,庄户人家窗格里贴着窗花,窗户上挂着泥塑虎头挂片(陕西)
一、如何界定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广大农村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的美术作品。------(92p)
二、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
1、剪纸
2、年画
3、刺绣
4、玩具(1)风筝(2)泥玩具(3)布玩具
(4)活动玩具
5、民间雕塑(1)石雕、砖刻(2)木雕
(3)泥人、面人(4)面塑
剪花娘子——库淑兰
84岁的库淑兰1918年生,是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
会剪纸绣花,能顺口编词唱曲儿。
1996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是我国目前硕果仅存的几位民间剪纸大师之一。
五福捧寿(宁夏回族自治区团花剪纸)
“五福捧寿”已经成为民间剪纸中约定俗成的组合符号,并且发展成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图案。蝙蝠的蝠与“福”谐音。《书·洪范》中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官,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寿为首福。以五只(或四只或八只)蝙蝠作围绕在四周的边纹,中央是一寿字符号,即为捧寿。
图版中的《五福捧寿》剪纸是以五只蝙蝠像五角星样分散在外圈,中间团花中有一圈是由八个寿桃组成,团花中还有如意纹,最中心是一个大的挂钱纹套四个小挂钱纹,仿佛五只蝙蝠向着中间繁密的团花飞动,静中有动感,别有创意。
套色门笺(山西)
门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如挂笺、挂千、挂签、挂钱、吊钱、喜钱、红钱、吊笺、喜笺、红笺、门吊、门花、门钱、门旗、花纸、彩飘、年彩、门市彩、报春条、吊千儿……门笺是传统的春节门楣吉祥饰物,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人们在除夕或元旦将门笺贴挂在门楣上,以为新年的节物。自古以来,贴门笺这一民风民俗十分盛行,成为新春佳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用意是祝吉纳福。
龙戏珠、凤朝阳绣鞋花样纸(河南)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
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
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灶王也称司命主。《


全书·真君劝善文》中记:
“灶君乃东厨司令,
受一家香火,

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奉玉帝。终日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



灾殃。”
在民间,
灶王被奉为主宰家庭平安兴衰的一家之主。
图版中是一幅三段式的灶王图。上层是赐福财神和童子;中层为灶王夫妇及侍从;下层是宅神,两边有文官、武将和侍从。最下边有聚宝盆和鸡犬。加上画幅两侧的八仙人物,全图共有32人。采用阁楼式构图,画面层次丰富、构图饱满,装饰性很强,同时体现了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赐福生财灶王
(山东杨家埠年画)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
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

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
“童颜佛身,戏姿武架
”,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

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白蛇传——盗仙草(天津杨柳青年画)
南宋时,白蛇幻化成一名叫白素贞的女子,游西湖时与许仙相识并结为夫妻。端午日,白素贞因饮雄黄药酒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白素贞知道昆仑山上的灵芝仙草能起死回生,就与青蛇飞奔至昆仑山盗草,
途中遇到鹤、
鹿二仙童巡山,格斗起来,白素贞不敌。后遇到南极仙翁赐予仙草一棵,救活许仙。后白素贞生子孟蛟,法海闯进家中,祭起金钵,化为雷峰塔,把白素贞镇于塔下。十八年后,孟蛟考中状元,祭拜雷峰塔,塔倾,白素贞得救,全家团圆。
刘海戏金蟾(河南朱仙镇年画)
民间俗称“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所以刘海成为钓钱散财之神,也称招财童子,反映出民间百姓希望发财富裕的愿望。在传统年画中此神像常常与和合二仙、天官、财神配合,更增添了喜庆、吉祥的寓意。《刘海戏金蟾》年画主要是张贴在窗户中央或室内。
此幅年画为左右对称两童子戏耍,左边一童子红衣紫裤,右边一童子绿衣黄裤,运用了强烈的对比色系,色彩浓艳。人物形象朴拙,线条粗犷,动态和谐,构图饱满,体现了朱仙镇年画独有的风格。
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桃花坞年画)
女十忙(山东杨家埠年画)
渔家乐(天津杨柳青年画)
木版年画--平安富贵
著名老艺人王兰田正在给泥沽沽(泥哨)上彩(河南浚县)
泥沽沽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通称,因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而得名。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今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技艺就这样在浚县杨圯屯一带发展延续下来,流传至今。
85岁的民间老艺人王兰田,他捏制的各种泥沽沽,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见右图)。
王兰田家的
“作品陈列室”
更是琳琅满目,
色彩斑斓,
珍禽瑞兽、家禽家畜、人物和战马应有尽有。“
独角兽、
斑鸠、坐狮、泥鸡、泥猴、泥猪以及八仙、十二生肖拟人像、三国人物等等,全都能做。
双头猴
(河南淮阳泥玩具)
在河南淮阳,有座太昊伏羲陵,俗称“人祖庙”。
每逢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当地就会有规模宏大的“人祖庙会”。
在热闹的庙会集市上有一种当地民间艺人手工捏制的泥玩具出售,叫作

