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年七年级(上)
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4分)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yǒu 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àn 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bá ,那么坚定,仿佛在chōng 憬,又仿佛在等候。
2.(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不亦颠乎
(2)转转不已
(3)天雨墙坏
(4)家富良马
。
3.(8分)古诗文名句填空。
(1)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子罕》
(2)
,志在千里。《龟虽寿》
(3)争渡,争渡,
。《如梦令》
(4)
,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
(5)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6)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中国说》
(7)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诗句是:
,
。
4.(4分)名著阅读。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2)唐僧师徒遇到的第八十一难是
(3)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
(4)从《西游记》中选取一个人物及其相关故事,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
例句:鲁
智
深
倒
拔
垂
杨
柳
。
5.(4分)综合性学习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写对联、颂新春成为人们喜迎新年的一个十分有趣的民俗活动。一般来说,一副完整的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如:对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是“万象更新”。
按要求完成下题目:
(1)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春联,请你化用古诗中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2)请你从下面几副对联中选取一副贴在小明的书房门上。
A.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横批:持之以恒
B.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C.绿竹别具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D.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6.(12分)阅读《再多走一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再多走一步
佟晨绪
①我们是生命的行者,螳过时光的长河,翻越季节的山峦,追寻缤纷的落英,芳菲的芳草。但我们常被困难的沟壑绊住,倒在苦难的岸边,殊不知,如果我们多走一步,也许就是一个茂林修竹、草长莺飞的世外桃源。
②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事业上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
③著名编剧六六早年在新加坡工作,她和自己的两个朋友一起做最普通家’教,拿着新加坡的最低工资,扣除吃饭和坐车的日常开销费用,经常连房租也支付不起,每每躺在地铁站中过夜的困窘生活令六六的两个朋友不堪其苦,终于先后离去,唯有六六坚持了下来,正是由于她的坚韧和努力,她在新加坡的收入开始稳步提升,终于逐渐和大学教授齐平,同时这不平凡的阅历,也为她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④冰心曾说:“人们都羡慕花儿开放的美丽,却不知她开放时洒下的血与泪。”当六六的两个朋友在家中艳羡地看着电视台对六六进行的专访,她们哪里知道,正是因为在新加坡六六比她们在工作中再多走了一步,才会取得今天的不凡成绩。
⑤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生活中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⑥英国平凡的磨镜师日复一日地做着魔镜的工作,在人们认为他这一生就要在枯燥乏味的磨镜生活中度过时,他却并不气馁妥协,仍旧精心钻研磨镜技术。
⑦终于有一天,他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片,带领人们走入了微观世界,同行羡慕于他拥有会见英国女王的荣光,却不曾知晓,正是因为他凭借着自己的细致与耐心,在生活中多走了一步,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⑧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文学创作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惊叹。
⑨中国近代动乱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文学斗士,而像老舍这样的平民作家却少之又少,他创作的《骆驼祥子》,因为贴近生活,生动地描写了人力车夫在困苦中挣扎的生活而引发轰动。
其实关于人力车夫这个题材,鲁迅等作家都曾有过创作,但他们往往止步于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批评,老舍却对这类人群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广泛地收集资料,厚积薄发,最终绘成了北平世俗生活的动人画卷。
再多走一步,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小步,但却可能是改变命运的一大步。
再多走一步,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是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可贵精神。
再多走一步,或许,成功的桂冠就在不远处守候,只待你走过磨难,还在坚持的旅途上。
(1)请用精简的语言概括六六、磨镜师、老舍这三个人物的事例,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①段中的“世外桃源”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结合选文,写出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链接材料】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选自《走一步,再走一步》)
7.(11分)
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煳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③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⑨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⑩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或是点头,或是招手,欢迎你,挽留你。
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10期,有改动。)
(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2)请分析第③段中“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这句话的作用。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8.(10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虽有佳肴
(《礼记 学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
(2)教然后知困
(3)然后能自强也
(4)学学半
2.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
B.其子好骑
C.如其言
D.择其善者而从之
3.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读了此文,请依据文章内容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9.课外文言文阅读
斫蟒
胡田村①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
【注释】①胡田村:在今淄博市张店区。今作湖田。
1.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首
伤
而
吞
不
已
然
头
虽
已
没
幸
肩
际
不
能
下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乃两手持兄足
(2)或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
4.文中的弟弟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0.古诗词鉴赏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诗歌的第二句“萧萧送雁群”写出了秋天怎样的特点?
