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印度 教学案 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印度 教学案 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22 09:47:01

文档简介

第八章
印度(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主要的地形区。(重点)
2.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重点)
3.运用图表和数据,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重点)
【教学模式】地图导学。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小组讨论、读图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一)文明古国教师:同学们,西游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唐僧取经的目的地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吗?印度也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同学们一定想去这个古老的国家看看吧!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印度游一游。下面是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多媒体出示1、文明古国2、人口大国
学生回答:印度 学生观看大屏幕,了解行程安排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主要的地形区。(重点)2.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重点)3.运用图表和数据,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重点)
让生齐读目标,明确任务。
自主学习
生边看教材便完成助学P76—77“的学习过程”。对疑难问题作记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及疑难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重难点突破
突破一:
印度自然环境1展示地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和南亚政区图读图要求:读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图,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邻国。2展示印度的地形图师:走进印度,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自然条件吧,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中的相应内容,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1、找出北回归线,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2、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3、找出印度河、恒河,看看它们流经哪些国家4、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有哪些5、说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师:看大屏幕,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我们知道有一条重要的纬线穿过印度,它是哪条纬线?判断印度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地区。判断北回归线南北两侧分别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课件出示,找出恒河、印度河及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印度的河流、地形分布特点
先读图独自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达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学成果。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印度北部,以热带气候为主;海陆位置:亚洲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印度的邻国有北部的中国,尼泊尔;东部的缅甸和孟加拉国;西部有巴基斯坦;南部隔海相望的国家是斯里兰卡。 自主学习,完成学习要求观看大屏幕 ,回答问题:北回归线热带、亚热带归纳总结:印度是一个陆上邻国众多的国家观看大屏幕,归纳总结印度的河流及三大地形区,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让学生明确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学习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教师承转:通过刚才的游览,大家基本了解和认识了印度的自然环境,接着来了解印度的历史。
突破二:文明古国图片欣赏:欣赏文明古国丰富而神奇的美
世界公认的“传统舞蹈发祥地”
创造了10个数字符号
世界文化遗产——泰姬陵
新德里莲花寺
小结: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肥沃富饶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印度文明。突破三:
印度人口(三)人口大国课件展示:“骇人的印度春运”和“如此坐火车”两幅图片,提问:这说明了印度的什么问题?师:这也是我们走进印度后产生的最大忧患。刚才我们从感官上了解了印度的人口众多,下面我们再以具体数字来了解,请看:课件出示“世界人口数量前六位国家”柱状图,可以看出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课件出示“印度人口增长示意图”提出问题:1.1941~2011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2.1941~2011年,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是如何变化的?总结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呢?导入人口问题,出示教材中的一组数据课件出示大屏幕问题,提问“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对资源影响外,还对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师:面对众多的人口问题,印度人民应该怎么办呢?课件展示:请你为印度的人口问题出出对策?总结引入正确的人口观师:介绍在印度计划生育不能有效实施的原因,明确印度人口增长依然很快,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总结:如今,面对如此沉重的人口压力,印度,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还能否延续昔日的辉煌呢?我们拭目以待。
欣赏图片资料,了解印度历史知道古代印度在数学、医学、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知道三幅图片的含义:佛教发源地
印度教徒恒河沐浴
印度教徒奉牛为神
学习印度教的知识。知道印度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发源地。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盛行于东亚和东南亚。问题:印度总人数是多少,排在世界第几位?.1941~2011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找一名同学黑板上列式计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1.(12.1-3.2)÷3.2≈2.78(倍)2.
越来越多。
对印度的文化进行了解,激励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从数量上说明人口大国用具体数字说明人口增长快引出人口对资源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问题探究
结合课本P72页“思考”中的数据,说说人口问题对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探究:印度巨大的人口压力给资源带来沉重的冲击,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问题是制约印度发展的核心问题。
培养学生理性分析人口问题
知识梳理
形成知识体系;又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构建学习方法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1、南亚面积最大
的国家是(

A、巴基斯坦
B
、孟加拉国
C、印度
D、尼泊尔
2、印度2010年人口已超过
亿。
A、12亿
B、10.5
C、10
D、9
3、下列南亚国家属于岛国的是(

A、尼泊尔
B、孟加拉国
C、印度
D、巴基斯坦
4、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B、著名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C、世界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D、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A
5、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亚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是
A、印度
B、巴比伦
C、埃及
D、中国
6、被印度人民誉为“圣河”的是
A、印度河
B、恒河
C、湄公河
D、布拉马普特拉河
7、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80%以上的居民信奉
A、印度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8、印度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寒潮
B、旱涝
C、火山
D、海啸
二、读图题
1.在印度空白图中填注: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恒河、印度河、印度半岛、德干高原、恒河平原、中国、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2.印度是
教和
教的发源地。
是印度的第一大宗教。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知识点多、综合要素多的特点,为了更加贴近课标要求,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学目的,本节课,我根据当前学生普遍喜欢开拓、探索的特点,采取“游”的方式,直接利用“西游记”设计问题导入新课,直奔主题。全课以文明、自然、人口三大要素为重点,加以知识回顾,设计了五大环节:1.感受印度—文明古国;2.走进印度—了解自然环境;3.忧患印度—人口大国。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第三节
印度(第二课时)