泥泥狗
”。“泥泥狗”
的来源与伏羲、女娲的远古神话有关。民间艺人说他们的手艺是“人祖爷爷(伏羲)和人祖姑姑
(
女蜗
)
传下来的
”。“泥泥狗”
玩具都是一些奇形怪状的奇鸟异兽,很像《山海经》中描绘的形象,又仿佛是一组组原始社会的图腾。




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为陈国,传说是上古伏羲和女娲结合,及女娲用泥造人的地方。至今淮阴泥塑中仍有形如“人祖”猴的作品。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
,每年农历二月二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淮阳泥塑是庙会上引人注目的艺术品。人们将之作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泥泥狗是淮阳泥塑中有特色的一种,其它的“草帽老虎”、

猴头燕尾”、“四不象”、“歪嘴斑鸠”、“甩尾连鱼”、“猴骑猫”等,其造型多古拙神奇。现在淮阳县城东北的金庄、盛庄、陈楼等村庄,仍有许多艺人在做泥塑。
坐虎(陕西凤翔泥玩具)
每年农历四月初十,陕西凤翔灵山庙会的集市上就会有琳琅满目的凤翔泥玩。
大的有坐虎

挂虎,小的有牛、马、兔爷、麒麟送子等。赶庙会的村民都会选购几个给孩子玩耍,或摆放在家中案头,以图吉利

求平安。
图中的泥玩坐虎是外甥满月时,舅舅赠送的礼物,祝愿孩子健康成长,如虎虎生机。坐虎姿态威武。
陕西凤翔兽面挂脸
凤翔彩绘泥玩可分两类:一类是挂片,以虎头挂片(又称“泥虎脸”)为代表,挂片最大的可达1米多高,最小的只有小孩子手掌大小。
另一类是圆雕,
分人物和动物两种,

物有古装戏曲人物,

《西游记》人
物、娃娃、
麒麟送子、
娃娃骑
虎、娃娃骑象和娃娃骑牛等

动物中有坐虎、卧虎、狮、牛、马、兔、
象等,
飞禽有鸡、
鸟等。民间艺人通过大胆的夸张

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粗塑、

描与重彩的表现手法,
创造出奇特威严、纯朴厚重、
富丽丰盈的民间艺术品,
表现了劳动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坐虎(陕西凤翔泥玩具)
陕西凤翔泥塑坐虎
炕头狮(陕西)
炕头狮,又称“拴娃石”,主要流传于中国黄河流域中部的农村,特别是在山西、陕西一带更为多见。在当地农家的炕头上(北方农村习惯睡炕),
常常可以看到有用红绳一头拴在小娃娃身上,另一头拴着一个高
20厘米左右的小石狮,
这就是“炕头狮”
。用小石狮拴住娃娃,不仅可以防止娃娃滚落到地上,而且可以当作娃娃的玩物。最特别的是农家人认为石狮子能
“拴”
住娃娃的“命”和“魂”,
按照老百姓的话说,石狮能赶走“邪魔野鬼”,“拴住娃娃的魂”,使娃娃“浑全”成活,反映了人们祈望拴娃石狮能辟邪降福、镇宅保家。
三、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有什么特征?
寓意性、象征性是民间美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民间剪纸中的许多图案采用谐音和寓意的方式来表达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
牛轭门(外婆为外孙满月赠送的礼物)
牛轭门、娃女子(陕西面花)
面塑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等动物的习俗。现在面塑不仅成为敬神敬祖的献祭贡品,同时它也是年节和喜庆日子馈赠亲友的祝福礼仪食品,用来庆贺丰收、贺喜和祝寿。例如春节要做枣花馒头、枣山,还有“佛手”、
“满堂红”之类,
象征多福多寿;婚礼时多做鱼莲、娃娃、凤凰戏牡丹等吉祥如意类面花;给长辈做寿,要蒸“寿糕”、“寿桃”面花。
陕西关中地区小孩过生日时,
外婆要送“浑沌”花馍,
这种面花是在一个圆形大馒头上插满各种面塑小动物和花卉鲜果,象征浑沌初生的生命能够滋生万物繁盛,寓意小孩健康成长、前程似锦。
娃女子(陕西面花)
图中的
“娃女子”是专门在清明节用的礼馍。女娃盘腿而坐,头上插满了花朵,上面还有一只花蝴蝶。手托一只凤鸟戏牡丹,腿部塑有鱼戏莲花。设色明丽鲜艳,显得富丽堂皇。
陕西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

