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素材教案)(打包7套)中图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素材教案)(打包7套)中图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21 19:27:04

文档简介

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区分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数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讲授过程]:
[情境创设]有一片草原,放养着一定数量的牛羊,有一户人家在此幸福地生活。迁来了一户人家,也带来了一批牛羊,当然也可以一起幸福的生活,但迁来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不能够养活更多的牛羊,所以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但仍然可以维持生活,但不能够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人越来越多,这片草原所能够维持最低生活质量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为其环境承载力。
一、环境承载力:
1、定义:
考虑生存,最大的人口数量
[定义]P20: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其影响因素:自然环境要素: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
3、以水资源为例,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水资源的多与少——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所能够维持的最大人口数量。
4、环境承载力即可以从单一因素考虑,也可从自然环境系统综合考虑。
二、合理人口容量:
1、定义:考虑发展,最大的人口容量。
还是那一片草原,能够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下降,即使他们能幸福生活的最大的人口容量。即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时的最大人口容量,即为合理人口容量。
定义:P20,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合理人口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
2、影响因素:
现实人口:现实人口多的地区一般其合理人口容易也大。因为现实人口数量是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域开放程度:北上天,一千万人以上,应该说这样的空间范围不可能养活这么多人。而为什么又能养活呢?地域开放,输入资源。
例: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资源短缺,其发展是利用了其它国家的资源。
3、合理人口容量的相对性
合理人口容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原因:
(1)环境的改变,如环境突变,自然灾害等会降低原有合理人口容量
(2)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合理人口容量,但当消费水平的提高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又会降低合理人口容量。
案例分析:
阅读回答问题:
1、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多少?
2、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是多少?
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
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淩域(主要是流λ江苏、安
徵、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
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
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渍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
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
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堿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
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規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毀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
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渍堿,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
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冋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
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课标要求】
〖标
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
【教学目标】






了解
理解
图表应用
综合分析
评价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不同人口增长的模式的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通过图表分析,探究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和我国应采取的正确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活动设计】(详见课件)
〖活动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下面是2000年三个国家的人口统计资料,计算并填写下表。
国家
总人口(万)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0年新增人口数(万)
埃及
6398
2.5
0.65
日本
12687
0.94
0.82
中国
126743
1.403
0.645
〖活动3〗读图1-1-2(世界人口增长),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什么?
(2)世界人口增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活动4〗读图1-1-3(世界人口增长阶段),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阶段性。
(1)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什么规律性?
(2)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3)世界人口增长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
〖活动5〗如何阅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活动6〗读图1—1—4、图1—1—5、图1—1—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析回答:
(1)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特点?
(2)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3)有哪些有利与不利之处?
〖活动7〗读表1—1—1(1750—1940年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分析回答:
(1)两类地区的“三率”高低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两类地区“三率”的变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活动8〗读图1—1—7(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及2002年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回答:
(1)目前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少?
(2)从1900年以来,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多/少?
(3)从1900年以来,哪个大洲的人口增长得最快/慢?
(4)1900-1950年人口增长得最快/慢的大洲是哪个?1950-2002年人口增长得最快/慢的大洲是哪个?
(5)欧洲和北美洲在人口增长方面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活动9〗如何阅读和分析图1—1—8(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活动10〗探讨下列问题:
(1)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两类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俄罗斯有人提出“一夫四妻”的荒唐法案?
(3)怎样的人口增长才是合适的?
巩固练习
基础·巩固
1.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很快
B.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很快
C.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快
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增长都快
解析: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增长快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也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所以相同的原因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答案:B?
2.下列地区中,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主要是(  )
A.拉丁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亚洲
解析: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处于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欧美则属于“三低”模式。?
答案:C?
3.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出现的时间为(  )
①工业革命之前 ②18世纪中叶以后 ③20世纪后半叶开始 ④二战以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20世纪后半叶开始,这个时间也是二战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因此选项B正确。?
答案:B?
4.1995年天津人口出生率是1.02%,人口死亡率是0.
6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生产模式应该是(  )
A.“高低高”模式
B.
“三低”模式
C.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
D.从“三低”向“高低高”过渡模式
解析:了解中国国情,再根据数据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C?
