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件+导学案+重点语段练习+音频图片综合备课包 6.蒲柳人家(1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件+导学案+重点语段练习+音频图片综合备课包 6.蒲柳人家(1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19 21:45:28

文档简介

6、蒲柳人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本课的重点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小说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概括欣赏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体会本文独特的语言,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诵读课文,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走进作者: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多媒体展示)补充:1952年,刘绍棠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次年,该小说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当时,刘绍棠也读高中。他的老师不好意思讲课,就请坐在下面的刘绍棠讲。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特色。他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三、预习检测: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理解积累下列字词。
擀(gǎn)?????剜(wān)?????腌赞(ā zā)???????捯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说一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何满子,他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2.何满子奶奶和爷爷为什么叫“一丈青”和“何大学问”??? ????何满子的奶奶特别泼辣,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找不到敌手,而且很能打架,一个人就把一群年轻的纤夫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把她比作《水浒》中武艺高强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 何满子的爷爷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所以开玩笑地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外号。
五、?合作探究:
1、探究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回顾小说《孔乙己》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写作特色,并思考本文是如何塑造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你觉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提示:从两人的“绰号”的由来,从故事情节,从精彩细致的描写等方面入手分析。
A、一丈青大娘:
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
B、何大学问:
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
2、精彩语段赏析:
1)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内容,然后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参加小组朗读竞赛。
3、学以致用:
用得巧,关键在方法掌握得好。请探究《孔乙己》与《蒲柳人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点。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六、?精读品析: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学生联系熟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古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七、拓展延伸?: 阅读小说全篇,摘抄精彩语句,收集家乡俗语。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溺爱孙儿???????????????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中篇小说的节选,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我特别喜欢这位“神童”作家。他也被誉为“文坛奇人”,他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也颇受人们的喜爱。《蒲柳人家》这篇作品还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读课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可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的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回想自己的整节课,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的。 首先,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很大,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想多出一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并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我这节课还有以下一些地方值得改进,一是板书未设计好。俗话说,功在平时,正因为我平时未注重板书,所以临阵磨枪,怎能不乱套呢?二是语言品析不到位,人物分析不太深入。一节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有温度,还要有深度。要想做到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功底要深厚,对文本挖掘要深,师生关系要融洽等等。其实备课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了这一点,可当时未多深钻一下,就把它放过去了。由此可见,自己对教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三是教师的语言不富有激情,还需进一步的锤炼。其实,我一直很欣赏那种能营造处灵动诗意氛围的课堂,教者轻松,学者愉悦。整节课就是一首诗,一首令人回味的诗。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语文教师若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三课”来准备,我想教者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相关课外阅读