2.有人点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这样的情感?
五、写作(30分)
11.(30分)少年的心里住着童心,我们曾关切蚂蚁王国的命运,猜想浩瀚宇宙的奥秘,痴想水边沙滩的历史;也曾在不经意间,发现枝头的花儿在匿笑,墙角的蟋蟀在欢唱,严谨的长者天真的笑容……让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以“ 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发现”“久违了”“美丽的”等;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年七年级(上)
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yǒu 黝 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àn 黯 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bá 拔 ,那么坚定,仿佛在chōng 憧 憬,又仿佛在等候。
【考点】根据拼音写字词.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解答】“yǒu
黑”应为“黝黑”;“àn
淡”应为“黯淡”;“挺bá”应为“挺拔”;“chōng
憬”应为“憧憬”.
答案:黝
黯
拔
憧
【点评】本题考查的字形比较容易,只要平时阅读时多留意,对形近字的异同了如指掌即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不亦颠乎 通癫,疯狂
(2)转转不已 停止
(3)天雨墙坏 下雨
(4)家富良马 多 。
【考点】文言实词.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解答】(1)不也荒唐吗?颠:通癫,疯狂;
(2)转来转去,不能停止.已:停止;
(3)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雨:下雨;
(4)家中有很多好马.富:多.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是一定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
3.古诗文名句填空。
(1)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子罕》
(2)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龟虽寿》
(3)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4)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
(5)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6)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中国说》
(7)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解答】(1)逝者如斯夫
(2)老骥伏枥(注意“骥”的写法)
(3)惊起一滩鸥鹭
(注意“鸥鹭”的写法)
(4)半亩方塘一鉴开(注意“鉴”的写法)
(5)长使英雄泪满襟
(6)少年智则国智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点评】该题要求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
4.名著阅读。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大闹天宫
(2)唐僧师徒遇到的第八十一难是 通天河遇鼋湿经书
(3)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 斗战胜佛
(4)从《西游记》中选取一个人物及其相关故事,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
例句:鲁
智
深
倒
拔
垂
杨
柳
示例一:孙行者智调芭蕉扇
示例二:猪八戒大战流沙河
示例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考点】名著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解答】(1)《西游记》中最能反映孙悟空反抗精神的一个情节是“
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
(2)第八十一难的故事梗概:师徒四人拿到真经之后到通天河,遇到通天河的那个大乌龟,大乌龟曾经拜托四人问问佛祖,它自己的寿命可不可以增加,但是四人忘记了.在渡河途中大乌龟问起这件事,但是四人完全不记得了,大乌龟大怒,把四人翻下了河,真经都被水浸湿,师徒四人奋力抢救真经,上岸后晾晒经书,八戒粗心弄破了一本经书中的一页,但并无大碍.即:通天河遇鼋湿经书
(3)孙悟空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4)注意根据例句“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要注意词性相对.如:孙行者智调芭蕉扇.
答案:
(1)大闹天宫
(2)通天河遇鼋湿经书
(3)斗战胜佛
(4)示例一:孙行者智调芭蕉扇
示例二:猪八戒大战流沙河
示例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点评】要熟读《西游记》,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特点.
5.综合性学习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写对联、颂新春成为人们喜迎新年的一个十分有趣的民俗活动。一般来说,一副完整的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如:对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是“万象更新”。
按要求完成下题目:
(1)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春联,请你化用古诗中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弃之可惜;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2)请你从下面几副对联中选取一副贴在小明的书房门上。 A
A.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横批:持之以恒
B.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C.绿竹别具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D.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本题考查综合读写能力.
【解答】(1)本题要求拟写对联上联,根据下联“杯中酒”可以联系到《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根据下联字数、结构要求拟出即可.
(2)B根据上下联和横批可以判断出是春联,不适合贴在书房门上;C根据上下联和横批也可以判断出是春联,不适合贴在书房门上;D同BC,也是春联,不适合;答案为A.
