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品作业
“观察发现”单元主题学习
第一板块:课内课外,自主预习
(一)通读本单元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观察”的资料。
(二)梳理预习,基础达标
1.我会读,有发现,还会填。
(A)腊酒
足豚
浑浊
可惜
逐渐
挥动,
(B)静谧
隐蔽
均匀
宁静
隐藏
匀称
(C)重叠
磨碎
慎重
磨盘
(1)读过上面这几组词,你有什么发现?
(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下面句子中。
a.为了
起见,我把
在一起的纸,慢慢揭开免得损坏得来不易的资料。
b.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
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来回走动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
。
2.按要求填空。
(1)“蔽”按部首查字法应查偏旁
,除偏旁外还有
画,第6画是
。
(2)“搜”的音序为
,此字共
画,第8画是
,组词
。
3.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做题。
(
)(
)不安
(
)(
)而安
引人(
)(
)
不可(
)(
)
精神(
)(
)
(
)(
)心机
(
)不可(
)
(
)(
)烟海
(1)画线的成语形容心情烦乱,请再写出三个描写心情的词语:
、
、
。
(2)上面成语中,指对一些事物感到神秘或无法理解的词是
;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的成语是
。
(3)选择上面词语把句子填完整。
我家的小狗长得不壮,看起来甚至有点柔弱,但它对“住宅”的要求很高,从不
。如若它的“小床”有一点不整,它就会
,当我给它整好“床铺”它就会安静下来。
(三)初读感知
1.《题西林壁》作者从
、
不同角度,处在
、
、
、
不同位置写出庐山多姿的面貌。
2.《游山西村》以一个
字贯穿全诗。
3.《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通过对
、
、
、
、
等不同方面进行细致描写。
4.《蟋蟀的住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蟋蟀住宅的?
5.《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主人公在哪,通过观察什么,发现了什么?
第二板块:主题探究,品析写法
《古诗两首》
(一)精读感悟
1.借助注释、插图或工具书,试着读懂诗句的大意。
第一首诗:思考: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结果一样吗?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第二首诗:体会诗人“游”山西村,山民对待诗人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诗人对待山民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在山重水复,诗人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反复读后两句,体会蕴含的哲理。
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
2.实践运用
诗人观察同一座山,为什么看到了不同的景象?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还可以从什么角度看庐山?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推荐丛书
1.由于诗人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以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下面我们来看《画杨桃》这篇文章,它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画杨桃
我读小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四年纪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游山西村》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笔下乡村纯朴的风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进一步领略乡村美丽的风景。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爬山虎的脚》
(一)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画一画。
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课文的第2自然段和后几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脚、茎、叶子之间的联系)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详细?
(二)巩固练习
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时候,无论是对爬山虎的叶子还是脚,都描写地非常具体。请你观察一种植物,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写。
(三)推荐丛书
如何写观察类的文章,《爬山虎的脚》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下面我们看一篇同龄人写的观察文章,体会一下,他是怎样把这类文章写出来的。
牵牛花
我家窗台上种了一盆牵牛花。牵牛花是一种爬行植物,它有着细细的藤蔓、心形的叶子。
到了秋天,牵牛花开始快速生长。为了能让它长得更高,爸爸为它准备了一根绳子,一头系在花盆里,另一头系在雨棚上,让它那细细的藤蔓顺着绳子往上爬。我也坚持每一天给牵牛花浇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它开出了一朵像小喇叭一样的花,十分好看。
有一次,我有了一个新发现。
早上七点起床,看见窗台上的牵牛花是紫色的,午饭后,我再去看它,发现它是蓝色的了,晚饭后,我又去看它,它又变成了紫红色。我惊奇的跑去问爸爸:“牵牛花会变色,这是怎样回事?”爸爸告诉我:“牵牛花的颜色会根据气温和阳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听了以后,又仔细地观察起来。原先牵牛花的颜色深浅真的跟太阳和气温有关。气温高,太阳光强的时候,牵牛花的颜色会变浅,而温度不高,太阳光柔和的时候,牵牛花的颜色就会变深。到了晚上,花就凋谢了,第二天早上,新一轮的牵牛花又开放了。
看着那美丽又迷人的牵牛花,它好像在对我说:“只要坚持,就必须能成功。”
《蟋蟀的住宅》
(一)精读感悟
1.认真反复阅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工程”?
