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品作业
“成长故事”单元主题学习
第一板块:课内课外,自主预习
(一)1.通读本单元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资料
(1)搜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资料;
(2)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3)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
(二)梳理预习,基础达标
1.我会读
25课
崛起
帝国主义
巡警
吵嚷
惩处
铿锵有力
26课
推荐
删掉
融洽
余晖
楷模
燥热
模模糊糊
27课
洗漱
惬意
号码
反驳
逻辑
28课
冒昧
寂寞
和睦相处
分析
患者
受益匪浅
年逾古稀
2.
选字填空
震
振
(
)惊
(
)兴
地(
)
(
)动
辉
晖
光
(
)
春(
)
余
(
)
(
)章
3.读拼音,写字词。
学校tuī
jiàn(
)我去参观县里的mó
fàn(
)学校。进入学校,首先映入yǎn
lián(
)的是zhèn
xīng
zhōng
huá
(
)四个大字,校园很安静,听不到一点chǎo
rǎng(
)声。
4.结合语境和括号内的提示写四字词语。
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土地上
____________(炫耀武力,显示威风),他们做了坏事,得不到惩罚,在国人面前____________(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为此,少年周恩来____________(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在公共场所,我们应当维持清洁。
他穿着一件白衬衫,一顶白帽子,真好看。
读了这本书,深受启发。
(三)初读感知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文章,回忆叶圣陶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件事。
3.《乌塔》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文中的第一封信是__________写给____________主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第二封信是__________写给____________,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板块:主题探究,品析写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精读感悟
1.细读课文,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思考问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
2.实践运用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
(三)推荐丛书
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下面请阅读课本176页的《真实的高度》,看看这篇文章又会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精读感悟
1.叶老是怎样修改作文的?他又是怎样对待我这个中学生的?“我”又有什么感受?
2.文中多次提到爬山虎,找出相关语句,体会深刻含义。
3.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二)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们找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再抄下来。
2.实践运用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这段话写出了爬山虎的__,作者不仅仅是写爬山虎,而是借爬山虎来表达自己__的心情。
2.请用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的方法来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推荐丛书
肖复兴先生一想起叶老,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彰武先生一到武夷,便想起了撑排人。请欣赏:
武夷撑排人
简直难以设想,假如武夷山没有九曲溪,假如九曲溪上没有这种轻盈小巧、用六根毛竹编成的竹排……
竹排,一枚小小的针;九曲溪,一根长长的线。正是它们,把绿宝石般、红玛瑙般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织成了一轴锦绣般的长卷。
如今,我站在九曲溪上游的星村渡口。感谢不知名的建筑师,用武夷山特有的丹岩在这里堆砌了一座刻有“逍遥游”字样的假山。假山下,平置着一条和实物同样大小的竹排模型。这模型,是用洁白的花岗岩精工雕琢而成的,天生丽质,自有一种朴素的、纯净的美。可惜我来不及细加品赏,石阶下已传来了热辣辣的、粗犷的招呼声:
“上排喽──”
他,二十出头,立在竹排的尾部,手中横着一根竹篙。一抹曙光从背后用橘红的线条画出了他修长的轮廓,活脱脱是大王峰上一棵青青的竹子。
我们小心翼翼上了排,在横置的小木板上坐下。他把竹篙斜斜地往水里一点,身子微微一蹲,竹排便像一条鳗鱼,无声地往绿莹莹的水面滑去。一片开阔的溪水,清亮亮地把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捧献在我们眼前。
排头坐着县文化馆一位擅长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女同志。她扬起头,朝撑排人发问:
“你是新来的吧,贵姓?”
厚厚的嘴唇一咧:“叫我小俞好了。”
“那位老俞──”
“是我爸爸。”
“他今天没来?”
撑排人的手轻轻一抖,竹篙的顶尖在排侧的一块石头上划出了一声刺耳的尖叫,随之,一丝阴影在他的脸上迅速地掠过。
他用我们听不懂的闽北方言轻轻地、匆匆地向文化馆的女同志说了几句。女同志急忙低下头,背过脸去,沉默了。
水面不再那么平静了。开始有了汩汩的水声。微波细浪拍击着竹排的排沿,仿佛在轻轻地倾诉着什么。
就在这低微的水声中,响起了撑排人深沉浑厚的声音。他,按照撑排工的老规矩,不紧不慢地讲起了武夷山的来历,讲起了“武夷兄弟”的故事。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坚实而又动人的力量:
“很久很久以前,咱们这个地方,有山没有溪,有石头没有树。下一场雨就发一次山洪,田淹了,房舍毁了,侥幸逃脱的人们只能躲在崖顶的山洞里挨饿。幸好,出了一位彭祖老人,他领着众人劈开大山,凿穿石壁,硬是要开出一条长长的九曲溪,把洪水排出去。可惜彭祖太老了,他归天去了。他只留下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彭武,一个名叫彭夷。”
峰回溪转,水声越来越响。微波细浪变成了奔突而下的激流和令人目眩的漩涡。撑排人不再言语。他睁大双眼,抿紧厚厚的嘴唇。微微翘起的排首,眼看就要撞上一块突兀在溪中的礁石,但竹篙轻轻一点,竹排又从石侧轻轻地闪了过去……
趁撑排人专心致志和险滩较量之时,文化馆的女同志红着眼睛,悄悄地在我耳边说:
“他父亲老俞是这里的老撑排工。我那些民间故事,有一大半是老人口述的。可惜,我们再也见不到──”
“当心坐稳喽!”撑排人一声吆喝,耳边岩影一闪,几簇凉飕飕的水花飞上了我的脸颊。我发现,那女同志的睫毛全都湿了。
“游客越来越多,需要增添新的竹排。前不久,老俞带人上山选伐又粗又直的毛竹,不料,下山时,拖拉机翻了……于是,小俞便接替老俞来撑排了。”
险滩已过,面前是一汪深潭。水声平息了。水面光滑得像一块玻璃。玻璃下的潭水绿得发黑。阳光从水面上反弹上来,软软的,似乎含着一股冷意。
撑排人停篙在手,继续讲起了往昔的故事:
“彭祖死后,彭武和彭夷两兄弟秉承父志,一日也不敢停歇。终于,九曲溪通了,洪水泄出去了,从此,这里才有了绿的树,香的茶,开不败的花。为了纪念两兄弟的功绩,从此,这里有了‘武夷’这个名字……”
群峰,连同倒影,全都屏声静息,悄然不语。
九曲溪啊,你这源远流长的九曲溪!