答案:(1)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意对即可)
(2)A.
【点评】拟写对联要做到对原句的五个关注,分别是结构特点、词性特点、词类特点、情感特点和修辞特点,只要侧重这5个方面入手,即可顺利解答.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6.(12分)(2015秋 海曙区期末)阅读《再多走一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再多走一步
佟晨绪
①我们是生命的行者,螳过时光的长河,翻越季节的山峦,追寻缤纷的落英,芳菲的芳草。但我们常被困难的沟壑绊住,倒在苦难的岸边,殊不知,如果我们多走一步,也许就是一个茂林修竹、草长莺飞的世外桃源。
②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事业上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
③著名编剧六六早年在新加坡工作,她和自己的两个朋友一起做最普通家’教,拿着新加坡的最低工资,扣除吃饭和坐车的日常开销费用,经常连房租也支付不起,每每躺在地铁站中过夜的困窘生活令六六的两个朋友不堪其苦,终于先后离去,唯有六六坚持了下来,正是由于她的坚韧和努力,她在新加坡的收入开始稳步提升,终于逐渐和大学教授齐平,同时这不平凡的阅历,也为她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④冰心曾说:“人们都羡慕花儿开放的美丽,却不知她开放时洒下的血与泪。”当六六的两个朋友在家中艳羡地看着电视台对六六进行的专访,她们哪里知道,正是因为在新加坡六六比她们在工作中再多走了一步,才会取得今天的不凡成绩。
⑤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生活中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⑥英国平凡的磨镜师日复一日地做着魔镜的工作,在人们认为他这一生就要在枯燥乏味的磨镜生活中度过时,他却并不气馁妥协,仍旧精心钻研磨镜技术。
⑦终于有一天,他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片,带领人们走入了微观世界,同行羡慕于他拥有会见英国女王的荣光,却不曾知晓,正是因为他凭借着自己的细致与耐心,在生活中多走了一步,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⑧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文学创作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惊叹。
⑨中国近代动乱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文学斗士,而像老舍这样的平民作家却少之又少,他创作的《骆驼祥子》,因为贴近生活,生动地描写了人力车夫在困苦中挣扎的生活而引发轰动。
其实关于人力车夫这个题材,鲁迅等作家都曾有过创作,但他们往往止步于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批评,老舍却对这类人群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广泛地收集资料,厚积薄发,最终绘成了北平世俗生活的动人画卷。
再多走一步,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小步,但却可能是改变命运的一大步。
再多走一步,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是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可贵精神。
再多走一步,或许,成功的桂冠就在不远处守候,只待你走过磨难,还在坚持的旅途上。
(1)请用精简的语言概括六六、磨镜师、老舍这三个人物的事例,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①段中的“世外桃源”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结合选文,写出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链接材料】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选自《走一步,再走一步》)
【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再多走一步,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是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可贵精神.文章用六六以坚韧面对困窘的生活,迎来事业的辉煌:磨镜师凭细致耐心磨出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老舍厚积薄发.创作出经典作品《骆驼祥子》这三个事例论证了“再多走一步”的重要作用.
【解答】(1)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的论据及分析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先指出论证方法,再分析其作用.常用回答格式是:使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六六以坚韧面对困窘的生活,迎来事业的辉煌:磨镜师凭细致耐心磨出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老舍厚积薄发.创作出经典作品《骆驼祥子》.作者以这三个事例论证了“再多走一步”的重要作用.
(2)本题考查理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要对照相应段落来归纳概括.从原文“如果我们多走一步,也许就是一个茂林修竹、草长莺飞的世外桃源”可以概括出“世外桃源”比喻经历艰辛挫折辛勤付出后进入的成功殿堂.(或:“美好世界”、“理想境界”等)
(3)本题是考查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探究的能力.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注意语言流畅,观点明确.示例l: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示例2:要到达目的地,既要坚持不懈,又要走好脚下的第一步.
答案:
(1)六六以坚韧面对困窘的生活,迎来事业的辉煌:磨镜师凭细致耐心磨出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老舍厚积薄发.创作出经典作品《骆驼祥子》.作者以这三个事例论证了“再多走一步”的重要作用.
