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素材)(打包8套)中图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素材)(打包8套)中图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21 19:31:53

文档简介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节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1.认识环境问题
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讲解点二: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科学家们通过分析19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C,如图所示:
(2)全球变暖除与自然原因(如,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有关外,主要是原因是人文原因: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毁林,特别是被称为“地球肺”的热带雨林的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海平面上升如图所示:
海平面上升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下图所示:
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也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4)应对全球变暖

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保护现有植被和植树造林。

国际合作。
3.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地球大气中,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人类使用致冷剂以及核爆炸和飞机尾气,大量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破坏后,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遭到严重威胁,如图所示:
应对臭氧层破坏
①减少氟氯烃气体的排放
②研制新型的制冷设备
4.大气污染与酸雨
(1)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分布
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降水,如果PH值小于5.6,就称为酸雨。世界主要酸雨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长江以南等地区。
(2)酸雨产生的危害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主要有下列影响: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
危害
土地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危及人体健康
(3)应对酸雨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②推广清洁能源
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一、选择题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完成1~2题(2008,海南,3分)
1.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
2.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3.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2008,江苏,2分)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5.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4-2-5”。回答6~7题(2007,江苏,4分)
图4-2-5
6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7.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读“某日洛杉矶几种污染物浓度日变化图”,根据“光化学烟雾”的相关知识回答8~10题(2008,合肥质检,2分)
8.“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A.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B.硫氧化合物和臭氧
C.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
D.碳氢化合物和臭氧
9.关于“光化学烟雾”及该日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7点左右CO和NO浓度达到最大值,且NO的浓度大于CO的浓度
B.O3浓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相一致
C.“光化学烟雾”污染物的浓度与交通流量的日变化有关
D.午夜时分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最低
10.关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纬40°~60°之间,常年受西风影响
B.与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辐射关系密切
C.冬季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大于夏季
D.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夏季是“光化学烟雾”发生的高频季节
二、非选择题
1.根据下表4-2-5和图4-2-6,回答问题。
温室气体
工业化之前浓度(1970—1980年)
现在浓度(1990年)
年增量
在大气中衰变时间(年)
CO2
2.8×10-6ml/L
2.8×10-6ml/L
1.6×10-6ml/L
50—200
甲烷
7.9×10-7ml/L
1.72×10-6ml/L
1.5×10-8ml/L
10
N2O
2.88×10-6ml/L
3.10×10-4ml/L
8×10-7ml/L
150
氟里昂11
0
2.80×10-4ml/L
1.0×105ml/L
65
氟里昂12
0
7.0
2.8×10-6ml/L
130
表4-2-5
图4-2-6
(1)氟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使气候变暖的原因有      
,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有:    
,      

(3)请你提出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人类主要应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4)表格中CO2浓度的变化会使图2中C部分    
(增大或缩小)。
(5)表格中的氟里昂的变化会使图2中A部分    
(增大或缩小)。
2.图2l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08,江苏,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__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___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___,植被稀少,且常有______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___。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剖析:
一、1.A剖析:钢铁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等能源,从而需要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限制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情况下,钢铁工业必然受得的冲击最大。
2.B剖析: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与之有关的应是碳市场。
3.D剖析: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的变化。气候变暖会使我国西部山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导致冰雪总量锐减。
4.B剖析: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除产生一般意义的环境污染外,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学生如果掌握各种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该厂排出的废气,可顺利确定答案。
5.D剖析:意在通过实例加深考生对清洁生产的理解,尤其改变考生可能形成的“清洁生产是无污染生产”的认识。正确选项为D。
6.A、B
剖析:据图可知,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会淹没耕地,只淹没坦途,海平面上升会导致部分港口基础设施被淹没。
7.B、C剖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和毁林。
8.A剖析:“光化学烟雾”是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出现的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9.C剖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的污染物是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从图中可以看出,氮氧化合物的浓度在白天较高,尤其是早晨最高,这显然与一日内的交通流量的日变化有关。
10.D剖析: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空气水平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洛杉矶干热的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因此易发生“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与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有关。
二、1.(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氟氯烃强烈吸收地面的红外线。(2)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的溶解(岩石的风化)(3)减少和停止含碳燃料的使用,大力开发新能源,保护现在森林,大力植树造林。(4)增大(5)缩小
2.(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轻;春;干燥(少雨);冷锋 (3)A

