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①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②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③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2.内容结构;本课按照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3.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学情分析
1.学生对宗教的了解。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当人类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或自我意识十分薄弱的时候,宗教是不会产生的。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2.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3.学生怎样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3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21教育网
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课的难点,主要在于要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引入
宗教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当人类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或自我意识十分薄弱的时候,宗教是不会产生的。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以前,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对人自身的构造和梦境,也无法加以说明,从而引起了恐惧、惊惶和缺乏信心,认为在他们周围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原始宗教。21·cn·jy·com
活动2【测试】教学测试
1.找一些古建筑图片让学生自己判断是什么建筑。
2.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问答。
3.提问学生怎样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活动3【讲授】教学分类讲解
1.关键词语解释
宗教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当人类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或自我意识十分薄弱的时候,宗教是不会产生的。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以前,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对人自身的构造和梦境,也无法加以说明,从而引起了恐惧、惊惶和缺乏信心,认为在他们周围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原始宗教。www.21-cn-jy.com
基督教 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个教派的统称。公元一世纪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的犹太民族。早期的基督教是当时还处在奴隶制阶段的罗马帝国阶级斗争的产物。因为,当时的巴勒斯坦,不仅遭受外来的民族压迫,内部的阶级压迫也很严重,连续不断的奴隶起义遭到了镇压。犹太人中的城市居民、农民和奴隶,对罗马帝国和犹太上层分子怀着刻骨的仇恨,一直坚持斗争,但又找不到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力量,有些人就把希望寄托在超人间的“救世主”(“基督”一词的原意就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身上,于是,就从犹太人原来信奉的犹太教中产生一种新宗教。这时的基督教教徒大都是贫民和奴隶,宣传一切受灾难的人死后将进入天堂,而富人要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还难”。这些思想和活动,反映了下层群众对剥削者的鄙视和仇恨,对贫苦人的同情和支持。因此,它最初遭到了罗马奴隶主国家和犹太上层分子的野蛮镇压。但是,基督教并不是鼓舞和号召人们去和统治阶级进行斗争,改变现实的苦难,却宣扬顺从和忍耐,等待死后从“上帝”那里得到报答。这些思想不久就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给予基督教合法的社会地位,从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有力的统治工具。它是一种影响很大的世界性宗教,宣扬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世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它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作为“圣经”。21·世纪*教育网
《圣经》 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前者原是犹太教的圣经,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它包括《摩西五经》,即《创世纪》、《出埃及记》等5卷。《新约全书》是耶稣和基督教形成初期第一批使徒如彼得、保罗等的言行录。《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全世界有许多译本,它对丰富一些民族的文学语言起了积极作用。欧洲古代和近代美术的题材,常来自《圣经》。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即取材于《旧约全书》中的《创世纪》卷。它的内容是关于世界和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最初的遭遇等故事。www-2-1-cnjy-com
拜占廷建筑 拜占廷是古希腊殖民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扼黑海咽喉。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都城,直到公元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灭亡。公元5世纪—6世纪是帝国的极盛时期。其版图一度包括巴尔干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北非以及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拜占廷建筑的特点,是继承东方建筑传统,改造和发展了古罗马建筑中某些要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对东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正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国家如俄国与东欧诸国的建筑有很大影响。21cnjy.com
罗马式建筑 又译作罗马风建筑、似罗马建筑等。10世纪—12世纪流行于欧洲基督教流行的地区。它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西面有一、两座钟楼。窗口窄小,且离地面较高,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它的贡献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首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2-1-c-n-j-y
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世纪—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大大提高了教堂的高度并开拓了内部空间,在形式上,复杂而精致,密集而垂直的柱群,在视觉上产生了飞腾的效果,具有高耸峻拔、轻盈灵巧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正门的立面有圆花窗(有人称“玫瑰窗”),教堂内部则广泛应用彩色玻璃窗画。不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在艺术风格上还稍有区别。
俄罗斯风格建筑 具有俄罗斯民族特点的建筑。形成于公元十二世纪末。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浑圆饱满的穹顶,称为战盔式穹顶。位于今莫斯科红场上的华西里·柏拉仁诺大教堂(1555年—1561年)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21*cnjy*com
2.美术作品
印度《桑奇大塔》
印度桑奇大塔东塔门雕刻
印尼婆罗浮屠 (公元8世纪—9世纪,爪哇岛)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土耳其,公元532年—537年)
(俄罗斯)《华西里·柏拉仁诺大教堂》 (1555年—1561年建,今莫斯科红场) 意大利比萨教堂建筑群 (11世纪—13世纪)2·1·c·n·j·y
巴黎圣母院 (1163年—1320年建,法国巴黎)
法国夏特尔主教堂 (12世纪初—16世纪初,巴黎西南)
法国兰斯主教堂 (1211年—1290年)
德国科隆主教堂 (1248年—1880年)
意大利米兰主教堂 (1385年始建,19世纪初才全部竣工)
兰斯主教堂内部彩色玻璃窗画
伊朗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 (1612年—1637年建)
印度泰姬·玛哈尔陵 (1630年—1653年建于阿格拉城外)
① 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② 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
③ 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去查找与本科相关的宗教建筑。
2.回顾宗教建筑的历史价值。
3.谈一谈学习后的心得。
课件26张PPT。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本质是唯心主义,是信仰者的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宗教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宗教势力的强大,一方面体现了劳动群众在虔诚的宗教感情驱使下进行的杰出艺术创造.一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佛教建筑桑奇大塔(印度) 桑奇大塔桑奇大塔是印度著名的古迹,印度早期王朝时代的佛塔,位于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的桑奇村。相传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共建有 8.4 万座(佛塔),其中有 8 座建在桑奇,现尚存 3 座,被考古学家编为 1、2、3 号。桑奇大塔为 1 号。建筑特征:大塔为半球形建筑,直径约为 36.6 米,高约 16.5 米,缺乏内部空间 .功能:埋藏佛祖或圣徒的舍利子.半球体象征印度神话中孕育宇宙的金卵,半球体之上的伞柱象征宇宙之轴,三层伞盖代表佛,法,僧三宝.半球体周围的四座塔门象征着宇宙的四个方位.
古代印度早期农耕文化生殖崇拜的象征,被认为是古印度最美的裸体雕像之一. 桑奇大塔上的女药叉:
价值意义:
大塔和4座牌坊吸收了波斯、希腊的建筑及雕刻艺术,装饰繁缛富丽。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及优美的人物雕像多取材自佛传图和佛本生故事或者森林和动物的生活,堪称稀世之珍。 瑞德贡大金塔(缅甸)婆罗浮屠 (印度尼西亚)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座著名的佛教圣殿,总面积2,500平方米,在联合国的援助下得以重建。
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基座是五个同心方台,呈角锥体;中间是三个环形平台,呈圆锥体;顶端是佛塔。四周围墙和栏杆饰以浅浮雕。围绕着环形平台有72座透雕细工的印度塔,内有佛龛,每个佛龛供奉一尊佛像。 一个以金字塔式的曼陀罗形式出现的巨大的佛教遗址,竣工后不久便被废弃。塔底呈正方形,周长约120米,总面积将近1.5公顷。中央圆顶距塔底35米。 婆罗浮屠婆罗浮屠大约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婆罗浮屠」这个名字意思就是「山顶的佛寺」。后来因为火山爆发,使这佛塔群下沉、并隐盖于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婆罗浮屠塔群 功能:是佛与菩萨的修生养性之地,也是佛教心中的理想境界.设计者运用规则而完整的方形,圆形,意在表现这种理想世界是井然有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