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2学情分析
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学生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因此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比较注重工艺,而忽略其审美价值。因此可以通过作品的鉴赏,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的绘画——皮影
皮影动画片视频
活动2【讲授】皮影鉴赏
(一)皮影的诞生: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二)工具介绍:
1、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三)制作步骤:
1、设计底稿
2、镂刻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阳刻是雕刻术语,指为凸起形状;阴刻为凹形状)
3、敷彩
4、组合
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
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动作。
(四)皮影欣赏
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的创柞擅用夸张变形,人物头大身子小,身体上窄下宽,手臂过膝。面部形象除有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的半侧面,一般都是正侧。脸谱的设计规律与陕西关中秦腔脸谱基本相同,黑忠、白奸、红烈、花勇、空(即阳刻)正。其他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及各种动物、花卉等道具,结构被压缩,而且稍有透视感,都比影人低。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皮影戏注重的还是表演效果,因为影戏人物各部位可以活动,再加上高亢、抑扬的唱腔,使得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间乡土气息。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图中罗通扫北为隋唐演义故事,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定引人入胜。
罗通扫北(牛皮·镌刻),甘肃省(传世)。
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出行(驴皮·镌刻)陕西省(传世)。
山西皮影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铸于地,被玉娇拾去。此景为刘媒婆所见,故意向玉奴戏笑并应允为其撮合。图中即描写剧中最精彩的一幕。
拾玉镯(牛皮·镌刻)山西省晋南地区(传世)。
活动3【活动】讨论
三、皮影现状
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请生思考:如何发展皮影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