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认识绘画艺术 教学设计 (8)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 认识绘画艺术 教学设计 (8)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8-21 10:1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认识绘画艺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A、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一般共性和绘画的种类;
2、了解绘画作品的内容构成因素和形式构成因素及其所表达的深层意蕴。
3、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知道美术与社会生活和提高个人素质的密切关系。
B、拓展目标:
1、
能分析东西文化异同与交流
2、
培养积极的探究学习能力
C、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理解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绘画》模块课程的学习在本册教材中编排了两种类型的作品欣赏,一种是知识性的专题欣赏,另一种欣赏,则是各种技法实践课中的随堂美术作品欣赏。本课所介绍的知识,既不是专业化的美术史论知识,也不是透视、解剖、色彩和构图等所谓的技法理论知识,欣赏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中西绘画艺术特征与造型方法的认识,以初步形成一种清晰的知识结构,为后面的绘画表现实践初步奠定下理性认识和造型观念的必要基础,所以说本课是重要的一节课。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美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请同学根据它的空间性质、物质材料以及作品的类型特征,说说美术可划分为哪几大门类。
多媒体课件展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作品,主要有工艺美术(椰雕)、绘画(哭泣的女人)、建筑(天坛)、雕塑(沉思)
师:美术一般划分为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绘画是美术的主要门类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认识绘画艺术》……屏幕展示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绘画的起源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画画,这也是人们通常对美术的理解,虽然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绘画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历程的早期。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
课件展示《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彩陶人面鱼纹盆》;《水陆攻战画像石》
活动一:分析绘画的两大体系及它东西方绘画的异同点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绘画的认识,绘画材料、工具、表现语言不断丰富起来。人类早期的绘画,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地域差异。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绘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从哲学基础、艺术思想、造型观念到表现程式与材料技法,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艺术体系。
展示课件绘画的两大体系:
1、
欧洲油画
2、
中国水墨画(中国画)
设问:请同学们对比这几幅作品,说说中西方绘画有什么不同
展示课件:A、《蒙娜丽莎》、潘天寿《映日》、《永乐宫壁画》
B、《乡间小道》霍贝玛、《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教师小结:
①通过作品分析可以看出西方油画是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注意光影描绘,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②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西方油画是定点写生,如镜子反射一般,按透视法描绘特定视域内的景物全方位的再现对象的明暗、色彩、形体等。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活动二:分析绘画的特点及种类:
设问: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自已的特点,那么绘画有哪些区别于其它美术门类的特点呢 大家从这些不同门类的作品中找找绘画的特点
展示课件:
A、《乐山大佛》《沉思》《建筑》《父亲》《开国大典》《乡间小路》
学生分析:画面具有很深远的空间感,局部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绘画常借助于透视法,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显示出三维和多维的幻觉空间,由此总结出绘画艺术的第一个特点。绘画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上创造三维空间。
设问:那么画家是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来创造三维空间的 (课件出示)
(1)物象的大小
空间感
《开国大典》
(2)遮挡关系
(3)透视变化规律
三维空间
(4)虚实变化
立体感
《父亲》
光影明暗变化,表现物象凹凸
设问:我们再看看绘画的题材,绘画与雕塑相比,哪个表现题材更有局限性呢
B、《清明上河图》《乡间小道》;《开国大典》《筛谷的妇女》;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齐白石《枫叶小虫》
学生分析:绘画从宏观到微观,从重大历史事件到日常生活锁事,从万水千山到一花一草,由此得出绘画的第二个特点它所表现的题材非常的广泛。
设问: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这两组作品有什么不同
C、黄筌《写生珍禽图》
李嵩《花蓝图》
卡拉瓦乔《花果蓝》
安格尔《泉》
学生分析:以上作品有中国画,有油画,都能非常逼真的描绘现实中的事物,我们称这类绘画为再现性绘画,再现性绘画具有描绘的精确性。
D、《荷花水禽图》
《星月夜》
《内战的预感》
《错误的镜子》
D组的这些作品是不是如实描绘(再现)客观事物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
教师介绍:朱耷、凡高的身世遭遇
学生分析:画面内容以及朱耷、凡高的身世遭遇与表现形式的联系。画家之所以不是如实描绘现实事物,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审美理想、潜意识等主观世界。我们称这类绘画为表现性绘画,表现性绘画具有展现主观世界多方面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可得出绘画艺术的第三个特点:再现性绘画描绘客观事物的精确性和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设问: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你能说说绘画的种类有哪些
