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孔乙己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理解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我们可以从解读文本关键句入手。
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长衫主顾”,另一种是“短衣主顾”,长衫主顾“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短衣主顾则“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相对这些人,孔乙己是个另类。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从站着喝酒,我们可知他“不阔绰”,从他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我们得知他很“贫穷”。“又脏又破”的长衫却为什么要“穿”在身上不脱下来呢?原来,这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面子的象征,不脱下长衫,就是向他人宣示“我是读书人”,这长衫是“面子”,也正因为“面子”问题,孔乙己才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因此,我们说孔乙己是个贫穷而又死爱面子的读书人。
⑵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句话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动词“排”。“九文钱”是多少?从文中的描述我们知道,仅仅能购买“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数量并不多。可作者为什么很郑重地用“排”来描述孔乙己付钱的动作呢?“排”有“推出,排列成行”的意思,孔乙己将“九文大钱”“推出,排列成行”,表明什么?在后文中,作者对孔乙己有这样的描写:“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联系这句话,我们是否能理解“排”所表达的意思呢?孔乙己虽然很穷,遭到人们的嘲笑,但在的内心深处,他渴望人们能理解他好的品行,因此,他用“排”来表达自己的“规矩”,意思是说:“你们看,我不少你一分钱,我可是很规矩的。”在后文,作者还写到孔乙己很恳切地教孩子们写字,将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等等,这些都表明孔乙己是个守信而又善良的普通人。
⑶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按理说,孔乙己使人快活,人们应该离不开他才对,可为什么“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缘于“快活”的起因,孔乙己带给人们的快活,并不是因为他有幽默的表演天分,而是人们把他当作笑料。人们“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人们取笑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人们每每在解开他的伤疤后“都哄笑起来”。掌柜的,短衣帮,小伙计,小孩,各自都在孔乙己“拙劣”的“表演”中获取了笑的资本,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和麻木不仁的世态人情。从这个意义上看,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笑料。
⑷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关于孔乙己的好吃,文中多次写到他到酒店喝酒,甚至是在被打断了腿之后,他仍用手“走”来“温一碗酒”。他的懒做,文中写到“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做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再者,他的好吃懒做便表现在“偷窃”行为上。因为“好吃懒做”,“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因此,孔乙己还是个好吃懒做的小偷。
⑸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走”是“足”的动作,“人”不可能用“手”走路,鲁迅在这里别具匠心地用“走”这个词来表达“手”的动作,其用意何在?此时,孔乙己已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用这手走来的”。从事实的角度看,孔乙己腿被人打折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所有的支撑力都集中到“手”上了,因此只得用手“走”了。但,“走”确实不是“人”的动作,从这个角度看,鲁迅是不是在暗示孔乙己“不是人”了?或者说,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没有人将他当人了,他处在一个“非人”的境地。掌柜的没有将他当人,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只是“十九个钱”。短衣帮们也没有把他当人,在他们眼里,孔乙己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笑料。丁举人更没有把他当人,面对一个偷窃的弱势群体,丁举人将他“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对于一个大家都不当人的人,用手“走”路又何妨?因此,孔乙己还是一个“非人”,是个被大家都不当人的悲剧人物。
孔乙己是个悲剧人物,他穷困潦倒却又死爱读面子,他是个好吃懒做的小偷却也有守信善良的优点,他使人快活却只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笑料,他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被人“哄笑”和“凌辱”的非人境地。那么,是什么,让孔乙己这个“身材高大”、“能写一手好字”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呢?
首先是制度,制度决定命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这是毋庸置疑的,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追求功名、鄙视劳动,使他们深信“书中自由黄金屋”,只是“死读书读死书”,以至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在读书中耗尽时光。孔乙己不能进学,又穷酸迂腐,不会营生,这就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我们试想:如果他接受的是“劳动最光荣”的教育,结果会怎么样?
其次是环境,环境决定命运。在孔乙己的身边,无论是掌柜的,还是小伙计,还是短衣帮,他们给予孔乙己的都是“无聊的取笑”。孔乙己得不到善意的提醒,好心的帮助。他所面对的只是“麻木、冷漠”的“嘲笑”。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境遇非常凄惨,本来让人同情,可酒客们和掌柜仍然取笑他,如此冷漠的人情,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试想,如果有个热心肠的人,给他一点帮助和提醒,情况会不会改观?
