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5.18《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5.18《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3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1 11: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写景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更是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景美文,内容浅显易懂,学好本文,有助于学生学习本单元难度较大的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欣赏月下美景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豁达胸怀。 学生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对象分析? ?
1、知识目标?
反复朗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豁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三、????教学目标?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会意境。
? 难点: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四、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法、朗读法、讨论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落实“洋思”理念“兵教兵”,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六、学法? 碧水之月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相融合的写法,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学习目标: 承天寺甬道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宋) 苏轼(北归,七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二十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也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年,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解释划横线的词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一起 散步
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
只是 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翻译下列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讨论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作者在庭院中见到何种景色??
⑤???联系课文末尾段,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点拨①月色入户②想 到没有和我同乐的人,就想到了住在承天寺的朋友③?因为张怀民这时也被贬到黄州,两人境遇相同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从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字了,那么,这个“闲”字究竟应当怎样 理 解呢?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空灵、皎洁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乐观总 结:(板书设计)豁达、乐观叙事: 月色入户——散步赏月 喜悦、寂寞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吗?拓展延伸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郞西。
[李白]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熟读成诵 总结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尤其是,运用竞赛法搜集与“月”有关的诗词名句,“把生生互动”推向高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始至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知识。总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反思: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