从体系上划分:东方绘画、西方绘画;
从使用材料、工具和技法划分:中国画;油画;素描;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粉笔画。
从题材内容划分: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划分: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设问: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它们属于什么画种
展示图片《梅竹双雀图》(宋
佚名);《永乐宫道教壁画》(说明一幅画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种类。)
活动三:分析绘画的构成因素
一、绘画的题材和主题
大凡构成绘画作品内容的两个基本因素就是主题与题材。就象小说与电影一样都不能缺少题这两种基本因素。
设问:请同学们来分析这几幅作品的题材与主题有什么区别
课件展示:《地道战》《祖孙四代》《转战陕北》
①绘画题材:是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和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创作目的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具有重大社会历史意义的各种题材,在重大社会变革时期的艺术运动中往往占有突出的地位。
②绘画主题:作品的主题不是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题材体现的、从艺术形象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可以觉察到的思想、倾向和理想。是作品所反映的一定生活现象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对于这种生活现象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评价,是作品内容的主导因素与核心,也是画家对题材进行艺术加工所得出的思想结晶。
二、绘画的物质媒介
任何艺术都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写小说需要笔、纸,但是,这些材料对于创造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美术则不同,各个门类的美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它使用的物质材料密切相关。
潘天寿《露气》这是一幅水墨写意中国画,用笔挥洒自如,墨色浓淡分明,线条刚劲有力,描绘出了一幅荷塘美景。总结:国画具有笔法美、墨法美、气韵美、意境美。
侯一民《矿工图》这是一幅油画,充分体现了油画色彩浑厚而又表现力丰富的美感特征。
版画《秋》具有一种刀劈斧凿的美感。
水画《静物》显示了水粉画具有清新明快的美感特征。
设问:那么同一种题材,用不同的物质媒介表现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课件展示同一题材不同物质媒介的作品
……
三、绘画的艺术语言:
我们知道每种艺术都有自已的语言,比如:音乐的语言有(节奏、旋律、和声、速度等)、舞蹈(音乐、肢体、服装等)、戏剧(文学、舞美、音乐、人物动作、唱腔、对话等)
设问:哪么美术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呢 同学们来欣赏作品找找它的语言。
展示作品:
A、形体:《韩熙载夜宴图》《朝元图》《格尔尼卡》;
B、明暗:《蒙娜丽莎》;
C、色彩:《静物:苹果和橘子》《呐喊》《舞蹈》;
D、空间:《拾穗》《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
E、材质、肌理:《麦田》《佛罗里达州的顾客》
学生分析回答①点与线
②形体
③明暗
④色彩
⑤空间
⑥材质、肌理
①点与线:《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的塑造都是用线来完成的,这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工笔画的重要特征。《朝元图》等。《格尔尼卡》中,也是大量的通过点、线、面来传达信息的。

明暗:物体由于受到光的作用而产生明暗变化。自从达·芬奇总结出明暗造型法以后,它就成为绘画(特别是西方绘画)表现立体感的一种主要的语言。最典型的代表作《蒙娜丽莎》:

色彩: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作为传递感情的手段,色彩往往胜于形状。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如:红色使人感觉到火热、兴奋、热情,产生紧张的情感;蓝色使人产生冰冷深远感,引起冷静、沉着的情感;黄色使人产生明快、光亮、活跃的情感;绿色使人感到舒畅、平和,但有时也使人产生伤感等。如《呐喊》中急促、焦躁、压抑的色彩;《舞蹈》中单纯、明快的色彩,都是极具表现力的。

空间:在西方绘画作品中,主要以焦点透视(基本原理:近大远小)来虚拟性的表现空间感。如《拾穗》,通过透视表现了农场的辽阔。而在中国画中,则多采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的方法来表现作品内容。如《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

材质、肌理:所谓肌理,就是美术作品表面的纹理,触觉和视觉所感受到的起伏、平展、光滑、
粗糙、精细的程度。例如,在油画
中,画家常用稀薄的颜料、轻匀柔润的笔
法渲染出缥缈的云天和明净的水面,而用
浓重的颜料,重叠堆砌的笔触画出坚硬的
岩石和厚实的土地。
设问:刚才我们给大家分析了在美术作品中常见的几种绘画语言,那么绘画语言它们之间是独立的吗 同学们尝试着将《蒙娜丽莎》分解成独立的艺术语言,会是什么感受。
课件展示:将蒙娜丽莎分解成色彩、形体、肌理、明暗,给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美术语言的整体性。
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在文学作品中每个语词都有独立的词义,而美术语言就不同了,在美术作品中,这些基本的美术语言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如果我们把一幅绘画作品中的一根线或一块颜色分解出来它就毫无意义了,也不会被人理解。因此,美术家只有把美术语言和整体形象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一定的创造法则,构造出一个全新的创造物,才能被欣赏者所理解,才能表达出某种意义。
设问:你能用所学过的绘画语言来分析欣赏以下几幅作品运用了哪些绘画语言
课件展示作品……
四、绘画的形式结构
构图是绘画的基础。构图成功与否,对作者来说,关系到能否表达构思和构成表式美感,对观赏者来说,关系到能否受到绘画的感染和打动。
设问:同学们来欣赏作品,来分析它的构图形式。
展示课件《开国大典》
《太行丰碑》
《泉》安格尔
学生分析:画家董希文成功的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宏伟壮观的场景,毛主席位于构图的中心位置,栏杆、灯穗又指向毛主席,后面人物的目光也向毛主席集中,再加上亮色背景的衬托,所以使毛主席的形象最为突出。画面上人物的主次分明。画面围绕主席为中心构图,表现主题内容明确,令人一目了然。
这就是构图必须注意的问题:
①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
②构图结构形式与表现内容的统一。
例如:中国画《太行丰碑》贾又福
将山按方形结构沿“S”线进行组合,并运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构成一种坚实、浑厚、沉重而又绵延不绝的气势,与太行山做为抗敌的历史丰碑立意相吻合。这幅作品较好的达到构图与内容的统一。
③构图必须符合形式美法则。
构图形式美法则:变化统一
