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诗两首
备课资料
字词积累
1.易错字
嘶哑(sī) 喉咙(hòu) 汹涌(xiōng)(yǒng)
2.多音字
长 (zhǎng)增长 增加。
(cháng)特长 长处,优点。
和 (hé) 和平 没有战争的状态。
(hè)附和 声音相应。
(huò)和面 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捏使粘在一起。
3.形近字
喉(hòu) 喉咙 咽喉。
候(hóu) 候鸟 随不同季节定时迁徙、变更栖居地的鸟类。
涌(yǒng)汹涌 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诵(sóng) 诵读 读出声音来。
墓(mù) 坟墓 埋葬死人之地。
慕(mù) 羡慕 因喜爱别人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辩
温柔
温和柔顺。
“温柔”侧重性情柔顺。
性情柔顺是“温柔”。
温和
态度不严厉、不粗暴。
“温和”侧重和气,平和,不严厉、不粗暴。
和气,平和是“温和”。
5.词语释义
嘶哑:声音沙哑。
悲愤:悲痛愤怒。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的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深沉:形容程度很深。
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著名诗人。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新形式的同意,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被称为“乡愁诗人”。在台湾文坛上,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逍遥游》。
文题背景
【文题解说】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我爱这土地”这一朴素而明快的标题,直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挚爱。21教育网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生出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最大的特点,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类人的家国之思。21cnjy.com
【创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诗人艾青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其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www.21-cn-jy.com
20世界40年代末,余光中随父母迁居香港,不久去了台湾,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使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绪。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像《乡愁四韵》、《呼唤》、《春天,遂想起》等,这首比喻精当、朴素亲切的《乡愁》更是脍炙人口。
文章主旨
《我爱这土地》这首抒情诗,借鸟的喉咙,歌唱了作者深爱的大地,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日寇切齿的恨。
《乡愁》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那缕缕不断、绵绵悠长的离情别绪,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2·1·c·n·j·y
整体设计
课文分析
《我爱这土地》诗人化身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抒写了当时祖国所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与激怒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表达了诗人也包括那个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21·世纪*教育网
《乡愁》作者巧妙地将乡愁(对母亲、爱人、祖国的思念和浓浓的爱)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上,让无形的乡愁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21*cnjy*com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积累字词,把握字音、字形及重点词语的词义。
2.揣摩品味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表现方法。
3.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
4.深刻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2.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诗歌产生特殊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热爱和思念之情,加深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版权所有:21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诗歌语言,体味其蕴含的感情。
2.理解诗歌借助具体形象的抒情方法。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难点】
1.了解诗歌中具体形象的深刻含义。
2.体会在特定的背景下诗人的精神,体会诗歌的爱国主义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2.体会诗歌表达的细想感情。
3.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品味、积累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1: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激趣型)
(出示诗人及相关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报国”的古诗词名句。)
【学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导入设计2: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疑型)
远有班超弃笔从戎,报效国家;近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他们都怀有一腔爱国热情,报国之志,但现在却有人愿意化身为鸟,用自己的嘶哑的喉咙歌唱祖国,这位诗人是谁,他在歌中唱了写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近艾青,去了解他对祖国深沉却又炽烈的情感。2-1-c-n-j-y
导入设计3: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从中国屡割土地后,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至1938年11月份,中国、北平、天津、上海、无锡、江阴要塞、南京、厦门、合肥、徐州、安庆、广州、武汉等地相继沦陷……1938年11月18日,艾青写下了这首诗:(老师朗诵《我爱这土地》)
课堂实录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了解现代诗歌的常识。】
1.现代诗歌的常识
(1)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2)自由体的现代诗歌,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走进作者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其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与太阳。主要名篇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向太阳》。21*cnjy*com
3.追溯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意在把握诗歌内容。】
1.听范读,试读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3.诗歌以假设开头有什么作用?
4.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他要做什么?
5.这只鸟最后怎样了?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听录音,划分朗读节奏,结合问题,理解诗歌内容。)
明确:
1.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3.全诗以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和土地有什么关系?这样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1·cn·jy·com
4.作者假设自己是只鸟,是要歌唱,为土地、为河流、为风、为黎明歌唱。
5.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耗尽生命便投身于土地的怀抱。
三、再读诗歌,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诗中意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
1.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而不是“嘹亮”的或是“动听的”?