5.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低高”模式
B.“三低”模式
C.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
D.从“三低”向“高低高”过渡模式
解析:人口再生产的发展变化过程,首先是人口的死亡率下降,随后出生率下降,最后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而“高低高”模式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快,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当然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答案:A?
6.图1-1-4为“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示材料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始于__________年以后,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74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趋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一些国际机构和人口专家预测,__________将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100年该国人口将达16.32亿;而欧洲国家的人口将会出现__________增长和__________增长,它带来的直接问题是__________化。
解析:20世纪70年代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相继实行了控制人口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我们还要清楚,人口出生率过低,势必会产生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1)越来越短 人口基数过大?
(2)1930 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
(3)许多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4)印度 零 负 人口老龄?
综合·应用
7.图1-1-5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国老年人口(65岁以上)比重明显比B国多,而B国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0~14岁)比重大。A国由于人口出现老龄化,自然增长率低,而B国少年儿童比重大,自然增长率高,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1)人口严重老龄化 少年儿童比重大?
(2)人口死亡率回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导致养老负担沉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3)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8.分析表1-1-6中的有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1-6
国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亚
面积(万平方千米)
37.8
79.6
156.7
768
人口(亿)
1.26
1.
4
0.024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333
1.5
2.3
(1)分别计算巴基斯坦的人口密度和澳大利亚的人口数。
(2)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3)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得到最佳配合。所谓最佳,是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人口密度=人口数÷国土面积,由此可得:140
000
000÷?796
000?=176(人/平方千米);768(万)×2.3=0.18(亿)。第(2)题,人口数量少,一般来说,劳动力资源不是十分丰富,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而有效的开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故选项A错;人口密度大,人口数量多,环境承受的压力增大,同样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项C不正确。一般来说,世界上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都很大,故选项B错误。第(3)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答案:(1)176 0.18?
(2)D?
(3)人口和自然 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板书设计: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知识归纳
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知识梳理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承载力
概念:环境能__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衡量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因素: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____________,人口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按照_________________,保障_______________,同时又不妨碍__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特点: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_______”。
意义:帮助国家或地区制定_____________和人口政策,影响区域的_______________。
人口问题
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引发严重的______________问题和环境问题。
3解决措施:
世界: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____________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_____________,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________的平等权利。
各国:尊重______________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____________战略。
【问题探究】
想一想,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思考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主要因素?及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3、讨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归纳总结】自己归纳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体系图。“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游戏规则:游戏的舞台就是讲台,演员不可掉下去。
演员:同性别学生——男生。
过程:教师先让两名男生上台,让他们伸伸胳膊,踢踢腿,舒活一下筋骨,空间很宽敞,感觉很惬意。空间大,感觉有点浪费,再找四名学生上台,再活动时就要注意了,别捅着、踢着他人,因为空间减少了。继续让学生上台,(许多男生坐着不动,教师急中生智问:是男生吗?是男生的上!很幽默,男生一听这话争先恐后的奔上讲台),直到站满。
教师:现在讲台上的人数已经达到了最大,讲台容纳的人数是有限的,这种限度用一个词来表示,叫“承载力”。如果把讲台无限延展到960平方公里的土地,即我国国土面积上这种承载力依然是有限的,再继续延展到5.1亿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是地球的表面积,它的承载力还是有限的。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与人口数量相关的两个名词“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教师:强调概念中的资源和环境,说明环境及其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学生举“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中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世界及我国水资源危机,体会今天水资源对世界许多地方环境承载力的巨大影响。
教师举一例:200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5亿吨,按人均年消耗粮食400kg,能养活多少人?
一名同学率先抢答:1.25亿,引来一片哗然。很快其他同学得出正确的答案:12.5亿。原来这位马虎的同学把小数点错移了一位。
教师:你还嫌我们的温总理不够忙吗?(马虎同学的脸红了)。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请大家思考:按照这个消费量,我国粮食产量只能养活12.5亿人口,我国现有人口13亿多,如果我国仍闭关锁国,将会怎样?
学生:又会重现三年自然灾害(真形象)
教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进口粮食。
教师:是的。我国目前靠本国农业只能满足90%至95%的需求,其余差额部分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随着形式的发展,中国粮食进口数量还会持续增加。这将给我国和世界带来哪些影响?我国可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
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教师就加以鼓励。并由此解决课本18页的思考题:为什么我国现在要突出强调节约土地资源,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通过粮食产量很容易得出环境承载力。引导学生看书17页“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事物的多少,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环境承载力的估算一般根据粮食或其他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来进行”。
教师:科技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水平为何会影响环境承载力?
