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3.情感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导语设计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师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3、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突兀(高耸的样子)
洒(散落)
罥(挂)
忍能(这样)
向昏黑(渐进)
衾(被子)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见(同现)
4、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四、诗歌赏析
1、赏析诗歌
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
⑴读第一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2、讨论:
(1)群童为何“抱茅”?(也许是儿童的游戏,也许是自家茅屋上茅草也被风卷,想抱茅回家,总之如此大风决不是一庐独破。)
(2)诗人为何要“呼”,以致呼得唇焦口燥?(小气吗?吝啬吗?都不是。为了不甚至值钱的茅草而疾呼,足见诗人已是贫困交加。诗人尚且如此,寒士如何?黎民百姓又如何呢?可想而知。)
(3)娇儿为何“恶卧”?(风狂屋漏、冷衾破被谓之寒,被如此,衣又会如何?食又会如何?层层联想,就可深入理解诗人因国破而家亡,背井离乡,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处境。)
(4)诗人为何长夜难眠?(仅仅是因为屋漏夜寒吗?仅仅是因为个人之忧吗?更主要的应是天下之忧。)
3、设想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们普通的乡村老头,在这种情况下,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联想对照,方见诗人之高风亮节。)
4、思想内容
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五、概括创造
1、指导学生用四句话(每句不超过七个字)概括诗的情节和内容。(参考答案: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床头屋漏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
2、将娇儿的活动展开,以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为情节的开端,以床头屋漏夜难眠为情节的发展展开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完整的小说。(提示:娇儿争茅受人欺,归来父子相叹息,床湿衾冷儿伤风,四邻相助度难关。)
六、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七、板书设计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现实 自己
群童抢茅
推 关 忧
无可奈何
己 心 国
及 民 忧
长夜沾湿
人 生 民
忧思不绝
理想 祈盼广厦 天下寒士
第二课时
《过故人庄》
一、背诵导入
二、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诗歌赏析
1、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 有什么理由
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2、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
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
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
主人待客
,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3、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
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
“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
大意是,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
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4、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
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5、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重阳日”是哪一天 (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 (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 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6、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7、思想内容
全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作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四、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这首诗是否无味呢 (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 (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这当然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读诗一定要反复地细心品味。
《游山西村》
一、简介作者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
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
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二、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三、诗歌赏析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 (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 (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解: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2、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 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 (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 (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解: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5、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6、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 (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7、思想内容
全诗写了农家的殷实好客,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及古朴的风俗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第三课时
《渔家傲》
一、背诵导入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三、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诗歌赏析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五、思想内容
《渔家傲》词通过写塞外秋天特异的风景,渲染了边塞悲壮的气氛,抒写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略、巩固边防的意志。
《浣溪沙》
一、题解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二、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
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
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
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
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
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三、诗歌赏析
1、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2、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四、思想内容
《浣溪沙》上阕写景下阙抒怀,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达观、进取的精神。
五、作业
1、熟读五首诗词。
2、思考课后练习。
六、课后反思(共70张PPT)
诗词
诗词五首
17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
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
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
爱国情感。
掌握诗歌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
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哲理
语句的含意。
(重点)
(难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唐代诗人。其诗重写实,称为“诗史”,他本人被称为“诗圣”。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望岳》以及“三吏”“三别”。有《杜工部集》。
孟浩然(689~约740),字浩然,唐代田园诗人。其诗长于写景,表现隐逸生
活,与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有《孟浩然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
事。代表作品有《示
儿》《诉衷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文正”。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散文鲜明刚健,多写政治
内容,边塞诗苍凉悲壮,词风豪放。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苏幕遮》。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
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杜甫流落成都。760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然而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过故人庄》孟浩然四十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失意而归,一生在隐居、漫游中度过。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被一位村居朋友请到家中做客后写的。
3.《游山西村》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令作者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4.《渔家傲》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时,负责抵御西夏,西夏不敢来犯。人们说他“胸中有数万甲兵”,当时民歌也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他的《渔家傲》这首词即作于这个时期。
5.《浣溪沙》1079年底,苏轼以“政治罪人”的身份被贬黄州,第二年到达黄州贬所。他在黄州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当时物质生活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得失。这首《浣溪沙》说明他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词是诗歌的一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
词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落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
成都杜甫草堂
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橘》《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61年,成都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读一读字音
挂罥
塘坳
场圃
话桑麻
鸡豚
蕲水
juàn
ào
pǔ
sāng
tún
qí
二
写一写字形
彻chè
何由彻
郭guō
郭外斜
砌qì
砌墙
敦dūn
敦厚
沏qī
沏茶
贼zéi
盗贼
暗àn
暗淡
械xiè
机械
喑yīn
喑哑
诫jiè
告诫
谙ān
谙练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
1.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渐近,靠近。今义:常作名词,方向。
2.过故人庄
古义:访,探望。今义:经过,通过。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义:脸色。今义:颜色。
(三)一词多义
1.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2.具:
故人具鸡黍
问所从来,具答之
3.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
进不知向,退不知守
4.得:
唇焦口燥呼不得
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怎么,副词
安稳,形容词
准备,办,动词
详尽,形容词
渐近,靠近,动词
方向,名词
能,动词
得到,动词
(四)词类活用
1.把酒话桑麻
2.开轩面场圃
3.门前流水尚能西
4.拄杖无时夜叩门
5.箫鼓追随春社近
6.丰年留客足鸡豚
介词用作动词,端着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流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用作动词,吹箫打鼓
形容词用作动词,准备充足
导思1.杜甫的诗中,作者虽身处漏雨茅屋,却有着怎样的社会理想?
