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了解中国画的成就及其有关画家,培养珍重、热爱传统绘画的感情。
2学情分析
教材着重从中国画的概念、创作与评价标准、表现方法、造型要求、用色特点、表现形式、意境营造等方面来介绍中国画,着力于使学生体会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3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以及作品所蕴含与表达的意蕴。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同学们,中国画,原来泛指中国绘画,是近代为区别明末传入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中国画家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和历代积累的丰富的创作方法、创作理论和表现技法、技巧,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博大精深的中国画艺术传统。
活动2【讲授】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这课讲了有关中国画的六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了解欣赏:一、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二、写心立意与以大观小、三、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
一、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
什么叫形神兼备
什么叫气韵生动
形神,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自顾恺之以后,“神”作为绘画美学命题,泛指被描绘对象(人)的精神气质特色。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展示《禽兔图》。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的真实,画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这就是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理论.顾恺之《〈洛神赋〉图》没有采用对曹植《洛神赋》图解式的描绘,而是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和理想。
同桌讨论,谁能讲一下你对《洛神赋》图的感悟
老师指导归纳: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画面充满浪漫色彩:天上是风神屏翳在"收风",水面是水神川后在"静波",水中文鱼戏水,空中水禽飞翔。洛神云髻高耸,衣袂飘飘,手执羽扇,凌波而行.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潺潺,青松黄菊,垂柳芙蓉,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欣赏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第18页,老师看了这幅画,想起了一个故事:在东晋时期,京师建康修建瓦官寺,僧侣们请贵族名流捐钱,一般的是十万两白银,唯独一位画家写下一百万两,当时大家都不相信,他跟寺僧说,在寺中留出一间房子,闭门一个月。在一个月中,这个画家在墙上画上一幅维摩诘像,点睛之前,边叫寺僧打开庙门,告诉大家: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两,第二日观者五万两,第三日可随便。开光之后,点好眼睛,画中人物顿觉神采焕发,光照全寺。
问:故事中的画家是谁 (顾恺之)
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顾恺之的画形神兼备,最后落到眼睛上。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家中夜宴情景,凭现场眼见心记,创作了此画。
韩熙载又是何人呢 他是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沉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下面请同学们组成小组讨论:此画描写了几幅画面,如何以形写神的 (四个发言)
此画分成五个独立画面:听乐、跳舞、歇息、清吹、散宴。(表情、神态,培养学生观察力)
二、写心立意与以大观小
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由于中国陆地广大深远,苍苍茫茫,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写心立意"就是通过表现客观世界实现自我精神的抒发.
老师与同学们共同赏析王蒙《青卞隐居图》是如何"写心立意与以大观小"的 我们来一起讨论:
首先,此画是平远与高远的位置所做,它将坡岸、林木、青山尽收卷中.望之有沉郁苍秀之感。全图构图饱满,溪水、奔泉、飞瀑的合理安排使画卷于稠密中见灵通。细心的同学可能以发现这是因为画家以山岭为主线,将整座山复杂变化的动势统一起来,这种龙脉扭曲的动势也就成了全画气韵的所在。
引导学生将王蒙《青卞隐居图》与第49、62页画对比,教师结论:中国画散点透视,把自己比作巨人------,西画现实透视,视觉区域窄
找几位同学谈谈目前对《青卞隐居图》的新认识。
三、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
生读第21页最后一节“魏晋时期-----骨法用笔”
从顾恺之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线条的魅力,流畅优美而有韵律感,劲健有力而又连绵回环.而这特殊的魅力,是由中国画的具――笔墨形成的.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笔有笔力.卫夫人说:"点如坠石",即一个点要凝聚了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骨"的表现要依赖于"用笔".为什么"用笔"这么要紧这要考虑到中国画的"笔"的特点.毛笔有笔锋,有弹性.一笔下去,墨在纸上可以呈现出轻重浓淡的种种变化.
看课本21页,问学生:宋《四梅花图卷》是如何体现骨法用笔的 问题有一定难度,集体讨论,代表回答。
老师指导归纳:《四梅花图卷》表现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等四种状态。枝干挺拔,用飞白表现斑驳老干,颇具质感;花朵不多,以疏廋得青妍之至。观画人则不由胃然长叹。
通过观画,学生们闭眼联想,然后互相交谈,感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写心立意、以大观小,骨法用笔、应物象形。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小节:
今天我们仅仅是学习了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感悟了一些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写心立意、以大观小,骨法用笔、应物象形。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能仔细感受画面的人物表情、神态,特别是眼睛的造型,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感受力,能喜欢中国画,喜欢我们的传统艺术,喜欢我和你们共处的一堂课。
活动3【练习】研究题
谈谈你对“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