当地人称为花馍

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

和面

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绣花被
(彝族)
拉洋车(河北泥模)
泥模是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流行的一种泥玩具印模,土称

泥饽饽模子
”,
供农村孩子模拟做“泥饼”玩耍。
泥模制作是先用本



母型,将泥和好填入,压印成形阴干,然后放入火中焙烧而成。泥模以圆形为主,
尺寸不过5厘米,所表现的图案内容


丰富,有戏曲人物、农家事物、飞禽走兽、社会生活等各式各样。其造型简洁、夸张,情态生动犹如儿童图画。农村孩子爱玩泥,有泥模子一磕一个样,既增加了游戏趣味,又从中认识了事物。
小汽车(河北泥模)
五娃争首(山西面塑)
山西民间面塑
麒麟送子(河南朱仙镇年画)
麒麟,古人称之为瑞兽。
早在汉代以前,关于麒麟的传说就已形成。前秦方士王嘉所著的《拾遗记》中记载:“夫子生之夕,有麟吐玉书于关里人家。”又《圣迹图》中记:“
孔子生,
见麟吐玉书。”
意思是说孔子母亲夜里梦见麒麟入室于是生了孔子。所以麒麟送子,意味圣明之世,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成人必定是可以辅佐治国的贤良之臣。人们以麒麟喻仁厚贤德,有出息的孩子常被贯以“麒麟儿”
、“
麟子”的美称。后来转化为可送子嗣的吉祥灵兽。
四、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1、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他们的制作与民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人生礼仪是人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的民间习俗。
3、民间美术题材与语言多有民俗根据,它必须符合民俗观念、民俗传说和民俗活动的要求。
4、民间美术作为劳动人民群体的创造在民间世代相传,
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
遵循着自身发展的规律生生不息。
卓娃桑姆(藏戏)
《卓娃桑姆》是著名的“八大传统藏戏”之一,为蓝面具藏戏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
亦是门巴戏主要传演的剧目。据传为17世纪中晚期门巴族高僧梅惹·洛珠嘉措根据门巴族历史传说和藏族民间故事《俩姐弟》创作而成。
《卓娃桑姆》剧照“国王迎娶卓娃桑姆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