兼济天下
关键词:
理想
导思2.《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都写到了诗人到农家做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美好愿望?
向往田园
诗词
导思3:《渔家傲
秋思》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两句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
导思4:《浣溪沙》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从中可以看
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旷达乐观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诗词五首》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原文:
八月秋高①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②。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③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①秋高:秋深。②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③挂罥(juàn):挂,缠绕。④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注释: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⑤对面为盗贼,公
然抱茅入竹去⑥,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⑤忍能:忍心如此。⑥入竹去:跑进竹林。
注释: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译文:
原文:俄顷⑦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⑧向昏黑。布衾⑨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⑩。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⑦俄顷(qǐng):一会儿。⑧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⑨衾(qīn):被子。⑩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注释:
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译文:
原文: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xiàn):同“现”,出现。
注释:
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译文:
过故人庄
原文:故人具②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③面场圃,把④酒话桑麻⑤。待到重阳日,还⑥来就⑦菊花。
注释:
①过:访,探望。②具:办,准备。③开轩:打开窗户。轩,窗户。④把:端着。⑤桑麻:桑和麻。这里泛指农事。⑥还:再。⑦就:靠近。
老朋友准备好待客的饭菜,邀请我去他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村庄,外城墙外青青的山峦斜立着。打开窗户,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我们一边喝酒一边闲谈着农事。等到九九重阳佳节那一天,我还要再来欣赏菊花。
译文: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①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③夜叩门。
游山西村
注释:
①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②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③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④天涯: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⑤落红:落花。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译文:
渔家傲
秋思
原文: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②连角起,千嶂③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注释:
①塞下:指西北边疆。②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③千嶂:崇山峻岭。
边塞的秋天到了,它的景物和中原的不一样。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从四面纷纷响起,崇山峻岭里,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城门。
译文:
原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①归无计。羌管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燕然未勒:用的是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②羌管: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但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羌管声多么悠扬,白霜满地,戍边的人们难以入睡,将军和士兵愁白了头发,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译文:
原文: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①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②暮雨子规③啼。
浣溪沙
注释:
①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②萧萧:风雨声。③子规:杜鹃(鸟名)。
我去蕲水清泉寺游玩,寺院挨着兰溪,溪水向西流去。
山下那短短的兰芽浸入小溪,松林里的沙路干净得没有一点泥。暮色中阵阵春雨沙沙而下,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叫。
译文:
原文:谁道人生无再少 ④门前流水尚⑤能西⑥。休将白
发唱黄鸡⑦。
注释:
④再少:再年轻。⑤尚:还。⑥西:向西流。⑦黄鸡:指代时光流逝。
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年轻呢?你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
西流。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慨叹光阴易逝。
译文:
品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篇有何妙处?
【答案】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
大,
读之如闻秋风咆哮(言风之大),一个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富有浓烈的感彩。
“卷”和“三重茅”写受害之重。
“少睡眠”蕴含什么深意?
【答案】诗人“少睡眠”不仅是因为自己生活上的
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了灾祸,给百姓带
来了痛苦。诗人忧国忧民,不得安眠。“何由彻”
与“未断绝”照应,表现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
的迫切心情。更有企盼国家的战乱早点平息,人民
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的心情,一语双关。而这种心
情,又是被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
来的。一连串生动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
活、精神上的痛苦。
2.
