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大河之源——史前美术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 大河之源——史前美术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8-19 16:5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大河之源——史前美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并感知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美术作品,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2.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2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外国历史,因此为学习高中“美术鉴赏”已经奠定了基础知识。但是高中新课程各学科内容数量加大了,学业负担很重,相对学习美术课程的时间、兴趣、精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深入浅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点难点
史前美术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史前美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史前美术与当时社会制度、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关系。难点是学生对史前社会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史前美术
(一)、导入
电影《冰河世纪》3分钟
问:冰河时期处在人类发展史的什么时候
生:(讨论)
师:史前时期(原始社会,石器时期)
史前时期: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为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的美术称为史前美术,主要有(雕刻、绘画、建筑)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史


术》
(一)、新授课
史前美术包括雕刻、绘画、建筑。
一、史前美术绘画
史前绘画主要以洞穴壁画为主。公元前100万年到两万年之间处在旧石器时代,
由于当时冰雪复盖大地,为避寒原始人类都居住在洞穴中,所以在远古的洞穴中留存下他们的绘画和雕刻创造。因为大多是在很深的洞窟里,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洞窟壁画”。最著名的两个洞穴壁画是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岩画》。
1、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发现了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这个深达三百多米的阿尔塔米拉大洞穴,“储存”了二十多只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形象,包括十五头野牛、三只野猪、三只母鹿、两匹马和一只狼。
《野牛》
人们这里欣赏到的,既是其中的一头野牛形象,也是最早被发现的一头,它被画在主洞的窟顶上。这头野牛显然是先勾线后涂色的,色彩以赭红与黑为主,还带有黄和紫。使用的是用动物的脂肪和血调和过的天然矿物颜料。
当时所用的“画笔”可能是苔鲜类植物,或者是兽毛。这些野牛形象充分显示出史前猎人对于动物所具有的精熟的解剖学知识。这幅画从简单的轮廓到多种色调的运用,在绘画技巧上是一大进步(据考古发现,那时的“画家”已学会用鸟的骨管把颜料粉末吹到岩壁上去的吹画法)。
窟顶画中有两只负伤的野牛,它们的身躯卷缩成一团,外轮廓被处理为稳定的三角形状。而在细节方面,诸如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部、斜剌如剑的双角、直竖的耳朵,把野牛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困兽犹斗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野牛倒在地上两腿无法站立起来,却低着头来保护自己,也是极为生动的一个画面,表现了它为生命最后一刻的挣扎。由此,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有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一一得以体现。这幅《野牛》的制作时间,距今至少有二万年以上了,它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即马格德林文化期的中期。
欧洲旧石器时代洞窟崖壁画最显著的特点是:①写实的大型动物形象;②形象之间没有相互的联系;③各种抽象的符号。这些特征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崖壁画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2、拉斯科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
(看图片分析,从内容、形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切入并讨论)
这一幅《野牛》,描绘的是它正在逃跑的情景。牡牛的奔跑姿势栩栩如生,多层次的色彩,勾勒出野牛的体积感。你若稍加注意,还会发现图象上有着重叠的影子,好像各种动物被画了几次,或者是一前一后,有好几只。看来,史前狩猎者并不注重构图的效果,这一定是和他们特定的功利目的有关系。这头野牛除了表现力极强的柔和轮廓线外,还曾运用喷色法(用鸟的骨管把颜料粉末吹到岩壁上去)。
《马》这匹大马位于洞窟主厅,又称牛厅。被画在大牛形体的内部,巨大的牛成了背景,看来画的时间牛比马早。在马的腹下又画有奔跑的小马。大马是用黑色勾形体轮廓、身体涂棕红色。马和牛都处于奔跑的运动状态,十分生动。
拉斯科洞窟壁画的马中,最令人嘱目的是所谓的《中国马》,其因形体颇似中国的蒙古马种而得名。画中的马正处于怀孕期,这与祈求增殖的观念有关;马的造型轮廓分明,线条流畅,比例造当;制作时巧妙地利用岩石的高低变化而与雕画结合,尽管是采用单色平涂,却取得了立体效果,有一定的体积感;在色彩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大面积的马身着明亮的黄色,马鬃涂黑色,形成明快的对比。就艺术上的成就而论,把该画列为杰作应是没有异议的;并应想到原始艺术家是在粗笨的打制石器、简陋的油脂燃烧物照明的条件下完成该画的!