(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4.3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目标
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哪些观念
列举实例,表明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需要转变的观念
理由:观念指导、调整行为
难点: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解释具体的生活实例
理由:生活实例复杂多样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
选择理由: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课程标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认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
展示漫画“乐在其中”提出问题他们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后果怎样?他们意识到了吗?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激发动机、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过渡:目前环境问题之所以造成人地关系紧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一是社会行为。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设问:人们需要转变哪些观念?
读书、回答
落实教学目标1
活动探究(1)提供图片: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设问:图片反映什么道理?
读图、思考、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初步建立正确的发展观
活动探究(2)提供资料:《贺卡消费》小故事:《水价又涨了》设问:请针对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设问:浪费资源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读图:4—3—2,说出人类哪些活动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阅读、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读图、分析、回答。
初步建立正确的资源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反面素材,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活动探究(3)提供文字资料:《物种灭绝的速度》图片:《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设问:为什么要提倡“保护物种,尊重自然”?
阅读文字资料、读图、得出结论
建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设问:工业发展模式下,人们有怎样的消费观?产生哪些影响?怎样的消费观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示练习题
分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图表等素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的典型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完成练习题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培养阅读、归纳能力及时检测,落实课标
板书设计: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转变观念
调整行为
加强国际合作
发展观
资源观
环境观
伦理道德观
消费观4.3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主梳理
一、转变观念
传统观念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将是根本的、深刻的,它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
观念
传统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①发展观
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就成了衡量发展的一个标志
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②资源观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③环境观
自然环境的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
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④伦理道德观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⑤消费观
鼓励消费,以刺激生产
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二、调整行业: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
三、加强国际合作:
1.目标:实现由传统模式向新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2.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坚持《21世纪议程》中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学习新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即:
解决措施
②_____________,即:
一、转变观念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二、调整行为
1、_________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加强国际合作
《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责任原则。4.2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自主梳理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阶段
人地关系
史前文明时期
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
工业文明时期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内容: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容: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考虑环境保护。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时期
生产力水平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1
2
3
思考:1、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不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造成的?为什么?
2、整理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背景:20世纪后半叶,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问题已相当严重,成为威胁人们
_______和________的重大________问题,并且影响了__________的顺利发展。
(2)提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纲领,明确提出了走_____________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要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不损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2年《________________》确定世界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四点内容);
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三方面。
原则,包括:_______公平、_______公平、_______公平;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_____________;
原则,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大家__________________。
对号入座——找出下列内容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①使人口数量保持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
②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④签订《京都议定书》,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⑥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自主梳理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的作用: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3.原因: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4.影响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
(1)污染源: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排放的尾气。
(2)危害:带来其他环境问题,如酸雨。
2.酸雨
(1)定义:pH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含硫污染物与水汽结合后形成的。
(3)危害:毁坏森林,使河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
(4)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案例探究
毛乌素沙地,深居内陆,降水量较少,在400
mm左右。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即滥砍滥伐、过度开垦、破坏植被。
【思路引领】研究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一、全球变暖
_________原因:
1.成因
_________原因:
温室效应原理:
2.危害:
3.防治措施:
二、臭氧层破坏
1.成因:
2.危害:
3.防治措施:
三、大气污染和酸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①大气污染,污染物来源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酸雨的概念
1.成因:
2.危害:
3.防治措施:
世界主要三大酸雨分布区:
我国长江以南的酸雨区包括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课
题]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教学目标]
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大致过程。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
(理由: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处理好发展问题。而要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首先要了解人地思想的演变历史。2、本段教材以时间为轴,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为主线,突显了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个量变的过程。3、随着环境问题与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人类在观念上的转变和在行为上采取的措施,将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当然也必然是作为未来公民——学生必须要了解、理解并采取行动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段教材在全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理由:1、本段教材偏于文本、多用条目方式呈现,说理性较强,趣味性和探究性不够;2、本段内容时空跨越大,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现实感不强;3、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相关知识,可以互为共同学习的同伴资源。)
