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了解透视法的使用与油画颜料、油画技法的改进。
情感目标:体会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提高对美术作品鉴赏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们初中时候学过一点有关文艺复兴的历史知识,但是了解不深入。对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特点、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人文主义,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
3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要求对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对三人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本课的难点主要是学生对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点、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人文主义,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巨人辈出文艺复兴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导入:
配合媒体资料对比《蒙娜丽莎》与中世纪壁画《圣母与圣子》,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引导提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中世纪冷漠沉郁的宗教形象,从而导入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观念和主导思想——肯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地位,尊重人发的情感,赞美人的力量。崇尚科学精神,探求真理与知识,反对愚昧和虚伪的神学观念。
活动2【讲授】教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1、配合多媒体资料对比《最后的晚餐》、《创世纪》与《椅中圣母》
教师提问:同样是宗教题材,三副绘画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的晚餐》看起来不清楚,颜色都脱落了,但是空间感很好;《创世纪》人物众多,气势恢弘,而且画中每一个人都很健壮;《椅中圣母》美丽健康,和蔼可亲,比刚才那副《圣母子》(中世纪壁画)看起来舒服多了。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称赞,通过对比,总结“美术三杰”的个人风格:三个人的经历不同,绘画风格也不相同。达·芬奇的作品精深而凝重含蓄,是智慧的体现;米开朗基罗力度强劲充满激情,是力量的象征;拉斐尔则呈现了明朗的人性威严,是理想的化身。
教师简要介绍画家生平,达芬奇的显赫尊贵,米开朗基罗的艰辛劳作,拉斐尔的红极当世,三人生平的遭遇使学生能够理解三人不同的画风。讲授三幅画的内容以及在美术史上地位与影响。
2、教师解释《最后的晚餐》空间感强的原因——透视的应用,配合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对比《最后的晚餐》与《雅典学院》,让学生这两幅图在构图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提示:主要人物的位置,其余人物的摆放,透视法表现等等。
学生讨论后回答:构图的相同点是,把主要人物放在画面中心位置,那些纵深的线条(房屋的天花板、地面的装饰图案)最后的消失点都在主要人物的身后,这样就把观者的视线引向主角;不同点是,《最后的晚餐》中十二个门徒一字排开,《雅典学院》中的其余人物有前有后,大体上分成两排。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透视理论,指出这两幅画都是平行透视的成功应用。
3、教师解释《最后的晚餐》颜色脱落的原因:达芬奇在绘画的时候尝试改良绘画颜料,在颜料中掺用了一些油彩,但是,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改良,原画在16世纪时候就逐渐褪色霉坏。真正发明油画的画家是扬·凡·爱克。
4、鉴赏《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引导学生从教材上探究本画的价值。请一位同学把书上的介绍读一遍。
5、对丢勒的《四使徒》进行鉴赏,画家对人物表情的深入刻画,使我们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四个门徒的四种性格:乐观、冷静、暴躁和忧郁。让学生自己讨论辨认。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1、对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与韦罗基奥《大卫》、多那太罗《大卫》。
教师提问:哪一个大卫更具有力量感
学生回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教师归纳:虽然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没有手持武器,也没有脚踩哥利亚的头颅,他赋予大卫全新的艺术形象,侧重雕刻了大卫的脸部表情及身躯肢体,呈现出双眉紧锁,怒目全神贯注地直视前方,躯体姿势表现出来的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2、鉴赏《摩西》。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提示,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活动3【活动】教学拓展
教学延伸:相关链接中同时代的其他名家的优秀作品
活动4【活动】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一起鉴赏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五位美术名家的作品,通过对比的方法我们感受了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探讨和回答老师提问的学习精神和从探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能力值得表扬。希望以后继续发扬。(共41张PPT)
巨人辈出
——文艺复兴美术
莱奥纳多·达·芬奇
1452年诞生于意大利的托卡纳。20岁时在当时文艺复兴的重要城市佛罗伦萨加入画家联谊会,师从著名雕塑家和画家维罗吉奥。1482年他前往米兰,在那里生活了将近17年,绘制了包括名画《最后的晚餐》在内的很多杰作。此后,他重回佛罗伦萨,并生活了6年,完成了艺术史上最杰出的肖像画《蒙娜丽莎》。晚年应邀前往法国,于1519年逝世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的怀中。
达芬奇自画像
蒙娜丽莎
53×77厘米
1503—1506年
巴黎卢浮宫藏
蒙娜丽莎局部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雕像
大卫局部
摩西雕像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
壁画
13×36米
1508——1512年
创造亚当
拉斐尔·桑德罗
1483年出生于意大利乌尔比诺城,从小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少年时代在著名画家佩鲁吉诺处学画并崭露头角。其绘画志就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齐名,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所创造的许多理想美,特别是女性美的形象,为后人所难以企及。
拉斐尔自画像
椅中圣母
直径71厘米
拉斐尔1514年
西斯廷圣母
花园中的圣母
雅典学院
阿尔诺非尼夫妇像
81.8×59.7厘米
1434年
伦敦国立美术馆藏
扬·凡·爱克
丢勒自画像
丢勒作品
手
四使徒
春
波提切利
(1445
—1510年)
203×314厘米
1478年
维纳斯的诞生
175×278厘米
1486年
花神
1515年
提香
雪中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