《拉斯科洞野牛·人》在拉斯科洞里一个井状坑底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画着举世闻名的人类最古老的“场景”:一只欧洲野牛,从臀部至腹部被一根长茅刺中,肠子从腹下淌了出来,野牛转首瞪着眼睛看着在它的前面躺着一个受伤的人,旁边是一根鸟形投掷器。可见刚刚经历一场人兽搏斗,两败俱伤。
这幅画是用线条造型,牛毛是用排线画,人物和鸟是线勾成符号式的简洁形态。画中意思十分明了。
或许这些动物画得过于精美了,在《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刚被发现时人们根本不相信会出之于原始人之手,甚至怀疑是发现者的弄虚作假。后来又逐步地被证实是可信的;这个几乎长达一个世纪的过程,构成了对史前艺术发现史的浪漫性篇章。
★问:结合刚才的电影片断和图片资料,说说史前美术的洞穴岩画题材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史前美术的洞穴岩画都有一个共同题材——动物:野牛,野猪,鹿等,这些都是原始人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食物来源,正因为如此,经过无数次的猎杀,他们才会对这些动物的特征把握得那样精细准确,刻画得栩栩如生。
原始人为什么要画画呢 是否也像我们现代人装饰、美化居住环境呢 或者是为了欣赏 原始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闲工夫去欣赏艺术,他们画动物目的在于识别动物而去猎获动物。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是原始人出猎前,为了保证打猎成功而举行狩猎仪式,这种仪式是一种巫术。我们在画中动物的身上发现画有投掷器的箭头,类似长矛。由此推想,可能原始人认为,如果他们只要画出所要猎获的动物的画来,而且可能是用投枪和石斧击打着画,真实的动物也同样会屈服于他们的威力。所以原始人视绘画为魔力,相信画什么就能征服什么。据说,有一位现代画家去一个原始部落画画,画了他们的动物,他们很难过,表示的意思是:你们把它带走了,我们怎么生活呢 (指被画了动物就意味着被带走了。作画都是为了生存的实用。
二、史前美术雕刻
人类最早的艺术痕迹是雕塑,这种艺术的出现甚至比洞穴壁画还要早些。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的《维林多夫母神》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这些雕像,有的很小,可以随身携带,通常没有脚,下肢呈一锥形。据美国考古学家判断,这样制作雕像,是为了便于往地上插;雕刻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形象记录。
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作品,距今两万年左右。这尊小圆雕是以软质石灰石刻成的,她的头部与四肢雕凿得十分笼统,脸部特征没有刻出来,但头发却被均匀地成卷状地排列在整个头部。雕像高约10厘米,宽5
厘米。细弱的双臂下垂被双乳排挤在两侧,胸部突出,腹部宽大,腰腿粗壮,女性特征被强调得极其夸张。它正是旧石器时代母权制社会观念的反映。在那个时期,妇女是领导着集体生活的。原始艺术家造此女像有意夸张和强调了女性的特征,是符合原始人的理想追求的。因为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只有那些最肥胖、最强壮的女性能生育,能有力量抚养后代,能避免被饿死,所以肥胖是富足、力量和称心如意的象征,它是一种特殊魅力。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碑式的气度。西方美术考古家风趣地把这尊妇女小圆雕称之为威冷道夫的维纳斯。
从《维林多夫母神》的立体造型特点来看,它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体积所组成,各种球状体依据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特征有序地组合成统一的人体,给人的视觉印象是:整体,单纯,厚重,体积感很强。由此可见原始雕刻家已会使用雕刻语言,并有形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开创了雕塑艺术的历史。
《持角杯的女巫》,上面刻的是一位右手托着一只牛角、左手搭在稍微隆起的腹部的女人形象。披肩的长发绕在她的左肩,乳房与臀部被刻得很肥大,面部没有刻出来,足部也含混不清。按照上述艺术起源论的解释,她显然是在主持一种巫术仪式,也许在祈祷本族人狩猎满载而归,或在祝愿氏族昌盛。这件浮雕是属于奥瑞纳文化期的作品,距今约有二至三万年了。
这尊属于法国上加罗纳的莱斯皮格裸体女像就是一例。它高约15
厘米,属于帕里果特文化,但也有人考证它应属于奥瑞纳文化期。质地为象牙,雕像的乳房与臀部比“威冷道夫”的更加肥大,头部呈现出一个小圆球形,虽有鼻子和眉弓,但很不清楚。细弱的手臂搭在胸前。一双大腿却很粗,至小腿部位则合并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尖尖的楔子,没有刻出足来,可以插在地上或搁在一种底座上。这种造型很可能是作为神灵偶像,插在松软土地上以供崇拜。关于这些可随身带的小型女雕像的制作意图,现在仍然众说纷纭。看来原始人制作雕像可能不是有意识的艺术活动,也不大可能有明确的审美观念,而很可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通过制作“母神”形象和吉祥物角器来祈求种族的昌盛。