[学具准备]
每组一套资源包:
影像资料——还原历史演变
图片资料——世界、中国、身边、自身的相关环境问题
自绘漫画——
图册
文字材料
表格等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共同查找资料——课上分小组活动“还原历史、体验其中”
课堂实施步骤:
课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大致过程
[导入]
从人类起源至今已有
年了。始终生活在地球这个星球上。支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均来自自然环境。1、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否是一直是我们所希望的和谐与统一呢?2、人类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缓慢的农业社会和飞速的工业社会,在我们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同时,是否考虑过我们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什么?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借助体验活动来回朔人类生存——发展历史,在活动中领悟人与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进程。[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将资料包中的多种形式资料,通过讨论、分析、交流的方式,按照表格的内容将它们建立联系。并说明理由。[活动总结]1、请同学们根据还原——体验活动,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大致过程。2、思考:推动这个进程的动力是什么?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概括人地关系历史演进的规律。
学生分组阅读、分析资料如:据图册P6《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填出各时期人口数量。讨论交流完成表格讨论回答:3、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
本段教材在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人类主要生产方式与活动特点,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知识之后出现,从时间维度、以地理学视角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人地关系。本段学习内容时空跨越大,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现实感不强。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还原历史、体验其中,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我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基于如下考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的资料包可以还原历史主要面貌;高中生已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可以互为共同学习的资源;通过互动与合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能动性。
[板书设计]
时期
时间
人口
生产工具
利用的自然资源(能源)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新技术革命时期
结论: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举例说明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八大公害图片,分析得出人地应协调发展
通过教材91页人类与环境演变图的分析,描述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通过具体事例,引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结合学生身边实例,教师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分析讲解案例,资料和图像,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八大公害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得出结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分析图片得出结论
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读图,教材91页的四幅图,提出问题。1第一幅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什么?2第二幅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3第三幅图反映的问题是什么?4第四幅图蕴涵什么含义?
根据图片结合问题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生态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
引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达国家为其经济增长大量掠夺资源,占有产品,破坏环境,造成发展中国家贫穷及世界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根据此例,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什么原则,为什么强调公平性原则?
分析事例得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得出三个原则
举例说明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师启发式讲解案例〈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酒精厂清洁生产过程〉
通过教师案例讲解和身边实例讨论并得出结论
初步有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意识
板书设计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
经济
社会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4.3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教学目标:
1.利用“人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和“人口与资源”、“人口与污染排放的关系”数据图表,阐述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2.依据不同问题情境,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为选择。
3.依据图表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等已有知识基础,欠缺的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三、教学难点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调整自身行为。
自身行为的调整受到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往往会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采取错误的行为。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分析法、讨论法、问卷调查法)
“人类与环境关系”虽不是课标要求的内容,但它是本单元的核心和理论支撑点。透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学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对具体问题进行正确的社会行为选择和评价,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利用问卷调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矫正,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五、教学过程课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读“人口与资源”、“人口与污染排放的关系”数据图表,说说人类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出“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什么是资源?什么是废弃物?资源和废弃物的共同的存在形式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垃圾等废弃物?看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转变我们原有的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消费观和伦理道德观。
思考问题,并与教师共同绘制“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说出对资源和废弃物的理解。物质、能量思考,并得出结论: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明确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
正确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态度和行为,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资料一:大兴安岭某地区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如果你是当地领导,你会怎样处理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作为政府机构,还有哪些途径,采取什么措施来实施可持续发展?资料二:高井电厂生产状况如果你是电厂的负责人,你将如何让企业实现投入最少,污染最小,效益最高?我们常说倡导绿色生活,现在就来看一看,你的生活够“绿”吗?下发个人消费行为问卷。我们看一看哪些选择是“绿色”的生活方式。公布“绿色生活”选项。
根据资料一简要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集思广益,寻找途径和方法。据资料信息,思考相应措施。认真填写问卷。对照答案,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加以评价和反思。
引导学生对社会行为调整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
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
提供《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资料,为什么美、俄签字会牵动世界的注意?这段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回答:环境问题许多是无国界的;地理环境有整体性等,合理即可。
了解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和意义
布置调查任务:调查社区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行为的现象,并提出解决措施。
完成作业
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反思、评价和矫正。
六、板书设计: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转变观念
调整行为
加强国际合作
发展观
资源观
环境观
伦理道德观
消费观
调整政府行为
调整市场行为
调整公众行为
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承担保护地球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