如何理解本诗的结尾句?
【答案】本题运用理解诗句含义法。结尾句直抒胸
臆,表明诗人急切实现理想并非为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私利,而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安居乐业。至此,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3.
1.《过故人庄》颔联、颈联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优
美景象?
【答案】颔联写农庄风光。绿树环抱,浓荫蔽日,
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郭外青山,连绵起伏,
依依相伴。颈联写出了田园情趣,勾画了一幅优
美宁静的田园生活图画。
品析《过故人庄》
2.
尾联的写法有什么新意?
【答案】写出了诗人和故人相约再来。本该以
分别作结,却相约九月九日重阳节再来赏菊花、
再来喝酒,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
使人读后余味无穷。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答案】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
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
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
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
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品析《游山西村》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答案】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
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
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
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
新奇和亲切。
3.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
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
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
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
而意无穷。
1.《渔家傲》上片写景有什么特点?
【答案】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的
地域性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抒怀乡思归
之情埋下了伏笔。“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
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
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
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
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
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
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品析《渔家傲》
2.
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
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
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
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的
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
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
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1.
《浣溪沙》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
【答案】上片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萧萧暮雨”中,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品析《浣溪沙》
2.
下片抒发了何种情思?
【答案】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
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写出眼前实景。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去徒然悲哀呢?看似浅
显,却值得回味。
【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杜甫的草堂屋顶上的茅草被大风吹去,又赶上秋雨连绵,作者长夜难眠的困苦情形。诗人具体地描绘了自己的困苦,但并未停留在表现自己的困苦上,而是进一步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人民,希望他们过上安定与和平的生活,自己即使被冻死也毫无遗憾。这种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所以本诗体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沉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1.【难点探究】如何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现实主
义风格?
【答案】青山、绿树、菊花、桑麻、农饭、美酒
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图,表达了诗人喜
悦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难点探究】《过故人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
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惨
推己
及人
忧国
忧民
群童抱茅——悲
夜雨湿屋——裹
期盼广厦——愿
过故人庄
首联:盛邀
生活气息
浓郁、语言
自然质朴
颔联:美景
颈联:欢饮
尾联:相约
游山西村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
民风
淳朴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颈联:村民——民风古朴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渔家傲
无留意——萧瑟
民
风
淳
朴
连角起——悲凉
长烟、孤城——荒僻
家万里——思乡
景异
情深
羌管、霜——凄婉
白发、泪——悲壮
写景
抒情
浣溪沙
兰芽
溪流
旷达
乐观
热爱
生活
松树
沙路
暮雨
鸟啼
人生
再少
写所见
抒所想
流水
能西
休嫌
白发
景致
幽雅
(环境)
感慨
议论
(心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过故人庄》叙述了诗人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
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
谊,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渔家傲》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描写和词人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浣溪沙》描绘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抒写了词人的愉快心情和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抒发了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了词人执著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叙事、抒情,过渡自然。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2.
《过故人庄》语言自然平淡,亲切真实。全诗只是眼前景、平常事、口头语,亲切自然。然而却在平淡的叙述描写中蕴含深厚的情味。
3.《游山西村》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这首七律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
写“游”,游兴十足,游意未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4.《渔家傲》词意层层深入,格调苍凉悲壮。词的上阕写景由“异”字统领,描写飞雁、角声、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这些边塞的景物被组成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词的下阕从人物的行为和心情写起,用羌笛声和浓霜渲染战场悲凉气氛,无比凄凉、悲壮。
5.《浣溪沙》由景写理,以小见大。词人由眼前的短兰芽、溪水、松树、沙路、暮春之雨入手,看似顺手拈来,不着痕迹,但却佳意天成,从景物的生机勃勃领悟人生的道理。
无论唐诗,无论宋词,脉络里流淌着的都是华夏
文化的璀璨,浪里淘沙,我们得到的将是民族的尊
严、民族的气节!岳飞的一阕《满江红》,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唱响了民族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了民族不屈的尊严与神圣。从孔子的“诗可心
怨”,到杜甫的茅屋秋风;从屈原的怀恨投江,到岳飞的仰天长啸,中华民族延绵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古诗文永远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
【赏析】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相见,亲切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恶,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