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本课采用突出重点人物,重点分析经典作品的方法,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位美术家。每一位美术家单独一节。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一些重要美术家和经典作品,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艺复兴的理解。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伟大成就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评述艺术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
3学情分析
除精神文化方面的贡献外,“三杰”对美术发展的贡献与影响,也是美术教师要刻意去传授的。应引导学生领会“三杰”作品的美术价值,提高对美术文化与技术的理解,提高欣赏和评述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是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的绘画作品,比较三人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难点是使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人文主义思想。
5教学过程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500多年以前的欧洲,新兴的资
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神权,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思想解
放运动,这是什么运动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想特征。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出示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作品各一幅。
问:这三张作品中哪两幅作品更接近 哪件作品对人的自然体态更尊重些
上述三个时期的关系实际上体现为,文艺复兴借助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力量推翻和冲破中世纪的禁锢。这三个时期可以分别喻为祖辈、父辈和儿辈,儿辈要推翻强大的父辈,必须借助于祖辈的力量。通过比较和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文艺复兴的特征。
问:哪一位同学能联系历史、文学等知识来谈谈文艺复兴
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欧洲文艺复兴的美术主要是人物画和人物雕刻,改变了中世纪僵化呆板程式化的表现方法,着重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面貌。刻画细腻,形象生动,透视和明暗的运用较为成熟,人体比例恰当准确。这一时期是欧洲美术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西方绘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一词具有“再生”的意思,泛指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时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想文化运动。当时的艺术家一方面主张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另一方面认同和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肯定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和自然的重要,主张积极奋斗和自由地表达人的欲望。文艺复兴的艺术是西方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问:西方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是什么时代
古希腊和古罗马。
问:当时有哪三位极具影响力有“文艺复兴三杰”的美誉
之称的画家 能说出他们的代表作吗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
《大卫》、《创世纪》
拉斐尔
《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
二、分析、欣赏作品:
出示《最后的晚餐》、《大卫》、《西斯廷圣母》作品比较。
问:这些作品是如何提倡人文主义思想的 发表个人意见
这些作品都是冠以神灵的名义,表现世俗的生活,表达自己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具有强烈的“人文”特征。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
达·芬奇“素有全能天才”之称。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在绘画史上留下了最伟大的杰作,他同时也是一位雕塑家、建筑家。他的画作充分显示出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对人物内在细致情感的刻画,以及表现光与影种种变化的技巧,达·芬奇确实将绘画的写实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峰。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概念”。
1.欣赏《最后的晚餐》4.2×9.1米
这件作品是达·芬奇在米兰活动期间,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而作的。费时三年。(放《世界美术名作赏析》)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全约全书·马太福音》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故事。逾越节的第一个晚上,耶稣自知死期不远,召集12个门徒共进晚餐。
这是一个传统圣经题材,两百年来许多画家都描绘过它,但达·芬奇的作品却卓尔不群。他从人物活动及性格心理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
