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学习指导语】
1、学会结合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影响
【阅读总结】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文化:文化是____________的产物,形成于__________
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_________。
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____________内,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在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__中创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①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以是____要素的,也可以是____要素的
③可以是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
④具有_______________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的发展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使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深打上了____________的烙印,形成城市的____________,成为城市的__________。
2、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美国:市中心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
欧洲:市中心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市中心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园林: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具体
②____________
——中国文化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表现
西方园林: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爽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宫殿建筑:中国:
西方:
民居建筑:中国:
西方:
3、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是_________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____________。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考纲要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分析某地地理环境特征对地域文化及其要素的影响;
2.能举例解释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或根据资料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城市的文化差异,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交通、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影响。
【预习思考题】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41页到42页内容
1、如何区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2、什么是地域文化?
请举出你生活周围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事例。请举例说明,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小组合作探究】
3、完整下列词语,突显南北地域文化差异:(请从中国南北建筑的差异、饮食、人的体态、性格、气候、语言的繁简、武术、工业等方面思考填写。)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南(
)北(
)
4、你听说过云南十八怪吗?陕西十大怪?东北十大怪吗?你是否能举出其中“一怪”?这些现象的形成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自然方面)
5、你去故宫吗?你去过上海豫园吗?你知道它们属于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我们国家的园林和西方国家园林风格一样吗?(历史、政治)
6、探讨了上述几个问题后,我们分组来讨论下,地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地域文化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地域文化差异的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形成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的因素:如自然、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原因)
7、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分组讨论,提示:从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风俗等方面讨论分析)。
9、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如饮食不同,习俗不同你是什么样的态度?接受?排斥?还是?
【考点梳理】
一、文化与地域文化:
1.广义:指人类所创造的
财富和
财富的总和。
2.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建筑,服饰、雕塑等。
非物质文化(包括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甚至包括国家制度等。
3.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因此,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域相联系,即各地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
1、含义:
特点:
①空间性: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②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的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1)建筑布局:
美国:美国城市中心多
,建筑物高度向郊区递减;
原因:移民国家,历史短,建立在市中心高档次的工商业活动——中心商务区;
欧洲:受历史的影响,城市中心是,
外围是
、
。
(2)建筑结构:
中国的建筑中,
的地位重要。
美国:硅谷的工业(无围墙,或篱笆墙)。
园林:中国:隔景、障景、框景,曲径通幽。
中国园林讲究含蓄
西方:喷泉、雕塑、花园、绿林、草地,无藏无遮。
西方园林直率敞朗,以外向开放著称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国:
性与
性,
西方:
、
。
(3)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的红墙、黄瓦、楼、台、殿、阁;
西方的喷泉、雕塑、花园、洋房、绿篱、草地;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
和
差异;
西方城市建筑表现出
占优势地位;
(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主要体现了非物质文化的持久性。第二章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城市发展的差异如我国南、北方城市发展的差异、世界上不同大洲城市发展的差异,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人类活动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返三对本地城市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学会与人合作,培养科学人文素质。
【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的核心应是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也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城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人地关系和谐的表现。本节就是要探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地理学中的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是人创造的文化景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同城市的文化景观,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的图片、地图等资料,要求:图片和地图能够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形成文字。方式:全班分为3个大组,每组负责收集一个城市的资料并选出2~3名中心发言人。
〖问题情境〗
[开场白]前面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地域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同学们也收集很多世界不同城市的景观资料,那么同学们发现每个城市具体的地域结构和发展历程是相似的还是各具特色呢?