“仙女大姐”
的意思,简称
“拉姆”
(即仙女)。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卓娃桑姆》剧照“卓娃与父母告别”
藏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民间歌舞,二是民间说唱艺术,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
民间婚嫁用面花陪嫁(陕西合阳)
木版年画《金鱼满堂》原版
木版年画《门神》
原版与年画对照
在民间年画中,门神起源最早。而神荼、郁垒又是我国最古老而且流传最广的门神。汉朝王充所著《论衡》“灯鬼”一篇中引古籍《山海经》之说:“沧海之中,
有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
汉末时,
蔡邕的《独断》、应劭的《风俗道义》中都提到了岁暮门上画神荼、郁垒的故事。
门神神荼、郁垒(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
吉庆有余(天津杨柳青年画)
“吉庆有余”是旧时农历新年,人民大众企盼生活幸福,钱财、粮食充足的一种吉利美言。画面中心一白胖童子,胸前佩戴一如意长命锁,右手执戟,左手握磬,磬下悬挂一对鲤鱼,举足起舞,一幅欢笑可爱的神态。画幅最外边四周边框绘有葫芦如意花样,四个角上各画一只红蝠,是借戟(吉)、磬(庆)、鲤鱼
(余)
的谐音取意,组成的一幅吉祥图画。此年画以正方菱形构图,富有动感。人物设色细腻雅致,背景层次丰富,有很强的装饰美感。这种年画因过去常常张贴在影壁灯的后壁,所以又称作“福字灯”。
钟馗
(河北武强县年画)
天河配
牛郎织女(河南开封年画)
岳飞传(河北武强县年画)
古朴的民间布艺欣赏
数千年在民间,代代相传的布老虎,主要在汉族辽阔的居住地流传着。地区与地区的人际交流,使布老虎的地域特色逐渐同化。有时一件作品,很难断明是甘肃的,还是陕西的。但有几点是华夏大地布老虎所共存的,那就是大多以双鱼为眉,或以人祖为鼻,眼则以太阳形为标志。其他方面,那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因此布老虎的样式多到无法统计的地步;再加上民间的意念造型,作者可以任意将虎与自己所希冀的观念物象结合,那就更千奇百怪了。尤其在陕、甘、晋三省,虎与娃、虎与蛙、虎与蛇、虎与鱼、虎与猴、虎与蝴蝶、虎与五毒等合体造型层出不穷。
甘肃庆阳布老虎
布老虎的实用价值是为幼童制作的枕头或是玩意。伴随着新生命健康生长,它不只是一件具有审美意义的物件,更是由古以来华夏民族对虎文化的传承延续。虎是镇宅、驱邪、禳灾,以及生育的保护神,是中华大地上的吉祥物。
  
山西民间玩具
山西民间玩具是造型粗犷、
质朴、
生动优美;注重装饰性,大胆取舍细节,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乍看来是那样笨拙,姿态不符常情,结构不合比例,边角没有规则。但这一切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稳健、浑厚,更显得古拙粗犷,生机勃发,舒展奔放。粗犷的外观不觉粗糙,稚拙的外表更富韵味,静中有流动和节奏感,使内在精神更加凝重集中。
富贵双喜绣鞋垫(河南三门峡)
在传统民间美术中,妇女所创造的母体艺术部分,与民生实用和民俗节令是不可分离的,制作鞋垫是最能典型地表达其功能与意念的特殊方式。
男儿成年后,为了生存要走四方,劳动生产都要由脚下起始,生活的支柱根基是由足下而生,所以鞋垫大都是针对男性制作的,这是一个既定的表现范围。姑娘为情人、妻子为丈夫、母亲为儿子做鞋垫,正如做肚兜、钱包、烟荷包一样,是女性为男性制作的实用品。这些实用品是充分表现了情与爱最有力量的传统民间艺术。
黄河流域民间鞋垫制作很普遍,而且很难区分其特点及风格。据说,山西妇女所绣的鞋垫更精细,南方的鞋垫绣品大同小异。姑娘、婆姨们将自己内心的情与爱,通过一针一线,五颜六色地绣着鱼莲、蝶花、富贵双喜、石榴多子等象征造型,寄托希望、祈祷与祝福,通过鞋垫,紧密贴在自己心爱人儿脚下,藏在鞋里任他踩,并伴随着他走千条江、万重山。世界上还有什么艺术品表现的情意比这个更浓烈、更深刻吗?
顾名思义,“替身娃”的功能和内涵已经很浅显易懂了。孩子戴着它,可以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如果有鬼怪来了,它可以抓走替身娃,而保护娃娃们。替身娃这种民俗很可能曾经遍及全国,只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民俗的逐渐演变而今只有陕、甘一带偏僻的乡间尚保留这种风俗。其实全国很多地区的香包,每件造型都有它的吉祥含意,只是经过年代的冲洗,其真正的祝愿内涵被淡化

遗忘,最后只剩下审美作用,或点缀生活美好气氛而已。
替身娃荷包
陕北洛川替身娃,绣着花鸟果实,头耳身脚以毛线装点,活泼可爱。
在陕北黄土高原一带,至今农村里仍然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十二岁以前的儿童在过生日时或者过端午节时,母亲们要为他们做荷包(香包)带在身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戴替身娃荷包。替身娃的造型各式各样,每位母亲做的都不一样,没有一定之规,总体上是以“抓髻娃娃”为原型,自由发挥,变化万千,奇形怪状。
虽然那些替身娃都是妇女们利用平时做活计剩余下来的碎布头巧妙拼凑缝制成的,但是人们赋予替身娃的威力却是极大的。挂在孩子们身上既可以作为保护神灵,又是代替儿童在鬼怪灾难面前作为牺牲物的。
  
