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情感目标:了解中国画的成就及其有关画家,培养珍重、热爱传统绘画的感情。
2学情分析
作为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凭借自己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在美术世界里找到乐趣,在教学工作中一直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在工作中和学生们找到乐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以及作品所蕴含与表达的意蕴。
教学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讲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的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语言。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法,讨论归纳法,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并巧妙导出本科课题。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情境导入。
活动2【讲授】教师依次展示中国画作品,师生共同赏析
教师依次展示中国画作品,师生共同赏析
(一)、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
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但是画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画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的要求。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的答答的声音。这是画家微妙的音乐感觉的传达。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的真实,画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这就是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理论。顾恺之《〈洛神赋〉图》没有采用对曹植《洛神赋》图解式的描绘,而是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和理想。全画分为“惊艳”、“陈情”、“偕逝”三个部分,好象是连环画,又像是一出三幕戏剧。画面充满浪漫色彩:天上是风神屏翳在“收风”,水面是水神川后在“静波”,右边是“冯夷鼓瑟”,左边是“女娲清歌”,还有六龙驾车盘旋,鲸鲵绕车游动,水中文鱼戏水,空中水禽飞翔。洛神云髻高耸,衣袂飘飘,手执羽扇,凌波而行。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潺潺,青松黄菊,垂柳芙蓉,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又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认识到形易而神难的道理。
(二)、骨法用笔
从顾恺之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线条的魅力,流畅优美而有韵律感,劲健有力而又连绵回环。而这特殊的魅力,是由中国画的工具——笔墨形成的。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笔有笔力。卫夫人说:“点如坠石”,即一个点要凝聚了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骨力、骨气、骨法,就成了中国美术史中极重要的范畴,不但使用于绘画理论中,几乎对每一个人的批评都要提到“骨”,而且也使用于文学批评中。“骨”的表现要依赖于“用笔”。为什么“用笔”这么要紧 这要考虑到中国画的“笔”的特点。毛笔有笔锋,有弹性。一笔下去,墨在纸上可以呈现出轻重浓淡
问:范宽《溪山行旅图》是如何体现骨法用笔的
范宽《溪山行旅图》气势磅礴,大墨淋漓,是典型的“范宽山水”。迎面一座大山,巍峨高耸,逼人而来,直占了三分之二的画幅。作者用笔粗犷豪放,以皴为主,点子皴、豆瓣皴、钉子皴,密集如雨,积点成面,凸现了形象。用墨酣畅淋漓,质朴浑厚。山顶杂树丛生,用浓墨积染求其覆盖之势。山崖峭壁间,用重重浓墨“挤”出一道闪亮瀑布,飞流直下,水雾蒸腾,似声震山谷。山腰以下,渐隐渐没于云雾之中。主峰左侧还有一笔直陡峰,虽然根部也作虚化处理以显其高,但它高只及主峰一半,宽只有其三分之一,很好地衬托出了主峰的雄伟高大。山下则空蒙一片,衬托出相对而出的两座山冈,高低呼应,左坡缓,右势陡。山坡多生夹叶树,山顶广植针叶林。近树双勾夹叶,树干虬劲取其质;远树枪林挺拔,高耸入云取其势。庙宇掩映期间,溪流隐约其中。两山间还有小桥相连,溪水潺潺,从桥下流出,汇到山前河流中。河边山道旁是近景巨石,它的“骨”和“力”都体现在苍劲有力的轮廓线上。这幅传世名作点景点题人物同样精彩:蹄声得得,山道上来了一队商旅,点出“溪山行旅”的主题。前面一人包着头巾,蓄着胡须,袒胸露背,大步疾行,同时,执鞭回望。后面跟着四匹骡马,驮着货物。骡马负重,低头伸脖,行进艰难,最后还有一人押队,一手执鞭,一手持物,肩上还有装杂物的肩架。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行进不觉,观画人则不由胃然长叹。整幅画面,气势磅礴,而又刚柔相济,采用对比、衬托、大小、起伏等艺术手法,给人强烈的震撼力。