(各具特色)
[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域的城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讨论城市的形成因素——自然环境、各种人文因素)
[转折语]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地域文化的含义以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探究解决问题〗
1.布置学生阅读学习材料,谈谈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生分组研究本组收集的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资料,找出每个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征2~3点,并分析得出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3.课后学生完成一片小论文(题目选其一):①谈谈如何根据本地的地域文化并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合理规划本城市未来的发展
②移民城市的发展之路——对深圳市未来的规划
〖讨论与交流〗
全班学生分为3个小组,每组学生派2~3名学生就研究成果进行发言,并在黑板上标出本组认为最能代表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表现的地理事物名称,教师和其他两组学生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充当听众,并给各组评论打分。
【自我评价】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列举的案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的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放手发动学生,采取自学与模仿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讨论、发言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会城市中人地关系的互动,从中感受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地理素质,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欣赏不同地域文化之美,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注意:①一定要让学生预先阅读学材;②布置给学生收集资料的任务要具体、责任到人,并且,资料最好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③教师预先多准备一些备用资料,以防学生在举例说明时出现冷场的局面。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1.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反映出我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 )
A.外向性、开放性
B.公共性、传统性
C.内向性、封闭性
D.等级性、复杂性
思路解析:四合院是一种封闭式的建筑,和我国北方寒冷的气候相适应,反映了内向性、封闭性的地域文化。
答案:C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燥
B.气候湿热
C.地表不平
D.当地风俗
思路解析: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
答案:B
3.在建筑结构方面,中外建筑的主要差别有( )
①在建筑结构方面,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 ?②在?美国所有的建筑都不允许建设围墙,以便体现自由、民主的思想 ③中国园林讲究含蓄,西方园林强调外向 ④中国园林直率敞朗,西方园林曲径通幽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思路解析: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中国园林曲径通幽,所以①③正确。美国一般建筑没有围墙,特殊的建筑有围墙。
答案:A
4.下列城市中,具有独特性并区别于其他城市地域文化的是( )
①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②巴西的巴西利亚 ③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④美国的纽约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思路解析:麦加和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浓厚的伊斯兰文化同现代建筑的巴西利亚和纽约区别明显。
答案:A
5.关于我国园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B.我国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以黑白为主色
C.北方皇家园林显示了皇权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江南私家园林追求荣华富贵
D.皇家园林讲究人与自然协调,江南私家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
思路解析:我国皇家园林以浓重的红黄色调为主,规模宏大,体现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而江南私家园林以黑白为主色,显示了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
答案:A
6.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 )
A.道路的密度和等级
B.交通工具
C.建筑布局、形态、风格
D.饮食习惯
思路解析: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答案:C
7.考虑我国黄淮海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图219所示,该区居民最佳的建筑形式和选址是( )
图2-19
思路解析:黄淮海地区地势低洼,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房屋应建在地势较高处防止水的浸泡,降水适中可建平顶房屋。
答案:A
8.下列能正确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特点的是( )
①南方的居民夏天睡竹床,东北农村房屋使用双层?玻璃? ②溜冰是北方人冬季爱好的运动项目,游泳是南方人喜好和擅长的运动项目 ③彝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火把节 ④新疆人到国内的其他地方后说普通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解析:南方湿热,居民夏天睡竹床,东北农村房屋使用双层玻璃利于保温;冬季北方寒冷便于溜冰,南方水乡喜欢游泳;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新疆人到国内的其他地方后说普通话是人的适应性,不能反映当地的地区文化。
答案:A
9.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往往相同
思路解析: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影响当地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其深深带上地域文化的印记;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的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10.城市建筑中突出佛教重要地位的首都是( )
A.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B.缅甸——仰光
C.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D.日本——东京
思路解析:伊斯兰堡突出的是伊斯兰教建筑;雅加达、东京体现的是现代建筑;缅甸居民信奉佛教,仰光能突出其佛教的重要地位。
答案:B
11.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饮食文化 ②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③移民国家——美国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 ④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 ⑤一个城市如果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独特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成为该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A.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④⑤
思路解析: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美国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
答案:C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城市广场并鲜明地打上了古希腊文化精神的烙印……这个开放的空间既显著地体现了古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精神,又给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在中国,城市广场形态所反映的,则是与西方城市明显有别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福科指出,城墙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陈在永恒天空下面一种沟渠堤坝的文明,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片大陆的表面,宽广而凝固,四周都是城墙”。这种对平面化展开的空间的封闭性的强调和西方城市空间的“地标原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清代紫禁城太和殿前的场院虽然十分宽阔,却是普通人绝难进入的,所以不具备广场的开放的公共性。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相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形式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___________存在差异。
(2)古希腊广场建筑风格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性、性;而古代中国的广场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_________性、_________性。
(3)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突出________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_____占优势地位。
思路解析: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很早就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对称式建筑给人雄伟壮观的感觉。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其建筑充分体现了其特点。
答案:(1)地域文化
?
(2)外向 开放 内向 封闭
?