2.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如何理解这句话?
4.诵读全诗,你认为哪一句表达的情感最为炽烈?为什么?
(学生再读诗歌,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明确:
1.“嘶哑”一词,塑造了一个悲愤的爱国者形象,嘶哑一词表达出歌者的经历坎坷、心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而嘹亮、动听就表达不出。
2.(1)土地:暴风雨打击着;土地象征祖国,被暴风雨打击着是说我们的国土正遭受列强入侵的蹂躏。
(2)河流:悲愤的河流;河流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的河流实际指人民心中的悲愤像河流一样汹涌奔流。www-2-1-cnjy-com
(3)风:激怒的风;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4)黎明: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着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
(5)蕴含的感情: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无比眷恋,他将自身融进土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感情最强烈的句子,这是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爱国情绪的浓缩。【来源:21cnj*y.co*m】
课堂小结
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出处:21教育名师】
布置作业
1.积累现代诗歌的文体知识。
2.练笔: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化身为鸟(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死了--腐烂在土地里面
眼里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对土地爱得深沉
课件15张PPT。第一课 诗 两 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2.体会诗歌表达的细想感情。
3.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品味、积累诗中的名句。
新课导入 远有班超弃笔从戎,报效国家;近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他们都怀有一腔爱国热情,报国之志,但现在却有人愿意化身为鸟,用自己的嘶哑的喉咙歌唱祖国,这位诗人是谁,他在歌中唱了写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近艾青,去了解他对祖国深沉却又炽烈的情感。一、预习展示1 .现代诗歌的常识
2.走进作者
3.追溯背景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试读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3.诗歌以假设开头有什么作用?
4.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他要做什么?
5.这只鸟最后怎样了?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听录音,划分朗读节奏,结合问题,理解诗歌内容。)明确问题1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问题2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明确问题3全诗以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和土地有什么关系?这样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明确问题4作者假设自己是只鸟,是要歌唱,为土地、为河流、为风、为黎明歌唱。 明确问题5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耗尽生命便投身于土地的怀抱。 三、再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而不是“嘹亮”的或是“动听的”?
2.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如何理解这句话?
4.诵读全诗,你认为哪一句表达的情感最为炽烈?为什么?
(学生再读诗歌,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意象,体会情感)明确:1.“嘶哑”一词,塑造了一个悲愤的爱国者形象,嘶哑一词表达出歌者的经历坎坷、心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而嘹亮、动听就表达不出。
2.(1)土地:暴风雨打击着;土地象征祖国,被暴风雨打击着是说我们的国土正遭受列强入侵的蹂躏。
(2)河流:悲愤的河流;河流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的河流实际指人民心中的悲愤像河流一样汹涌奔流。
(3)风:激怒的风;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4)黎明: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着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
(5)蕴含的感情: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无比眷恋,他将自身融进土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感情最强烈的句子,这是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爱国情绪的浓缩。课堂小结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布置作业1.积累现代诗歌的文体知识。
2.练笔: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板书设计第1课《诗两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1.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激趣型)
思乡怀亲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脑子里就会涌出很多有关的诗句,如:【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每个月圆之夜,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起感受他那份特殊的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导入设计2.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设疑型)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山脚下的曲曲小路,是村边的弯弯的小河,是山岭上的那棵树,是后院树下的秋千。乡愁是什么?是母亲手中的线,是游子身上的衣,是家乡的那扇门,是那盏为你守侯的灯。【教师:在这首诗中,乡愁是可感的,因为是伴我们成长的,但有一位诗人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你能理解吗?】【学生:摇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现代诗歌《乡愁》。21教育网
导入设计3.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背景型)
20世界40年代末,余光中随父母迁居香港,不久去了台湾,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绪。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比较有名的--《乡愁》。21·cn·jy·com
课堂实录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诗歌的节奏,了解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
朗读节奏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走进作者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被誉为“乡愁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 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www.21-cn-jy.com
3.追溯背景
余光中,少年时外出求学,很少回家。后成家立业,新婚不久便外出谋职,与妻子聚少离多。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由于政治原因,台湾与中国大陆还没有统一,虽然流着相同的血液却没有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再还乡时已经64岁。他于1972年写下这首令海外游子,令所有炎黄子孙为之动容的《乡愁》。2·1·c·n·j·y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的?