一、走近作者:
刘绍堂(1900——1944),字化南,水湾镇刘风台村人。儿童时期就读 于本村私塾, 17 岁考入无棣县第一高等小学,20岁考入阎锡山办的山西省学兵团, 期满转入军人深造部学习三年,毕业后任上尉副营长。至 1929年(从哪一年至?), 先后在阎锡山部队任营长、团长、少将旅长兼包头市城防司令等职。 1930年阎、冯、蒋中原大战,阎军失败,阎锡山逃往大连,通电下野后,刘绍堂 改任山西省政府少将参议。 1931年阎锡山重回山西,刘绍堂出任独立第三旅第六团上校团长。他以本团名义 成立“初级干部训练队”,亲任队长,对全团班排长进行艰苦的实战训练。训练队共 办三期,1934年结束。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刘绍堂部多次与日军作战,他训练过的班排干部充分发挥 了作用。是年冬,刘绍堂部在山西灵邱与日军初次交锋。面对上有飞机、下有火炮、 装备精良的日军,全团将士毫无惧色,虽伤亡惨重,仍前仆后继,坚守阵地。三营坚 守某高地, 同日军展开激战,最后弹尽粮绝,只剩营长1人,硬把阵地守住,直到增 援部队赶到。 刘绍堂治军执法甚严,对违犯军纪者坚决惩处。1937年冬,部队经过汾阳时,他 听说士兵有抢劫行为, 便亲率4名卫兵赶到村头挨个检查,见有抢到自行车、皮鞋等 物的立即枪决,连毙7人,使其他士兵闻风胆寒,不敢妄为。 1937年底,刘部转至隰县石口镇整编,刘绍堂升任第二O五旅少将旅长,1939 年 升任第三十八师少将师长,1940年升任第十九军中将军长。后因病离开部队到山西吉 县窑渠镇县底村休养,1944年9月患脑溢血病逝,时年44岁。
二、《蒲柳人家》赏析
刘绍棠是乡土文学的积极倡导者。《蒲柳人家》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乡土小说多方面的特点。和20年代台静农、许杰创作的乡土小说一样,《蒲柳人家》对特定地域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作了精心描摹。
它写的是30年代京郊大运河边的乡村生活:何家那个杨、柳、榆、槐围绕着,篱笆上爬满豆角秧、房顶上长满大南瓜的小院;开着五颜六色花朵,长满芦苇、柳棵子的运河滩:七夕之夜的乞巧;周檎、望日莲、郑整儿、荷妞童年时代的“拜花堂”游戏;柳罐斗为了养活姐姐和外甥终身不娶;何大学问夫妇不怕刁难、不惜财产慷慨救助孤女望日莲;……这种描写生动展示了北方农村的人文地理风貌和古朴善良的民性。
但是,和20年代的许多乡土小说较多隐含着“乡愁”不同,《蒲柳人家》具有鲜明的牧歌情调和喜剧色彩。这主要的是由于作家把传奇小说的因素带入乡土小说,并自觉表现时代精神给乡村生活的巨大影响。小说叙述的故事,以及柳罐斗、一丈青等人物,都具有很大程度的传奇性。柳罐斗被何大学问称作活赵云、赛平贵,他与董太师女儿的恋情,他的逃走与练就百发百中的枪法后的还乡,他对蒋团长的忠诚,他与鼓书艺人云遮月的浪漫故事,他在7月15鬼节设美人计诱杀麻雷子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民间传奇。在对一丈青等人物的描写中,作家则对其性格进行了具有喜剧色彩的夸张。一丈青大高个儿,大脚板,青铜肤色,嗓门亮堂,骂起人来不倒嗓子,打起架来三五个小伙子也不是对手。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实际上“一丈青”本来就是《水浒传》中扈家庄武艺高强的扈三娘的绰号。《蒲柳人家》对时代精神的注重集中体现在对周檎父子的描写上。20年代周方舟领导农民搞暴动,9年后其子周檎又投身抗日。这类描写揭示了乡村社会的觉醒,使作品具有了昂扬的时代精神。
《蒲柳人家》的结构也非常巧妙。故事从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那个中午开始。何大学问、柳罐斗、望日莲等许多人生动有趣的往事被用穿插的方式回述出来。这样一来小说实际在叙述着两个故事:正在进行的周檎的抗日活动,何大学问、柳罐斗的设计除奸;过去发生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故事和几个年轻主人公的童年生活。这二者交织起来,不仅扩大了小说的容量,而且把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与正在进行的斗争统一起来,互相映衬,既照顾到乡土性,又照顾到时代性。此外,《蒲柳人家》也体现了刘绍棠小说特有的语言风格。比如:“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何满子最喜欢到河滩上玩耍。光着屁股浸入河汊,捞虾米,掏螃蟹,摸小鱼儿;钻进苇塘里,搜寻红脖水鸡儿,驱赶红蜻蜓满天飞舞,更是有趣”。通俗流畅而又生动传神
经典语段训练
6、《蒲柳人家》精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2、简述节选文字,刻画一丈青大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4、请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月光下砌座小塔
在月光下砌座小塔,砌一座小小的塔来迎接那圆圆的中秋月时。我对于每一个佳节,都会预先以好几天欢乐兴奋的心情来等待那个节日的来临,最特别的是中秋节,我除了以一颗跃动的心在等待外,并且有所行动。我费了不少力气,去寻找砖块和瓦片,然后很小心地用这些材料,在我家门口的广场上,砌一座与我差不多同等高度的小塔。在当年小孩的眼里,这座塔像是很高、很大。
小塔往往在中秋前三天就砌成了。塔尖遥遥望着碧空,在期待着天上的月亮快点变得更大、更圆。中秋节砌小塔这个风俗习惯,我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这个习惯的流行面有多广,但是在我的故乡潮汕一带,却是早就有之,而且十分普遍。
砌小塔本来多数是由男孩子来带头,女孩子一般只是在一旁帮助。而我的童年,不单很戏剧化,同时也有点男性化,我不甘向男孩子们示弱,于是,我独自砌我的塔。人小塔小。但也玲珑通透,伊然像一座真塔。中秋晚上,孩子们愉快地拿着木柴、干草,由小塔的塔门放进塔里的中央,然后点上火,烧起塔来。
熊熊的火光由砖块与砖块中的间隙冒出来,有时我又抓了一把一把的盐,向红彤彤的小塔撒去。噼啪作响的声音从塔里传出,跟着便升起阵阵青蓝色的火焰,烧得通红的瓦片,使小塔显得更加明亮,更加美丽了。我鼓着掌在塔前雀跃、蹦跳,两条辫子轻轻的在我的肩上左右摇晃。
愉快的时间随着月亮西沉而逝,小塔也寂静暗淡下去。
中秋节过后的两三天,我跟别的孩子一样,怅然地拆去了小塔。自己砌成的小塔自己拆!难免心有不甘,但总存有一个希望——明年的中秋节,我又再重新砌一座小塔。
有一次,我的小塔提前被人毁去了!不知道是哪一个男孩子恶作剧,他拿了几个大鞭炮,丢进我的小塔里,“澎!嘭!嘭!”几声震耳的鞭炮声响起,过后,接着便哗哩哗啦地……啊!我的小塔!我的小塔的大部分骤然倒塌下来了。我噙着满眶眼泪,塔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我怨恨那个毁掉我的小塔的男孩子。
但是,我没有哭出声,也没有骂出声来,我只痛在心里。一个小女孩自己辛辛苦苦砌成的小塔,竟也有人忍心一扬手就把它毁了!