传统枕顶绣片是民间妇女们全神贯注的创造。根据传统花纹样式,巧女子会出奇制胜地发挥创造力;花的搭配、动物的组合都是围绕吉祥如意、保佑生命、歌颂生殖为主题。它像一首首民歌唱在作者心里,体现在手中的彩线上,如“路旁野花哥莫采,家有牡丹等你来”,形容哥是采花的蝴蝶、蜜蜂和凤凰
;“
绣个戏出天仙配,恩恩爱爱过一辈”、“哥是鱼儿妹是莲,亲亲爱爱永不离”……“莲(连)生贵子”、“莲(连)年有鱼(余)”也是枕顶绣片的题材内容。如果能收集到全国56个民族的枕顶绣片,那将是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系列专题。
山西枕顶绣片莲花童子
枕两端制作一方形刺绣片,真是最好的装饰。因而新婚嫁妆中,女方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枕头绣片,一是显示新娘的手艺,二是作为礼品赠送公婆、姑嫂、亲人们。所以女子在未嫁前,要精心绣出各式花色、品种的枕头顶便形成当地特定的习俗。
  
香包和荷包
荷包大都是送情郎的,不外是鱼莲、燕鸟等表现情爱与吉祥及祛病避灾等内容。而香包是内有香料的小包,每逢端午节,男女老少皆佩戴在胸前腋下,五彩绚丽,小如枣,大如桃。如今偏僻的农村尚保存着这一古老的习俗,但已是仅属于儿童的饰物了。香包的题材,花、鸟、草、虫无所不包。内里装着香料和艾叶为的是除瘟疫和驱逐蜘蛛、蜈蚣、蝎子、壁虎、蛇五毒。
婚嫁喜事时床帐门帘上也要悬挂香包,这时莲生贵子、鱼穿莲、双燕蝴蝶、葫芦瓜果等都是香包的造型范围,象征瑞吉幸福和生殖延续。
头戴虎头帽的陕西女娃
鱼枕、蛙枕
鱼成为各类民艺品的表现母题之一,刺绣、剪纸、面花、各


制品,民玩、瓷绘、木版画等都有以鱼为题材的刻画。鱼在华夏民族中,形成一个庞大而悠久的文化艺术系列。
甘肃庆阳鱼枕,鱼身上绣蛙,中间做○形洞
我国西北地区,尤其甘肃陇东,广泛以鱼形制作儿童的“耳枕”,
形式突出,花样繁多,一条鱼的背上,做蛙或鸟、虎等形象补缝着。又在背中间做一
“◇”

“○”、“☆”形的洞,从实用性上考虑,是为了保护小儿的耳朵,使之可透气,因曰“耳枕”。
金鱼耳枕
 西北地区有不少表现蛙的绣品,象征生命和生殖崇拜。很多蛙型被拟人化了,头部为小儿形象,简直就像新生小儿造像,从形象上看去,蛙与娃太相似了。蛙耳枕典型地表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蛙是女娲祖神的象征,是华夏民族的保护神