】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主要的农作物,运用地图说出农作物分布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2.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3.看印度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并说明工业分布与矿产分布的关系;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学习重点】
1.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2.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3.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模式】“二、五、三”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法、比较法、归纳、综合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助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反思回顾复习导入
多媒体导入:
观察大屏幕:回顾、思考、讨论、交流、回答:国家:1_____
2______3_____
4_____5______6
______海洋:A
__
__
B
_____C
_____半岛:D
_________
__河流:E
____
_______山脉:F
_____
______
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衔接过度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后来没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现在印度的发展潜力仅次于中国,但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农业问题。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图片:点拨学生观察图片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点拨:印度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阅读P72-73教材,提出问题,分组讨论。1.印度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2.印度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3.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是什么?4.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点拨:1..回顾印度的三大地形区。2.首先看清表示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的图
例,再看它们的分布。3.明确图中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降水量并会判读它们的范围,并举例说明。4.出示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的表格
观察大屏幕:1、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2、探究: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讨论回答:学生1:热带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学生2:平原、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占亚洲第一。学生讨论归纳:(1).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进口大量的粮食(2.)
“绿色革命”→不仅能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3).
水稻、小麦(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棉花、黄麻、茶叶(4).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同桌合作,认真读图,用铅笔在图中描绘水稻分布区和降水>1000㎜地区范围、小麦分布区和降水500—1000㎜地区范围,体会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的关系。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看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好。据各小组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得结论:水稻主要分布: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小麦主要分布: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读图判读纬度位置和气候特点的分析,明确印度气候。并紧紧围绕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开展讨论逐步深入地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教师要做好分析方法的引导和总结提升工作。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明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并运用手中的资料进行解读探
衔接过度
前面我们了解了印度的农业发展成果,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印度的工业现状。在近代历史上,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现在已经取得不少成就。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图片:点拨学生:阅读P73页相关内容,思考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的原因,并出示表格点拨:工业中心分布与原料产地有什么关系?这样有何好处?点拨:印度三分之一的人是文盲,但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声望超过哈弗、麻省理工、普林斯顿之总和。
印度在教育上花费的资金占政府总开支的比例超过中国,但将大量经费投入高等教育,这使得同是改革开放,中国的制造业训练了2亿工人,印度的软件业只让不到200万人受益。贫富差异十分巨大。
认真阅读课本,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比较工业部门独立之前独立之后基础工业高新技术原因分析观察大屏幕,完成表格工业部门麻纺工业棉纺工业软件产业首都分布中心资源条件总结: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观察大屏幕,思考、交流、探究:
知识梳理
【当堂达标】
1.(目标1)古代印度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为
( 
 )
A、恒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恒河、印度河流域
D、沿海平原
2.(目标1)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为
( 
 )
A、水稻
B、小麦
C、水稻和小麦
D、玉米
3.(目标2)有关印度20世纪60年代改善农业生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印度实行“绿色革命”,改进粮食生产技术,改善粮食的供应状况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扩大化肥的使用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D、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4.(目标3)印度的最大城市和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是
( 
 )
A、孟买
B、新德里
C、加尔各答
D、班加罗尔
5.(目标1)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
( 
 )
A、恒河中上游地区
B、恒河平原
C、德干高原西北部
D、恒河下游地区和半岛沿海平原
6.
(目标3)印度的首都是
( 
 )
A、孟买
B、加尔各答
C、新德里
D、班加罗尔
7.
(目标3)印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
A、森林草原广阔
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煤铁资源丰富
D、甜菜、棉花、黄麻原料丰富
8.
(目标2)印度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
( 
 )
A、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30°之间,多属于热带
B、人口众多
C、年降水量变化大
D、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9.
(目标3)下列位于印度南部的新型工业城市是
( 
 )
A、孟买   
B、新德里   
 C、班加罗尔  
  D、加尔各答
10.(目标1、3)读“印度及其邻国相互位置略图”,填空。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邻国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
河流名称
E__________。地形区名称
F_________。
首都名称I_______。城市:K_______L_______M_______
海、湾、洋名称
H________;J_______;
G________。
(2)印度半岛的主要地形是_______高原,印度北部是_______山脉,中部是
平原。
(3)印度人口增长_____,而且目前人口增长越来越_____。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___位。本国标志性建筑是

(4)印度以_______气候为主,降水量丰沛,但季节分配_______,
灾害频繁,______和_______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现在该国粮食能够自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________(政策)
(5)印度盛产黄麻和棉花,_______是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_______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6)印度是世界第
软件大国,
被称为印度的“硅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师重视了印度人文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引导推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地理知识,顺理成章的去记忆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认识气候、地形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工业的布局与资源分布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本节课教师重视引导,设计了较多的活动,重视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思考能力。
本课的不足:1.在课堂上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还是较差,不能够通过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来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要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力争全面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关爱照顾最不会学习的学生。2.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贴近现实生活,用生活的知识来学习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