引导学生看书,归纳总结:人类文化水平越高,科技越发达,资源就可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环境质量越好,能养活的人口越多。
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中的“最大”,应是把人的各种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压缩到最低,只要能吃饱,饿不死的一个人口数量,所以这是一个生物生理性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这是我们追求的人口数量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么我们追求的理想的人口数量是什么呢?
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教学,通过一个幻灯片,随教学内容的深入,把相关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
二、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______的生活方式,有____的生活环境,并满足____和_____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___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学生看书填空,使学生明确人口合理容量得出的前提,强化学生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思考。
案例探究: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教师:请同学们看学案。学案中提供了三个案例,将用来探究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在四人一小组的基础上再合并成三大组,每大组分一个研究案例,以每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
留出充足的时间,学生读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小组成果展示:
案例一: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是一个发达富裕的国家,还是一个人口过亿的人口大国,日本人口密度高达335人/平方公里(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他们不但不计划生育而且还鼓励生育,试分析原因。
第一组代表甲:日本的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工农业及第三产业产值大,因而合理人口容量大。
第一组代表乙:日本虽然自然资源短缺,但海岸线曲折,良港众多,一方面可以利用外部的资源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可以把日本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也增加了它的合理人口容量。
教师:归纳两个小组的发言,可以看出影响合理人口的因素有哪几方面?
学生: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案例二:索马里人口密度很小,每平方公里13人,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许多人缺衣少穿,饥寒交迫,贫困不堪。于是许多索马里人利用本国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劫持过往商船,成为闻名世界的索马里海盗。
第二组代表甲:索马里的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使得它合理人口容量小。
第二组代表乙:索马里位于非洲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短缺。
第二组代表丙:战争频发应该也是个重要原因吧。
教师:对!频繁的战争使索马里人民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从而间接影响索马里的合理人口容量。
教师:归纳是索马里合理人口容量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环境恶劣、资源短缺等。
教师:可见,环境和资源的优劣不仅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案例三: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
20
个地球。”
第三组代表甲:德国人和美国人生活富裕,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合理人口容量。
教师:是的,但是这段文字资料更强调更强调的是后面那句话,“还需要20个地球”,是地球的合理人口容量增加了还是减少,为什么?
第三组代表乙:如果像富裕的德国人和美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还需要20个地球,说明地球的合理人口容量减少了,是因为他们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
教师:也就是他们的消费水平高,使得合理人口容量减少了。
教师:前面我们说过科技水平越高,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就越大,能养活的人口就越多。美国和德国应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了,为什么他们的合理人口容量反而小了。科技究竟是增加合理人口容量还是减小合理人口容量?
小组讨论,个别同学发言。
引导学生看书第20页,看课本的解答。
教师:可见,科技是把双刃剑,它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的教学,通过一个幻灯片,随教学内容的深入,把相关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
学生竞答:说出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区别。
课后思考题:
1、如何提高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
2、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热议话题:该不该放开二胎生育?