2.诗人借助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表达交流)
?明确:
1.诗人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来写的,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得出结论。
2.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 来---坟墓
现 在---海峡
三、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
1.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哪些愁绪,产生愁绪的原因又是什么?
2.诗歌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试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答案,教师提示: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1.(1)小时候,诗人外出求学,母子分离,想念母亲,靠书信传递思念之情。
(2)长大后,诗人出国留学,夫妻分离,除了想念母亲,更多了一份对爱人的惦念,此时的乡愁便寄托在窄窄的船票上。21cnjy.com
(3)后来,母亲去世,母子死别,坟墓将诗人与母亲永远的隔开,怀念母亲。
(4)现在,海峡将诗人与祖国分离,思念祖国,乡愁寄托在海峡上。
2.“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
四组数量词的应用,四组叠词的使用,使得感情如泣如诉,增添了全诗的音韵之美。诗人将乡愁寄托在这四种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上,不仅没有削弱诗人情感的表达,反而衬托出浓烈的思想之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堂小结
诗人余光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诗歌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而诗人崇高的爱国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21·世纪*教育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积累名家名篇。
2.仿照“假如我是……我也应该……”或《乡愁》的形式,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小时候 思念母亲 邮票
长大后 思念妻子 船票 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乡愁
后来 追念母亲 坟墓
盼望亲人早日团聚
现在 思念祖国 海峡
乡愁 余光中
时 间????原 因????? 意 象????感 情?
小时候???母子分离?????邮票????想念母亲?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思念妻子?
后来啊???母子死别?????坟墓????怀念母亲?
而现在???与大陆分离??? 海峡????思念故土(大陆、祖国)
课件14张PPT。第一课 诗 两 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熟读成诵。
新课导入 思乡怀亲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脑子里就会涌出很多有关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每个月圆之夜,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起感受他那份特殊的感情。一、预习展示朗读节奏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一、预习展示2.走进作者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被誉为“乡愁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 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一、预习展示3.追溯背景
余光中,少年时外出求学,很少回家。后成家立业,新婚不久便外出谋职,与妻子聚少离多。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由于政治原因,台湾与中国大陆还没有统一,虽然流着相同的血液却没有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再还乡时已经64岁。他于1972年写下这首令海外游子,令所有炎黄子孙为之动容的《乡愁》。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的?
2.诗人借助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表达交流)明确1.诗人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来写的,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得出结论。
2.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 来---坟墓
现 在---海峡 三、再读诗歌,体会感情1.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哪些愁绪,产生愁绪的原因又是什么?
2.诗歌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试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答案,教师提示: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明确问题1(1)小时候,诗人外出求学,母子分离,想念母亲,靠书信传递思念之情。
(2)长大后,诗人出国留学,夫妻分离,除了想念母亲,更多了一份对爱人的惦念,此时的乡愁便寄托在窄窄的船票上。
(3)后来,母亲去世,母子死别,坟墓将诗人与母亲永远的隔开,怀念母亲。
(4)现在,海峡将诗人与祖国分离,思念祖国,乡愁寄托在海峡上。明确问题2 “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
四组数量词的应用,四组叠词的使用,使得感情如泣如诉,增添了全诗的音韵之美。诗人将乡愁寄托在这四种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上,不仅没有削弱诗人情感的表达,反而衬托出浓烈的思想之情。课堂小结 诗人余光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诗歌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而诗人崇高的爱国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积累名家名篇。
2.仿照“假如我是……我也应该……”或《乡愁》的形式,写一段话。板书设计时 间???? 原 因????? 意 象???? 感 情?
小时候??? 母子分离????? 邮票???? 想念母亲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票???? 思念妻子?
后来啊??? 母子死别????? 坟墓???? 怀念母亲?
而现在??? 与大陆分离??? 海峡???? 思念故土(大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