他表现的都是有灵魂、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酷似现实生活中的人在进行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犹大的贪婪、急躁、丑陋被耶稣的无私、沉着,圣约翰的秀美,圣彼得的坚强勇敢、富有正义感衬托得一览无遗,作者在以神灵表达着对自己人世间的崇高与卑鄙的爱憎,对善恶、美丑的评判。
(出示几幅不同的《最后晚餐》作品进行比较)
问: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这张画中采用了哪些处理方法 教师总结
人物分作四组的聚散;
背后的窗户取代了传统的光圈;
红袍;
引导学生延续天花板的斜线,看看有何发现
(聚焦于耶稣身上)
在构图上,他一反传统人物的平列组合,而通过聚散变化,强调出一种运动感和戏剧性的效果,体现多样统一的艺术原则。
在背景与空间关系的处理上,达 芬奇利用教堂有限的壁画,用透视法表现出空间深度。整个透视线集中于耶稣,造成视觉中心,突出了耶稣的主体地位。而且光影的运用也颇具匠心,所有的人的面孔都处于光照中,而唯独犹大的面孔处于阴影中,既避免了画面的单调感,又产生一种象征性的暗示,耐人寻味。
2、出示几幅不同的《大卫》
问:看了《大卫》这件作品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觉 (如健壮、刚毅、勇敢等)
与其他《大卫》作品有什么区别
大卫,据圣经《旧约全书》中所载,是以色列国的一个少年牧童,由于他勇敢杀敌,为国建立了奇功,成为了以色列国的首领。在基督教里,大卫是作为爱国的英雄来记述的。雕塑家为使雕像具有象征性,将其塑造成一个年青壮士的形象。
《大卫》像现在还屹立在美术学院里,这一非凡的雕刻形象是让所有人难忘的。米开朗基罗在他追求的恢弘气势中,一个英俊、勇敢的民族英雄屹立起来。《大卫》是一个关于希伯莱国王的美丽传说,他又赋予这一传统题材以新的生命力,他把大卫塑造成了一个准备战斗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悲愤时代抵御外侮的自由独立的佛罗伦萨的市民,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雕刻家社会思想的体现和象征,以此来表达意大利人民的共同愿望。29岁的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大卫》像之后,使他获得了“巨人”的名誉。
这件作品中的人物健硕,比例结构准确,表现出英雄的形象,且有希腊雕刻的优秀风格。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475—1564)
米开朗基罗生于意大利,13岁时在名画家门下学艺,直到将近90岁的生命结束的前几天,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紧张地创作,一身极为勤劳,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一笔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他不但是雕刻家、画家,还是建筑家、诗人。
3、欣赏《西斯庭圣母》作品
出示中世纪圣母作品
在中世纪,基督教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操纵,圣母被视为神圣,成为崇拜的偶像,是人民的精神枷锁,宣扬的是禁欲主义和容忍妥协的思想。因此,以往画家笔下的圣母往往呈现一种威严、冷淡,或者悲哀、忧伤和苦难的表情。
出示《西斯庭圣母》作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兴起,反对神权统治,提倡个性,要求个性解放的背景下,圣母的形象也随之从神和苦难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充满了人性和人类的情感,画家往往把圣母描绘成和蔼可亲的、年轻美貌的母亲形象。拉斐尔的作品《西斯庭圣母》就像一首诗:绿色的帷幕拉开,两个小天使的出现虽然使我们难以分辨是天上还是人间,但优美、善良而沉静具备人间一切美质的圣母却使我们感到这是在现实中。在那个时代,面临外族侵略和内部封建势力复辟的威胁,安逸、享乐的圣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和精神的需求,所以,在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不仅美丽仁慈,而且极富人情味,是一个能够体察民间疾苦,能帮助人民解脱痛苦和不幸的女保护人、女英雄的形象。
作品采用较为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这种变化中的对称,在画面上产生了一种回环连续的运动感,使画面既有虔诚肃穆、庄严稳重的气氛,又有含蓄的激动和内在欢娱的情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拉斐尔用色和用线方面柔润、优雅的特点,在这幅画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桑齐奥.拉斐尔(1483—1520)
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他不但是以其优美而纯熟的技巧成为文艺复兴盛期的大师,而且也以其艺术产量之富成为当时罕有的巨匠。其最拿手和得意的是圣母题材,这类作品也最能显示出他的艺术的世俗与人性。
三位大师的作品不管是深沉含蓄、雄健奔放,还是婉约恬静,都在映射出人类永恒的主题和愿望:追求真、善、美,追求“人”的自由与幸福。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
问:通过对三位大师作品的欣赏、比较、分析,谁能概括
出他们不同的表现技法、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达·芬奇追求深沉、含蓄、柔和的明暗调子和深远的透视空间,富于理想,犹如深不可测的大海给人以思想的空间。与达·芬奇相比,米开基罗则追求宏大、雄健的气势,注重表现有力的健美体魄,充满激情的动感,犹如高山峻岭般撼人心魄。而善于博采众长的拉斐尔则形成了一种清新、宁静、秀美的艺术风格,像山涧的涓涓小溪,婉丽动人。
小结: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人才辈出,富有创造力,是西方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综合这时期的艺术风格有如下特点:
肯定人的价值、感情和欲望的表达。
强调人体的美感、健硕的裸像和希腊的神话人物再重现。
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
重视科学精神,运用解剖学和透视法。
肯定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精神和成就。
1、联系世界历史课的学习,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为什么能取得突出的成就
2、研究意大利“三杰”的艺术风格,谈谈你对他们三人艺术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