(3)皇权 教堂(宗教)
板书设计(思维体系)2.2城市化
【知识要点】
城市化的含义(过程)及标志
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主预习】
城市化的概念
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________人口、________地域转化为_____地域、_______活动转化为________活动的过程。
表现
人口的集中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_________,规模的扩大。
地域的转化过程:包括____________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______;城市用地_______进一步分化;__________发生较大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__________产业向_________产业转变。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问题
城市________问题: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城市________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和_______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_________紧张,存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发达国家表现为市中心空房过多,穷人集中、缺乏住房,形成_____________,市中心逐渐__________。
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贫苦、__________和社会争端等。
解决措施
控制_________、进行合理___________、加强城市管理,建设卫星城、治理环境___________等。
【课堂精讲】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后果
发达国家
农业向________发展,大批__________向城市迁移
发展中国家
城市经济_______发展,_______增长过快,农村_______过剩。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脱节,即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的原因:
【探究活动】
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1、郊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
3、再城市化2.2
城市化(一)
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
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阅读理解】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是一个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
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的过程。
2城市化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化的本质
【合作探究】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
读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进入
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处于
阶段,
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快速发展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目前仍以
向
迁移为主。
[讨论]: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00年,世界超大城市猛增到______个,其中______个在发展中国家,占四分之三强。
4、
。
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带有六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归纳]城市带共有的特征第二章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
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南京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
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南京市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
6.小组讨论:给南京市政府提出建设南京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他们之间的阶级情感
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六、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读图析图,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多媒体显示上海市1911年到1990年用地和人口数的变化图:
[问]:分析上海市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上海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说明了上海市的等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评价]:不仅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还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通过上海市人口和用地面积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含义,即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读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问]:图中哪些城市等级提升了?
城市什么增加了?
图中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城市什么增加了?
[思考]:1.用“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内容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
2.乡村的人口为什么大量向城市迁移?主要的动力有哪些?
[答]:1.对一个城市而言,城市化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城市化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2.略。(提示:①
图2.18中
②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的问题研究中的部分内容,即
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评价]: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城市化的含义,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还学会了知识迁移和应用。
阅读
第二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城市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讨论]:为什么不能用城市人口数量多少或其占地面积大小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问]:城市化是什么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工业革命)
读
图2.20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问]: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进程的速度如何?分析各个阶段有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形状,各阶段的名称。)
读
图2.19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1800~2000年)并阅读
世界城市化浪潮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图中的图例。)
[问]:1.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3.
两类国家城市化分别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
4.简单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答案如下表格)
5.不同时间段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主要受哪个地区城市化影响较大?(读世界城市化的浪潮:先后顺序是欧洲、北美、发展中国家)
读
、图2.21,完成
活动1、2、3题
[评价]:①巩固并验证图2.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
②说明同类国家内部也是有差异的
阅读案例4和图2.27,完成下列内容。
[问]:1.详细分析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时间、特点以及产生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图2.20,完成
活动题。
[迁移拓展]:将图2.22、图2.23和图2.24转化下图:
⑴上图t1至t4的过程中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①
②
③
⑵
此过程为
。
2.阅读图2.27
[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包括起步时间、进程速度、所处阶段、三个不同阶段进程速度不同的原因。
[补充]:多媒体展示我国1960年至1980年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中段进程特点的原因。
[内容调整及评价]:世界城市化进程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一)本人将有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即①将图2.20“城市化进程示意”调到图2.19“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之前学习;②将图2.27“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调到案例4后面学习,分析我国的城市化特点;③将
活动放在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后学习。(二)评价:调整后的思路很清晰且完整,成为总体
分类
个例,这样就使得学习的内容特别是读图分析逐步地深入、细化。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首先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S”形曲线图,分析各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及进程特点,并分析有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然后展示图2.19,主要分析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完成
读图思考;其次,读图2.21,分析5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图2.21是图2.19的延续,想说明的是同类国家中也有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仍存在许多共性,如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时间早、目前都处在后期阶段、未来发展趋势较缓慢等等;最后,再学习个例,即发达国家中的代表国英国和发展中国家中的中国城市化具体情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回忆]:地理环境要素包含哪些?