请任选一题,写篇小短文,字数不限。
教后札记: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完成两个概念的学习。如果照本宣科的介绍这两个概念,本节课将十分枯燥乏味。为此,在本课的设计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活跃,富有吸引力。
1、游戏导入,渗透主题,带入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牵动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2、落实新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或问题探究的形式,积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3、教师注重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因势利导。
4、教师选用资料新颖,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学生感兴趣。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1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不同途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
的,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下降来完成
以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自发实现
的。生育率的下降没有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随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
的充分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和意愿
改变,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逐步地从追求多生子女,转向追求物质文化
生活和社会发展、白我发展;由早婚多育,转向晚婚少育,从而产生了生育率的持续下
降,最终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是自发和自觉
相结合的结果。这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原因,有与西欧等国相一致的方即
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使人们的生育观念和意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但也与政府鼓励节育,釆取控制人口増长的措施分不开。当政府采取的一些控制人口增
长的自觉措施,与民众潜在的少生意愿得以结合时,就会带来生育率的持续快速下降
事实上,口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完成,之所以比西欧等国家速度
更怏,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于政府限制人口增殖政策的实施
以我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主要依靠政府推行的控制人口
增长的政及其实馗保障措施来完成。在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商品经济
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半自然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生育观念改变
的经济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多生多育仍是大多数人的生育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人
口再生产类型的自发转变很难实现。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强大的宜传和教育,并采取有
效的措施,才能改变人们的生育意和行为。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推行计划生
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已由约3%下降到目前的14%左右,自然增长率已降到约07%
的水平。我国的实践说明,通过政府自觉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各项措施,人口再生产类型
可以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条件下,逐步实现转变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途径
以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自发实现的。这些国家在人口
转变过程中,生育率的下降没有经过社会和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充分
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利余观念和意愿改变,并最终导致生育行
为变化的结果。人们逐步地从追求多生予女,转向迫求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由早婚多育
转向睨婚少育,从而产生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最终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实现,是自发和自觉相结合的结果
这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有与西等国相一致的方面,即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
使人们的生育观念和意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也与政府策局节育,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分不开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标解读: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既是人文地理的开始,也是从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是本章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从以上标准可以看出如下含义:
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
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学生要学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探究原因。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作用
导入新课
给出漫画:“人口爆炸”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999年10月,世界人口达到60亿,世界人口仍在不断增加,那么人类的家园地球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人口压力呢?会不会真的出现人口爆炸呢?
人口增长有什么规律呢?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世界人口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节内容。
新课教学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转承过渡
要了解人口增长的问题,必须弄清三个基本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板书讲述三个基本量),
讲解基础知识,为新知识讲授作铺垫。
提问
读图分析欧洲与中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及其原因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中国与欧洲的人口增长的区别及原因?
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讲解
欧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生育观念和意愿的改变,从而出现出生率的下降,整个下降过程是自发的,不存在社会和政府的干预。中国:上升:生育观念意愿的自发性,解放初期,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下降主要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以及靠政府的倡导、干预和人们对人口国情的自觉认同来完成。
承转过度
各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增长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看下面这幅图。
提问
展示图片“世界人口增长图”,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人口增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
纵观世界人口的发展历史,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欧美一些工业革命起步比较早的国家首先出现了人口持续增长的局面;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转承过渡
尽管世界各国人口的发展进程不同,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人口发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具有阶段性特点。
讲解
读图“世界人口增长阶段”分析,思考问题填空
提问
世界人口增长打破“高位静止”均衡,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是从死亡   率下降开始的;出生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零增长。
提问
人口增长不同阶段,除了人口数量有差异外,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也有很大差异?请同学们看“人口金字塔”图
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
人口金字塔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座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座标表示人口年龄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社会保障压力大,老年人生活孤独,国防兵力缺乏人口增长过快:医疗卫生,就业问题严重等
过渡提问
这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人口增长情况,而人类最关心的却是近代人类人口的增长情况,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请同学们看书:
讲解
读图分析:“高低高”模式,“三低”模式以及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的特征,
时间,典型地区等,给出表格。
过渡
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人口增长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分化较明显。
讲解: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
学生活动
讨论:“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小组讨论此图的分析方法及意义
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
人口增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增长快,欧洲、北美洲、大洋州慢;增长模式:亚洲、拉丁美洲是过渡模式,非洲是高低高模式,欧洲、北美洲、大洋州是三低模式。
提问
如何从三角座标中读取数据?
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

课堂练习
知识结构:
人口增长趋势:持续性
人口增长规律:阶段性(经历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三阶段)
近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高低高型:
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增长率>死亡率
三低型:
出生率低,增长率<死亡率,甚至<零
过渡型:
出生率接近三低型,增长率>死亡率
模式
出现时间
目前分布地区
代表国家
三率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增长率
“高低高”模式
工业化初期
广大发展中国家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
肯尼亚
高,40‰甚至更高
低于增长率
高于死亡率
“三低”模式
二战以后
欧洲发达国家
英国
日本
德国
低,普遍20‰以下甚至更低
高于增长率甚至高于出生率
低于死亡率甚至小于零
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
当前
接近发达国家
新加坡
接近但略高于三低
低于增长率
高于死亡率
尚不发达的部分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
阿根廷
中国
【教学反思】
[课堂练习]
[课外练习]
另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