★讨论:这些艺术品的起源是什么 (6分钟)
起源: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是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件观点:艺术起源于生活(表现的都是生活的场景),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艺术起源于劳动(捕杀猎物的场景),艺术起源于巫术(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是成群的在原始森林中,以打制的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生活。面对强大的自然力,原始人对这个神秘世界的种种现象充满了惊奇与敬畏之情。为了躲避操纵这些现象的神灵,为了取得狩猎的成功,他们画上难以制服的动物,以便在巫术礼仪中对其施行致命的打击和诅咒。)
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
1.幻想的实用性创造动机与激情流露的创造过程有机联系
为了取得狩猎的成功,他们画上难以制服的动物,以便在巫术礼仪中对其施行致命的打击和诅咒。于是创作活动便具有了神秘性,原始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就难免会进入迷狂状态。这导致他们的雕刻和绘画自然地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激情。这种生命激情使得形象具有了极强的形式意味。
2.直觉感受的记忆与夸张特征的写实高度统一
原始艺术的形象既不是纯粹幻想的产物,也不是精细深入地进行写实描绘的产物,而是试图忠实地表达记忆中的形象直观的产物。在那幽暗的洞窟深处作画,不可能直接面对对象写生,只能凭着记忆形象来描绘。因之形象被画得极其概括和简略,对象的特征得到了强化。原始艺术家们虽然不可能对动物的解剖结构有深刻的理性认识,但凭无数次猎杀动物的经验,他们对各种描绘对象的结构了如指掌,因而对形象表达的极为准确和生动。
3.从造型风格上看,它属于稚拙、简朴的审美类型
这种风格特征,根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着的原始艺术家们的意识发展水平。
三、巨石建筑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美术成就表现在巨石建筑上。
所谓的巨石文化,是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的石碑、三石塔、石墓道或石圈等所代表的一种史前文化。在遥远的古代,这些巨石在人们心目中也许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巨大石质建筑物,从类型上可分为墓石、独石、列石、石圈、石座、石台和金字塔形建筑等,其种类不但丰富,而且形状、功能、性质等也不尽相同。许多巨石建筑是当时人的墓葬。它们有的是高而细的石柱,有的是三石塔,而有的则是拱形的墓道。但有的巨石建筑却不是墓葬,它们可能是用来记载一桩史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是为某个活人树碑立传;有的则是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神殿”。这些巨石结构各有其奇异的形态,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具有抽象美的纪念碑。
巨石文化分布很广,结构种类繁多,与其说是由于新的艺术形式,不如说是由于新宗教和埋葬的习俗,即巨大的石块是用来标志神圣的地方和坟墓的。可以推断各种式样的巨石结构是和当时的丧葬风俗及原始宗教密切相关的。
课堂思考
1.
这些艺术品创作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这些我们今天所能看见的人类最早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对于创作的原始人来说,其主要价值却并不在其审美属性而在其实用功利属性上。如,捕猎是为了生存、为了食物,
为了取得狩猎的成功,他们画上难以制服的动物,以便在巫术礼仪中对其施行致命的打击和诅咒。女性特征的夸大也是符合原始人的理想追求的。因为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只有那些最肥胖、最强壮的女性能生育,能有力量抚养后代,能避免被饿死,所以肥胖是富足、力量和称心如意的象征,它是性的一种特殊魅力。所以说,这些艺术品具有实际功用的目的,祈求守猎丰收,祝福人丁兴旺。
小结史前美术:艺术起源于的几种说法: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游戏;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
1、
起源
2、
特征
3、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