(三)写心立意和以大观小
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由于中国陆地广大深远,苍苍茫茫,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是站在固定角度透视,而是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写心立意”就是通过表现客观世界实现自我精神的抒发。
赏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如何“写心立意和以大观小”的。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使径尺之纸,可以图写高山长河。尤其是长卷,可以收千里风云于笔端。〈〈富春山居图〉〉就是这样的作品。它将富春江两岸秋景尽收卷中。
徐徐展开画卷,就像漫步在富春江边。整个画面层峦起伏,树林森秀,水平浪静,风和日丽,村落、小桥、亭台、渔舟疏疏落落地掩映在山麓水波之间,垂钓者放舟江心,俨然是陶渊明“世外桃源”的形象再现,这也正是黄公望精神寄托所在。
富春江,两岸景致有时重山复岭,有时江岸平旷,与画中景物并非十分相似,但正是这实景和艺术的距离,传达出黄公望在抒写物我两化的意象时所别具的一种寄托。主张师造化的黄公望虽见好山好水随时摸记,但并不以刻画真山真水为自己艺术创作的终点。在〈〈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以他独到的技法在笔墨气韵之中透出或苍茫浑朴、或秀润淡雅、或蓊郁华滋、或萧散清逸的山川形貌,这种种自然的形态,是他物外之情的含蓄寄托,也是人生天地见所全心向往的理想境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与张大千〈〈长江万里图〉〉亦是如此。
活动3【活动】讨论
(四)中国画的意境和章法
什么是“意境”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南宋马远有一幅《寒江独钓图》,是一很有意思的作品。静谧的夜晚,淡淡的月色,空空荡荡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静横,小舟上一人把竿,身体略略前倾,凝神专注与水面。小舟的尾部微翘,旁边则是几丝柔痕,将小舟随波闲荡的意味传出。正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马远是画水的高手,此画“景”虽简,但表达的“情”却是丰富的。夜深人静,冷月高悬,寂寞的秋江上悄无声息,气氛凄冷,一切的喧嚣都远去,一切争斗都荡尽,一切人世的苦恼都在冷夜的屏障抵制下退出。一丸冷月,虽然孤独,却是与渔父相依为命的精灵,冷月砌下的清晖,对孤独的人来说不啻是一种安慰,迷朦的夜色,为这寂寞的人提供柔和的保护。小舟静静地向前,偶然激起的流水声,像是和人絮语。忽而有夜鸟掠过,留下它悠长的叫声,更衬托这江夜的空明和静寂。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我们增加了丰富的想象。这就是所谓的“意境”
至于“章法”,其实在前面的每幅画中都已讲到,就是虚实、对比、呼应等。
(五)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结合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而指出了诗和画的密切关系。在画上题诗加跋,可以说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艺术风格。特别是有些山水花鸟作品,自然景物中的寓情寓意、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是画面难以表达的。因此画家就借助题诗、款识、书法、印章等艺术手段,作为画面的补充、阐发、烘托和说明,来尽情地倾露自己的思想感情。例郑燮《兰竹图》、徐渭《墨葡萄图》。
活动4【讲授】小结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房、园、林、服饰、家具、小到“核舟记”之精微,细到纸张般景德镇薄胎瓷碗,久远到敦煌经卷上的唐墨的光泽,幽静到杭州杨公堤畔刘庄竹林中的读书楼,一切都充满着神秘与含蓄之美。几千年来古人留下来的文化,使中国人有深刻的悟性,有独特的表达,看问题有特别的视角,思考问题时,有不同于西人的简约。中国人有东方的人文精神,有自己的艺术抽象,有自己的文明源流,也有和谐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仅仅是学习了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能喜欢中国画,喜欢我们的传统艺术。
活动5【导入】作业
任选一幅画,谈谈这幅画是如何体现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