再次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孔乙己虚荣、死爱面子,读书没有进学,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这是他找不到出路的根本。他好喝懒做,对悲剧的命运逆来顺受,毫不觉悟,这是他改变不了自己命运的根本。性格决定命运,即使孔乙己生活在今天,即使有好的制度和环境,孔乙己也难有好的结局。
学法提示:
小说有三个基本要素:故事情节,环境背景和人物形象。我们学习小说的核心任务在于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我们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第二,人物形象的意义;第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分析和理解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在这个学习案例中,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是:抓住文本关键句,读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课件13张PPT。杨老师教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悲剧孔乙己
——读《孔乙己》杨和平 理解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我们可以从解读文本关键句入手。你认为哪几句话比较关键?请找出来品一品。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长衫主顾”,另一种是“短衣主顾”,长衫主顾“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短衣主顾则“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相对这些人,孔乙己是个另类。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从站着喝酒,我们可知他“不阔绰”,从他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我们得知他很“贫穷”。“又脏又破”的长衫却为什么要“穿”在身上不脱下来呢?原来,这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面子的象征,不脱下长衫,就是向他人宣示“我是读书人”,这长衫是“面子”,也正因为“面子”问题,孔乙己才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因此,我们说孔乙己是个贫穷而又死爱面子的读书人。⑵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句话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动词“排”。“九文钱”是多少?从文中的描述我们知道,仅仅能购买“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数量并不多。可作者为什么很郑重地用“排”来描述孔乙己付钱的动作呢?“排”有“推出,排列成行”的意思,孔乙己将“九文大钱”“推出,排列成行”,表明什么?在后文中,作者对孔乙己有这样的描写:“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联系这句话,我们是否能理解“排”所表达的意思呢?孔乙己虽然很穷,遭到人们的嘲笑,但在的内心深处,他渴望人们能理解他好的品行,因此,他用“排”来表达自己的“规矩”,意思是说:“你们看,我不少你一分钱,我可是很规矩的。”在后文,作者还写到孔乙己很恳切地教孩子们写字,将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等等,这些都表明孔乙己是个守信而又善良的普通人。⑶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按理说,孔乙己使人快活,人们应该离不开他才对,可为什么“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缘于“快活”的起因,孔乙己带给人们的快活,并不是因为他有幽默的表演天分,而是人们把他当作笑料。人们“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人们取笑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人们每每在解开他的伤疤后“都哄笑起来”。掌柜的,短衣帮,小伙计,小孩,各自都在孔乙己“拙劣”的“表演”中获取了笑的资本,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和麻木不仁的世态人情。从这个意义上看,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笑料。⑷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 关于孔乙己的好吃,文中多次写到他到酒店喝酒,甚至是在被打断了腿之后,他仍用手“走”来“温一碗酒”。他的懒做,文中写到“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做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再者,他的好吃懒做便表现在“偷窃”行为上。因为“好吃懒做”,“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因此,孔乙己还是个好吃懒做的小偷。⑸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走”是“足”的动作,“人”不可能用“手”走路,鲁迅在这里别具匠心地用“走”这个词来表达“手”的动作,其用意何在?此时,孔乙己已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用这手走来的”。从事实的角度看,孔乙己腿被人打折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所有的支撑力都集中到“手”上了,因此只得用手“走”了。但,“走”确实不是“人”的动作,从这个角度看,鲁迅是不是在暗示孔乙己“不是人”了?或者说,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没有人将他当人了,他处在一个“非人”的境地。掌柜的没有将他当人,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只是“十九个钱”。短衣帮们也没有把他当人,在他们眼里,孔乙己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笑料。丁举人更没有把他当人,面对一个偷窃的弱势群体,丁举人将他“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对于一个大家都不当人的人,用手“走”路又何妨?因此,孔乙己还是一个“非人”,是个被大家都不当人的悲剧人物。 孔乙己是个悲剧人物,他穷困潦倒却又死爱读面子,他是个好吃懒做的小偷却也有守信善良的优点,他使人快活却只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笑料,他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被人“哄笑”和“凌辱”的非人境地。那么,是什么,让孔乙己这个“身材高大”、“能写一手好字”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呢? 首先是制度,制度决定命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这是毋庸置疑的,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追求功名、鄙视劳动,使他们深信“书中自由黄金屋”,只是“死读书读死书”,以至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在读书中耗尽时光。孔乙己不能进学,又穷酸迂腐,不会营生,这就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我们试想:如果他接受的是“劳动最光荣”的教育,结果会怎么样? 其次是环境,环境决定命运。在孔乙己的身边,无论是掌柜的,还是小伙计,还是短衣帮,他们给予孔乙己的都是“无聊的取笑”。孔乙己得不到善意的提醒,好心的帮助。他所面对的只是“麻木、冷漠”的“嘲笑”。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境遇非常凄惨,本来让人同情,可酒客们和掌柜仍然取笑他,如此冷漠的人情,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试想,如果有个热心肠的人,给他一点帮助和提醒,情况会不会改观? 再次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孔乙己虚荣、死爱面子,读书没有进学,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这是他找不到出路的根本。他好喝懒做,对悲剧的命运逆来顺受,毫不觉悟,这是他改变不了自己命运的根本。性格决定命运,即使孔乙己生活在今天,即使有好的制度和环境,孔乙己也难有好的结局。学法提示:
小说有三个基本要素:故事情节,环境背景和人物形象。我们学习小说的核心任务在于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我们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第二,人物形象的意义;第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分析和理解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在这个学习案例中,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是:抓住文本关键句,读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