2.认真阅读课文第五、六段你会发现这两段文字是按照由
到
的顺序介绍蟋蟀住宅的。蟋蟀住宅外部特点是
、
、
、
、
;内部特点是
、
、
、
。
(二)巩固练习
1.本文语言极富情趣,生动鲜活。
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
在这平台上弹琴。”我还能找到类
似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并仿写。
2.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为拟人句。
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
(三)推荐丛书
《昆虫记》中有《蟋蟀》一文
。在本文中作者法布尔详细描写了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蟋蟀(节选)
一直要到十月末,寒气开始袭人时,蟋蟀才开始动手建造自己的巢穴。如果以我们对养在笼子里的蟋蟀的观察来判断,这项工作是很简单的。挖穴并不在裸露的地面上进行,而是常常在莴苣叶——残留下来的食物——掩盖的地点。或者是其它的能代替草叶的东西,似乎为了使它的住宅秘密起见,这些掩盖物是不可缺少的。
这位矿工用它的前足扒着土地,并用大腮的钳子,咬去较大的石块。我看到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蹬踏着土地,后腿上长有两排锯齿式的东西。同时,我也看到它清扫尘土将其推到后面,把它倾斜地铺开。这样,就可以知道蟋蟀挖掘巢穴的全部方法了。工作开始做的很快。在我笼子里的土中,它钻在下面一呆就是两个小时,而且隔一小会儿,它就会到进出口的地方来。但是它常常是向着后面的,不停地打扫着尘土。如果它感到劳累了,它可以在还没完成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特别无力地摆动,一副倦怠的样子。不久它又钻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劳作。后来,休息的时间渐渐加长,这使我感到有些不耐烦了。
这项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已经完成了。洞口已经有两寸多深了,足够满足一时之需。余下的事情,可以慢慢地做,今天做一点,明天再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蟋蟀身体的长大而加大加深。如果冬天的天气比较暖和,太阳照射到住宅的门口,仍然还可以看见蟋蟀从洞穴里面抛散出泥土来。在春天尽情享乐的天气里,这住宅的修理工作仍然继续不已。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直到主人死去。
第三板块:组文联读,内化写法
(一)提炼写法,一课一得
诵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一说魏格纳是怎样一步一步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
思考:生病的魏格纳观察世界地图发现
,形成
的奇想,却被科学家
劝阻,但魏格纳不放弃做了大量的
,于1912年作出了题为
的演讲,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引起地质界的震惊。
组文略读,发现异同
比较阅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写具体生动的?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爬山虎的脚》
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蟋蟀的住宅》
第四板块:泛读拓展,丰富积累
(一)主题链接
1.
少年儿童时代,想象力丰富,情趣稚气烂漫。让我们走进《童趣》(节选)这篇小文,跟随清代文学家沈复那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欣赏那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了解他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
童趣(节选)
沈复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整本书阅读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我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3.影视欣赏
《四海漫游》(微山湖四鼻孔鲤鱼)
《美丽中国》
《昆虫总动员》等
(二)读书会
1.交流有关描写景物的古诗名句
(1)竞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2)交流课外积累的有关描写景物的古诗或诗句。
2.谈谈《昆虫记》中,你认为法布尔对于哪种昆虫的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3.花是时间的使者,花是季节的名片,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花与月份、花与季节的联系。
(1)花与月
正月——
;二月——
;
三月——
;四月——
;
五月——
:六月——
;
七月——
;八月——
;
九月——
;十月——
;
十一月——
;十二月——
。
(2)你还知道每个季节开什么花吗?请仿照“正月梅花香又香”的形式写一首童谣。
第五板块:主题表达,习作迁移
1.学习本单元后,你一定留心观察了一些事物了。你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发现?在观察过程中有没有有趣的事?仔细回忆,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2.如果你在坚持写观察日记,你也可以选择几篇你最得意的日记,认真修改加工,成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X则》,注意日记格式。
以上两篇习作,任选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