你把美丽和富足毫无保留地奉献在游客的面前,而古往今来的种种艰辛和不幸,却深深地埋进了幽幽的潭底。
幽幽的深潭,永远是静默无声的。
第三板块:组文联读,内化写法
(一)提炼写法,一课一得
1.
默读《乌塔》,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以及对比写法对人物性格刻画的作用,并思考乌塔这样的做法好不好?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交流交流。
2.默读《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法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第四板块:泛读拓展,丰富积累
(一)主题链接
人的成长就像一棵树,经历过岁月的洗礼,这棵树就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通过第七单元的学习,我们读了关于成长的故事,收获甚多。相信下面的故事也能给你感动和启发。
晨读
葛翠琳
30年代,我的故乡还把铁轮大车当做长途交通工具,我甚至没听说过汽车。一般的家庭里没有钟和表,白天看太阳,夜里听打更人敲梆子报时辰。
鸡打鸣,天朦朦亮,我就背着书包往学校里跑。深沉的夜空,星星眨着眼睛。我快走,星星也紧跟着我快走;我停住脚,星星也站住不动。寂静的大街上,我模糊的身影移动着,嚓,嚓……前边传来脚步声,小巷子里又跑出几个影子来。小伙伴们呼唤着、追赶着,奔跑到学校。我们把星星关在门外,坐在教室里摇晃着身子背诵课文。
那时的教科书课文很简单,第一课:天亮了;第二课:弟弟妹妹快起来……天天朗读,背得烂熟,淘气的同学坐不住了,老师就给我们读课外书,读完一本又一本。
老师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露出甜美的微笑。她讲话声音很轻,却很清晰,仿佛琴弦发出的悦耳声音。她住在校园西北角的一间小屋里。清晨,第一个到校的人,准能看见她屋里的小油灯映在窗纸上的亮光。她听到教室里有动静,就会走出自己的小屋,到教室里陪到校的学生。等同学们到齐了,她就给我们读有趣的书。每天读一篇,读完了让我们背诵,我们很快就背熟了。
老师从《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叶圣陶童话》里选文章读给我们听,我们都能背出来。老师还读过《凡卡》《爱的教育》等。那些生动的文章,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老师一字一句地读着,声音温柔而又深沉。当她读到最感人的段落时,就停下来沉默着。这时候,几十颗小脑袋,和老师一起思索着。我们的眼睛里常常含着泪水,回味着作品中的情景,心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在读书声里,我们为美好的情感滋润着,常常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忘记了学校是一座破旧的古庙。阴暗而又潮湿的教室仿佛变成了迷人的宫殿,智慧之星在我们心中闪光……
球王贝利
文燕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买不起球,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拣来的椰子壳。他在院子里踢,在巷口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池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教练发现这个男孩球感很好,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
不久,他已经能准确地把球踢到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小男孩的妈妈对小男孩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教练,就让我们为他祈祷吧。”
跟妈妈一起祷告完毕,小男孩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园里,开始挖坑。
就在他快把坑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里走来,问小男孩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水的脸,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就让我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坑吧。”
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了,他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停了一下,他说:“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三年后,也就是1958年,这位17岁的男孩率领巴西队第一次捧回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男孩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世界。这个男孩就是后来被人们屡屡称道的“球王贝利”。
2.整本书阅读
名人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他们都是从普通的平凡人经历了痛苦的磨难,有着永不放弃的美德,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名人,名扬于天下。相信读了《名人成长故事》,你会有更深地领悟。
3.影视欣赏
影视剧《百集名人成长故事》;
电影《成长》。
(二)读书会
1.交流成长故事
课内:___________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___________。
课外:
___________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填写名言警句
周恩来小小年纪,就立下了远大志向,后来为此而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曾这样勉励我们珍惜时间:___________,
___________。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总是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成长道路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第五板块:主题表达,习作迁移
在你成长的道路上
,你一定有过难忘的经历,有让你烦恼的
,有让你开心的,有让你后悔的,有让你受益匪浅的……你愿意和知心姐姐分享吗 请选择其中的
一件事,用书信的形式告诉知心姐姐,要注意书信的格式,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条理清晰,书写工整,不少于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