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
【学习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⒉
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自学释疑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谀(
)
苌(
)弘
老聃(
)
郯(
)子
欤(
)
李蟠(
)
经传(
)
贻(
)
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⒊请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特点。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⒋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5)吾从而师之
(6)今之众人
(7)小学而大遗
⒌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吾从而师之
(5)而耻学于师
(6)师不必贤于弟子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三、同伴互助 合作探究
★质疑和分析重要句子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⒊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⒌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⒍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操作训练 反馈矫正
⒈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yú,阿谀,奉承
⒉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⒋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⒌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五、延伸迁移 总结归纳
⒈拓展迁移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⒉学习小结
六、质疑与反思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领悟从师学习的意义。
PAGE
2《师说》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
【学习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⒉
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⒈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
(4)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
(6)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
⒉总结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的规律。
⒊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1)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⒋本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
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二、同伴互助 合作探究
⒈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⒉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三、操作训练 反馈矫正
(一)文言知识基础训练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āng)
聃(dān)
C.阿谀(yú)
授之书(shòu)
蟠(pān)
D.或否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⒉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吾从而/师之
⒊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⒋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
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吾从而师之(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D.犹且从师而问焉(
)
(二)文本探究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⒈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⒉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⒊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⒋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
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四、延伸迁移
反馈矫正
⒈拓展延伸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⒉学习小结(总结自学中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