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认识绘画艺术 课件 (5)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 认识绘画艺术 课件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8-21 10: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认识绘画艺术 一课时欣赏作品椰雕《福》绘画《哭泣的女人》雕塑《沉思者》建筑《天坛》美术一般划分为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绘画是美术的主要门类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认识绘画艺术》……屏幕展示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野牛》 《水陆攻战图》《彩陶人面鱼纹盆》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历程的早期。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绘画的起源活动一:分析绘画的两大体系及它东西方绘画的异同点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绘画的认识,绘画材料、工具、表现语言不断丰富起来。人类早期的绘画,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地域差异。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绘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从哲学基础、艺术思想、造型观念到表现程式与材料技法。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艺术体系。《永乐宫壁画》潘天寿《映日》达芬奇《蒙娜丽莎》 请同学们对比这几幅作品,说说中西方绘画有什么不同? A:《乡间小道》霍贝玛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B: ①通过作品分析可以看出西方油画是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注意光影描绘,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②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西方油画是定点写生,如镜子反射一般,按透视法描绘特定视域内的景物全方位的再现对象的明暗、色彩、形体等。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活动二:分析绘画的构成因素 一、绘画的物质媒介任何艺术都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写小说需要笔、纸。 这是一幅水墨写意中国画,用笔挥洒自如,墨色浓淡分明,线条刚劲有力,描绘出了一幅荷塘美景。总结:国画具有笔法美、墨法美、气韵美、意境美。潘天寿《露气》 这是一幅油画,充分体现了油画色彩浑厚而又表现力丰富的美感特征。侯一民《矿工图》 具有一种刀劈斧凿的美感 版画《秋》 水粉画《静物》显示了水粉画具有清新明快的美感特征。 思考: 那么同一种题材,用不同的物质媒介表现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二、绘画的艺术语言:我们知道每种艺术都有自已的语言,比如:音乐的语言有(节奏、旋律、和声、速度等)、舞蹈(音乐、肢体、服装等)、戏剧(文学、舞美、音乐、人物动作、唱腔、对话等)
设问:哪么美术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呢?同学们来欣赏作品找找它的语言。《朝元图》 《韩熙载夜宴图》 点与线:《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的塑造都是用线来完成的,这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工笔画的重要特征。《朝元图》等。《格尔尼卡》中,也是大量的通过点、线、面来传达信息的。《格尔尼卡》 明暗:物体由于受到光的作用而产生明暗变化。自从达·芬奇总结出明暗造型法以后,它就成为绘画(特别是西方绘画)表现立体感的一种主要的语言。《蒙娜丽莎》《静物:苹果和橘子》 《呐喊》 《舞蹈》 色彩: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作为传递感情的手段,色彩往往胜于形状。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如:红色使人感觉到火热、兴奋、热情,产生紧张的情感;蓝色使人产生冰冷深远感,引起冷静、沉着的情感;黄色使人产生明快、光亮、活跃的情感;绿色使人感到舒畅、平和,但有时也使人产生伤感等。如《呐喊》中急促、焦躁、压抑的色彩;《舞蹈》中单纯、明快的色彩,都是极具表现力的。《拾穗》 ?空间:在西方绘画作品中,主要以焦点透视(基本原理:近大远小)来虚拟性的表现空间感。如《拾穗》,通过透视表现了农场的辽阔。而在中国画中,则多采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的方法来表现作品内容。如《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 《韩熙载夜宴图》 《清明上河图》 《麦田》 《风》 材质、肌理:所谓肌理,就是美术作品表面的纹理,触觉和视觉所感受到的起伏、平展、光滑、?粗糙、精细的程度。例如,在油画?中,画家常用稀薄的颜料、轻匀柔润的笔?法渲染出缥缈的云天和明净的水面,而用?浓重的颜料,重叠堆砌的笔触画出坚硬的?岩石和厚实的土地。 我们要问自己,画家要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是让我最感动的内容? 我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就注重突出画中物象是以支离破碎的几何图形排列、组合、重叠交错的方法和形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格尔尼卡小镇被法西斯轰炸后的惨象,显示了加强形式对反映重大社会题材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创新,是象征,是含蓄,是美,还是在这貌似荒诞的外在形式下,包含着正义的,严肃的政治主张。另外对于画面中的点、线、面等视觉元素及其组织形式与表现的力度,以及各种材料的运用和构成,本身就是美术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方式,其艺术形象已超越了客观物象的再现,具有象征性、朦胧性、隐含性、多意性、情绪性等特点看《格尔尼卡》这副作品你怎么去欣赏它的内在意蕴? 课后拓展:
分组选取不同的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其进行欣赏评价,最后由组长做出总结。
自我评价:
绘画是怎么回事,我懂了吗?课堂总结: 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凭借着自己的过人的天赋、扎实的功底和电光火石的创作灵感在世界艺术殿堂中留下了自己不朽的作品。由于欣赏者在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有高低之别,美术欣赏并不是人云亦云的事情,我国古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流传"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化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就像有人说:"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而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所以说美术欣赏是一种个人的再创造。我们应该通过这种实践来促进自己全面健康的发展。 感谢大家这节课听得这么专心。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