[思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阅读图2.25,联系必修1中的水循环、“热岛效应”等有关内容回答此问题。
主要是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开始,继而对生物、土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气候等产生影响。
读
图2.26,完成下面的表格:
污染类型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固体垃圾污染
光污染
[补充]:我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南京市区,而南京是特大城市,他们对灯火通明的夜晚都有深刻的体会,他们都体会过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而对过多过亮的光带来的危害则很少认真地思考过,且光污染给都市人们和其他生物和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在这儿给同学们补充光污染,目的是提醒他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要理解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还可能会产生新的污染物。还培养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
[思考]: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发展生态城市,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活动]:课文中引入生态城市概念,那么紧接着就学习并完成P38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三种城市绿地系统模式进行评价。并通过案例5说明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及对城市的有利影响。
[教师提示]:从绿地对城市小环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两方面来评价。
最后再完成读
图2.27,完成
活动题1、2、3三个小题。
[补充]:多媒体显示资料:我国对大、中、小等各级城市发展的政策和策略。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
活动题3。
[调整及评价]:将
的活动题调整到后面学习,①是因为保证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的完整性,即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降低对环境的影响;②是为完成
活动题3提供了依据。
[归纳总结]: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如下
[作业]:填图册。
[教学建议]:①我认为此第3题应放给学生讨论,结论可以有多个。“未来”也可以是从1985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可。②课本中读图的内容应选择在曲线变化明显处。
㈢
活动题第3题答案,我认为应突出中国的具体措施,如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等。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城市化一、城市化的表现二、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体会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地理图片资料的比较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2.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客观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讨论归纳法
四、课时安排
整节内容2课时,“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为第一课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和案例研究为第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些图片,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并调动学生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问题的思考。
师: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影响当地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其深深烙上当地地域文化的印记。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在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里、习俗等方面。其中城市建筑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一)
对城市建筑布局的影响
展示一组有关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图片,比较分析图片中的建筑布局特点以及反映的地域文化?
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引导学生从答案中总结出地域文化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发展历史因素:美国——发展历史短;欧洲国家——发展历史悠久)
(二)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展示一组中国园林和西方国家园林的图片,通过学生讨论,比较分析,总结出两种园林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形成这种结构特点的地域文化特征,总结地域文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内向性、封闭性;西方文化——外向性、开放性)
(三)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
展示中国宫殿式建筑和西方宫廷建筑等图片,比较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
学生分析讨论形成这种风格的地域文化因素,总结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统治权力因素:东方——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教堂占优势地位)
小结:城市的任何一种物质现象都能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城市文化韵味,尤其是城市建筑。城市建筑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同学们回去后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不同城市的建筑等方面的图片、影视资料,然后按地域分类,进一步体会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
市空间结构看应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承重结构与非承重结构,承重结构指城市空间在一定的生存生活质量标准下
容纳的最大人品量:而非承重结构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多元文化的传统、厚
重的文脉特征,以及文化沉淀等对城市容量所具有的非限制性
2、显性结构与陷性结构,显性结构指城市空间中道跻网络、建筑界面、开敞空
间、功能分区等一切显露于外的物理空间;隐性结构指的是各城市要素相互之间
的联系,如产生结构的比重,社会各阶层的空间分异在需市空间结构中的地域表
现,以及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要素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沉淀与影
响
城市是人类生产的最大商品。如果将城市空间定位于一种商品的范畴内,那么城
市这一商品的使用性就会影响整个城市空间的价值的大小,而如果要提升城市这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就需从城市的空间结构着手,那么做为房地产企业是
否也找到了着手点 要想做企业,首先应找准城市空间结构:其次在分析各城要
素,从而具体确定地产项目。再者,做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状态,集中与
分散也应是房地企业重点研究的内容
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集中与分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集聚过程与
城市空间的扩散过程同时发生。
方面,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城市的居住密度日益提高,城市中心建成
区B至于郊区都处于空间迅速扩展的阶段,集中程度的提高正迅速地走向它的反
面,即过度集中产生一系列无法容忍的“城市问题”,这迫使一部分条件的人必
须撤离原有的住区以寻求更适宜的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到郊外寻求生活空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后,城市迅速拉松,
交通工具将广大的居民在100KM甚至200KM的城市圈内来回运载,城市边缘与郊
区的繁荣使居住场所与工作场所的分离更加走向极端。分散过程主要发生在发达
国家,而且几乎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急剧集中的阶段,这是人力资本在空
间上流动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就业及接受更好的教育是适移的主要目的,同时
也是出于住房条件的考虑,但最为主要的还是经济活动分配上的空间就化,从重
工业到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信息业的转变,从大工厂到专门化的中小企业的转变,
减少了对市中心区位的需要,也降低了规模经济及集聚经济的重要性与优势,使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自由更富有弹性,企业能够从核心到边缘甚至边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