殖神,
蛙与新生命的娃,不只音谐,
意也相联。蛙枕背上的洞即是女阴符号,
是生命之源处。因此蛙耳枕是生殖崇拜在民间艺术中的另一种表现。


!第九课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设计
一、课程类别
国家课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课型
美术鉴赏
三、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民间美术”这一主题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了解民间美术与普通人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作品。避免那种认为民间美术过于简单粗糙的想法,同时意识到民间美术在形式、民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因而努力自觉保护那些民间美术形态,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所以本课的教学利用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挖掘学生熟悉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索为主,教师进行引导和归纳。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对美术作品也有了自己的了解和偏好,对于民间美术,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民间美术这一主题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有学生认为民间美术就是简单粗糙的代名词,又或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需要民间美术等等的狭隘想法。因为有了这些想法,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还会有抵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不宜讲得过于理论化,而应当多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价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对图片更感兴趣,所以本课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简单知识的传授。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以及它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认识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提高学生对非主流艺术的鉴赏能力,促进他们了解多种美术表现形式。
3、情感目标
培养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热爱的情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难点: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的理解以及其中的寓意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主要运用对比、实物激趣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点明课题展示作品分析背景知识讲授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教师启发提示出示课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本课小结
(一)、创设情境,点明课题教师带织锦风格的布饰走进课堂,请同学们观察,讲出其特点。(4~6个同学回答)教师再出示泥塑小面人,请同学思考它是一件什么作品?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教师导入课题:不管是老师今天的服装还是小面人,他们都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二)、作品欣赏设置悬念1、教师出示一组既有民间美术又有其他美术形态的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属于民间美术的作品。
2、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同学之间可以交流。3、教师不出示正确答案,设置悬念:刚刚很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答案正确吗?等这课的学习结束后,我们再回到这组图片找寻正确的答案。(三)、赏析比较,深入了解1、教师展示一幅中国文人画作品和一幅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思考: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形式方面有什么不同?(注意: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材料、形式以及创作者和作品的服务对象等方面进行比较。)2、学生思考后做答剪纸作品属于民间美术,通过在纸上剪刻,靠一把剪刀就可以创作,很有生活气息,是人们生活当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装饰物;文人画是绘画创作,有笔墨风格兼有书法的特点,不常见,很高雅。3、教师总结刚刚大家分析得很好,文人画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情趣,以笔墨直抒胸中的自我成为文人画家的主旨,而民间美术是一种自发性的美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积累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美术门类。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由于地域、民族、风土人情的不同,使得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呈现多种面貌,直接感受民间美术特有的美。(四)、理论深入,联系实际1、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中所列举的关于民间美术种类的图片,并且启发学生回答:一般我们在什么场合下能够见到这些民间美术作品?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可以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电影、电视以及报刊、杂志上见到的作品讲出来。3、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日常家居中可以看到,有刺绣、家具、器皿,还有外出旅游时,民俗街也有,还有家里举办喜事的场景下有剪纸作品等。4、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那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民间美术作品?(五)、理解深化,继续探讨1、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民间美术与生活究竟有哪些关系?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前认为民间美术就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通过学习,觉得民间美术丰富多彩,有生活的气息,寓意深刻,给人美的享受,实在是一种宝贵的财富等。3、教师总结:民间美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一些风格独特的艺术品,它丰富了我们的视觉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好好保护,继承和发扬等。本环节通过学生对民间美术与生活关系的探讨,不仅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而且为后面关于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六)讨论表述,加深主题1、教师展示一些民间美术关于其独特艺术语言作品的图片,请同学们对这些作品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形象来发表自己的看法。2、学生思考,回答:祝福,图吉利,有自己的寓意。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并且请一些同学来分析教科书中作品的含义。比如:剪纸作品当中的“老鼠娶亲”,就是因为老鼠在中国民间有多子的吉祥含义;通常喜花周围都有喜鹊、梅花、石榴等,喜鹊和梅花的组合就是“喜上眉稍”的意思,石榴代表“多子”的祝福等。4、学生体会,教师引导:民间美术在题材的表现和图形中蕴涵的寓意等方面有许多的共通性,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特色。教师再链接课件的第一张图片: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再完成开始的第一个问题(哪些作品是民间美术?)5、看来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民间美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欣赏一组桐庐县的民间剪纸作品。(放背景音乐)(七)作业展评(八)总结、拓展1、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同学们有什么感想?2
、刚刚完成的作品中,有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创意,很不错。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民间美术能否融入日益发展的社会?如果能,又该如何融入?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后做答欣赏、分析作品学生讨论后作答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对开始的答案进行调整。做一个简单的剪纸练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畅谈感想
通过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画面的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作品的不同,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间美术形态的多样性,由学生回忆家乡的民间美术作品,感受亲切,更能激发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热爱。本环节通过学生对民间美术与生活关系的探讨,不仅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而且为后面关于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欣赏了一些作品,对创作跃跃欲试,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创意,给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通过学生的创作,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剪纸的乐趣,自评与互评,有利于自主学习。让课程有个延续,让课堂有个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