对比调和
均衡稳定
节奏韵律
例如:油画《泉》
安格尔画;人体的体块方向不同,但都统一在“S”形曲线上,符合了变化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五、绘画的艺术形象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包括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形象,我们来欣赏这两幅作品。(教师简单介绍作品背景)
课件展示:《教皇》《血衣》
设问:画家所塑造教皇的形象,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分析:教皇坐在一把椅子上,眼睛盯着观众,显示出威严的气质,同时又隐藏着狡诈。
设问:红色色彩的运用及构图的形式,对表现作品的深层意蕴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画面的色彩相当的精彩,帽子和衣服的颜色鲜明又富有变化,暗红色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的形象,再加上镶嵌在椅子上的宝石,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厚重而华贵的气氛,突出了教皇的地位,画家真实地表现出教皇老谋深算的面貌和性格。
设问:《血衣》这件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品中有哪些人物
学生分析:画面以一位农村妇女手中的血衣这一形象为主题而展开的,表现出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场景。作品人物很多,有双手扶着正当壮年却糟残害而瘫痪的儿子的善良的母亲、有斗志昂扬的群众、有主席台上沉着庄严指挥若定的干部等等……画家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
教师:《血衣》这副作品反映的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场景。因此需要创造具有普遍共性的典型形象,画家以这位农村妇女手中的血衣这一形象展开,血衣是画面情节的中心,画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普遍共性的典型形象,画家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在革命大风暴中觉醒了的中国农民的光辉英雄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设问:通过两副作品的对比,说说它们艺术形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析:《教皇》塑造的是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血衣》则是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形象
设问:画家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用艺术形象来表达,但是美术又不能通过表演、讲述等一系列过程来表达,美术作品是静止的,而且只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个瞬间的动态,你认为要如何抓住艺术形象去表现作品
学生分析:抓住事物本身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来表现,要抓住一个典型的形象来传达,这就是艺术典型。举个例子:我们想要表现“跳高”这个运动,哪个环节更具有代表性 助跑、起跳、跃竿、落地。很显然,只有跃竿才更有典型性。)
活动四:了解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含义——审美文化意蕴
听一首动听的乐曲能让人浮想联翩、荡气回肠,产生感动;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同样也能打动欣赏者的“芳心”,那么什么叫艺术意蕴。它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和意味,包括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等。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需要欣赏者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为了加深对艺术意蕴的理解,我们可以从诗情画意中来理解美术作品的意蕴:
展示课件:
诗情画意:欣赏·评述《寒江独钓图》。
出示唐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示四张国画作品。点击小图放大。
设问:请同学们寻找与《江雪》诗意最符合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学生分析:
设问:你能去评价一幅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吗 怎样更好的欣赏《蒙娜丽莎》
教师引导: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历来有许多人对此画像给予极高的评价。它代表着达·芬奇的先进艺术思想,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她充满着信心和蕴含着对新时代生活的喜悦。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给观众以丰富的联想。作者把刻画人物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为了衬托主体,把服装处理得很朴素,省略任何华丽的装饰品。在达·芬奇的笔下,消除了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化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更重要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学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强调了人的伟大、人格的尊严。这些才使这幅画成为欧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反对教会的思想束缚,创作出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设问:看《格尔尼卡》这副作品你怎么去欣赏它的内在意蕴
展示课件:《格尔尼卡》
教师引导:我们要问自己,画家要告诉我们什么 什么是让我最感动的内容 我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就注重突出画中物象是以支离破碎的几何图形排列、组合、重叠交错的方法和形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格尔尼卡小镇被法西斯轰炸后的惨象,显示了加强形式对反映重大社会题材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创新,是象征,是含蓄,是美,还是在这貌似荒诞的外在形式下,包含着正义的,严肃的政治主张。另外对于画面中的点、线、面等视觉元素及其组织形式与表现的力度,以及各种材料的运用和构成,本身就是美术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方式,其艺术形象已超越了客观物象的再现,具有象征性、朦胧性、隐含性、多意性、情绪性等特点
课后拓展:分组选取不同的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其进行欣赏评价,最后由组长做出总结。
自我评价:绘画是怎么回事,我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