童年的时光过去了。我踏上了迂回曲折、阴霾四布的人生旅途。幸福、快乐,对我是何等陌生!我在“秋月春风等闲度”中过着一段漫长的岁月!在那段期间里,我怕看到天上的明月,怕它给我带来内心的激荡,尤其是“一年明月今宵多”的中秋月。
天上月圆,而我心中却有几许残缺!我怕见月圆,一见月圆便会勾起很多悲痛的往事……
虽然目前我的心境已经好些了,但对于中秋月,我还是不敢多看……
至于儿时在故乡的中秋月下砌成的小塔被毁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倒觉得很有趣。对那个抛掷鞭炮,故意毁掉我的小塔的小界孩,我一点也不记恨。我想,假如有一天我有机会再见到那个男孩(如今,该是个中年汉子了吧),我们可能会有很多话好谈,[我倒想问问他,如果我再砌一座属于我的小塔,你还会把它毁掉吗?]
1.为什么童年时砌的小小的塔,当时在小孩的眼里“像是很高、很大”?
答: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小塔明亮、美丽的语句;用曲线画出表现“我”兴奋的语句。

3.“中秋节过后的两三天,我跟别的孩子一样,怅然的拆去了小塔。”请结合句意,说明“怅然”在句中的意思:
4.童年时,“我”对毁掉“我”的小塔的男孩是“怨恨”的,如今“我”对那个小男孩一点也不“记恨”。“怨恨”和“记恨”可不可以调换一下位置?为什么?

5.如果将结尾改为“我倒想问问他,童年时,你为什么要毁掉那座属于我的小塔”可以吗?为什么?
6、《蒲柳人家》答案
1、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
2、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3、不能。原文的结尾,通过一个细节的描写,更能突显示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
4、略。
开放探究
1.①童年时砌的小塔与“我”差不多同等高度, ②砌塔时“我”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费不少力气”。③这座小塔充满了“我”对幸福、欢乐的向往、期望。2.“升起阵阵青色的火焰,烧得通红的瓦片”“我鼓着掌在塔前雀跃,蹦跳,两条辫子轻轻的在我的肩上左右摇晃”3.不情愿 。4.不可以调换。“怨恨”指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满’“记恨”是把对别人的怨恨记在心里。童年时,小男孩毁掉了“我”的小塔,用“怨恨”准确表达了“我”不满的心理。如今,是说对过去发生的事的感受,只能用“记 恨”才准确表达“我”的心理。5.不可以。因为①上文说“我一点也不记恨’②小塔仍然是我心中的期望。
课件35张PPT。6.蒲柳人家刘绍棠一、新课导入 蒲柳人家二、认识作者作者: 刘绍棠1936~1997
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人1979年平反后发表大量作品:《蒲柳人家》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峨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奖。
《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敬柳亭说书》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
刘绍棠的创作风格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三、预习检测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拴shuān贼 痱fèi子 害臊 sào
擀gǎn面 梆bāng打 威吓hè
纤qiàn夫 镯zhuó子 戳chuō穿
腌ā.zā臜 乍zhà蓬 捯dáo气
唿hū哨 咯kā吧 驾驭yù
呱呱gū 拗niù不过 筵yán席
到了liǎo儿 隐匿nì 烙lào饼
歇晌shǎng 名讳huì 驿yì站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老生儿:高龄父母所生的儿子。 到了儿:到最后,最终。 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勒令:用命令的方式强制人做事 。   词语积累荣膺:光荣地获得。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如坐针毡:形容心声不宁 芒刺在背: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词语积累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1.还涉及到哪几个人物?
纤夫和船老板
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
何满子的父亲、母亲、书铺掌柜(姥爷)
老秀才
在通州潞河中学念书的周檎
2.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1936年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一节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开头到“一点也没有写字的兴致”);
第二节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到完)。五、合作探究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阅读“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 你知道“一丈青”出自何处?是《水浒传》中扈三娘的外号。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 号称“一丈青大娘”?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写一丈青大娘“一双大脚”有什么文化内涵?单单是表现她脚大吗?旧时封建礼法要求女子裹脚,而不裹脚者,一般是有反叛精神,不受封建礼法约束的人。
这和她“一丈青”的外号是一致的。一丈青大娘性格: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性格豪爽 口苦心甜  热情正直 淳厚朴实阅读“何大学问”何大学问的相貌——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何大学问的经历——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
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
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何大学问的性格——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
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
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为什么叫“何大学问”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这个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技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xuè六、精读品析课文开头写: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挂贼扣儿。 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爷爷坐了牢,还险些扔了命,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身上。1.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 2.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们东三省了! 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个更好?两种说法各有长短:
前者生动形象,富有民间口语与俗语特点,充满乡土气息,也符合何大学问的身份;
后者有书面特点,适于比较郑重的叙述。
课文中还有哪些
富于民间口语与俗语特点的句子?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 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
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
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朗读 品出其中滋味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七、拓展延伸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这个“救命星”是谁呢? 后文写的是什么事?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蒲柳人家》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