(2)“世外桃源”比喻经历艰辛挫折辛勤付出后进入的成功殿堂.(或:“美好世界”、“理想境界”等)
(3)示例l: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示例2:要到达目的地,既要坚持不懈,又要走好脚下的第一步.
【点评】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的解答规律:这种题一般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注意语言流畅,观点明确.
7.(11分)(2015秋 海曙区期末)
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煳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③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⑨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⑩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或是点头,或是招手,欢迎你,挽留你。
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10期,有改动。)
(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2)请分析第③段中“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这句话的作用。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借炊烟来写母亲,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激.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叙述母亲老了,孤独地生活着,但她却能牢记住每个孩子的生日;第二部分(④~⑩),围绕“炊烟”回忆了母亲对晚归孩子的等待,母亲半夜的缝补,以及母亲在厨房中准备饭菜等情景;第三部分(
~ ),抒发对逐渐老去母亲的思念与内心的感伤.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主要事件的归纳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有关母亲的描写,概括出母亲所做的事情即可.第④⑤段主要写母亲在炊烟里等待晚归的孩子;第⑦段写母亲在油灯下缝补,以及她对我们无声的关爱.第⑧段主要写厨房里母亲用心准备饭菜,将贫苦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句话主要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在内容上,起到了点明中心的作用,暗示母亲对儿女付出的太多,从而表现母爱的伟大.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本题所给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将厨房比作舞台,围裙比作道具,锅碗瓢盆比作乐声,以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家人做饭的场景,表现母亲的聪明能干.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母亲在厨房里用心准备饭菜,可以看出她的聪明能干,勤劳持家;从她夜半还在油灯下为儿女缝补衣服,可以看出她疼爱孩子.
答案:
(1)①炊烟里等待晚归的孩子.②夜半油灯下缝补的母亲无声的关爱.
③厨房里母亲用心准备饭菜.
(2)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点睛的作用,暗示母亲对儿女付出之多,体现母爱的伟大及深沉.
(3)比喻、排比的修辞,将厨房比作舞台,围裙比作道具,锅碗瓢盆比作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家人做饭的场景,表现母亲勤劳持家的特点.
(4)如无私,勤劳持家:厨房里母亲用心准备饭菜.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疼爱儿女:夜半油灯下母亲为儿女缝补衣服.(有2个以上的特点,有简析.)
【点评】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8.(10分)(2015秋 海曙区期末)(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虽有佳肴
(《礼记 学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 甘美
(2)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3)然后能自强也 勉励
(4)学学半 教
2.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A.其此之谓乎
B.其子好骑
C.如其言
D.择其善者而从之
3.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读了此文,请依据文章内容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 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大概是这个意思.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1)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甘美.旨:
(甘美)
(2)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困:不通,理解不了.
(3)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勉:勉励.
(4)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学:教.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用法.A.大概
B.C.D.意思是他的.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的意思:自反:自我反省.
4.本题是主观题.个性化的解读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谈.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也.围绕这个意思回答即可.
答案:
1.(2分)旨
(甘美)
困(不通,理解不了)
强(勉励)
学(教)
2.分)
A
3.(2分)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
4.(2分)
(1)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2)人学习后才会知道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3)教了别人之后才会明白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才能把知识掌握得更好.
【点评】“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3.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二)用作副词.
1.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2.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9.(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斫蟒
胡田村①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
【注释】①胡田村:在今淄博市张店区。今作湖田。
1.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首
伤
而
吞
不
已
然
头
虽
已
没
幸
肩
际
不
能
下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乃两手持兄足 于是、就
(2)或言 有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 蟒蛇不加害(他们),是被(弟弟的)德行和义气所感动.
4.文中的弟弟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胡田村有家姓胡的,兄弟二人到山上砍柴,无意中走到深山峡谷中.突然遇到一条大蟒,长兄走在前边,被大蟒咬住.弟弟在后面见了,最初惊吓得想逃跑,见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奋不顾身地抽出砍柴的斧头,向大蟒的头砍去.大蟒虽然受了伤,但仍然咬住不放.长兄的头虽说被吞进去,幸而肩膀吞不下去.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竟然把兄从蟒的口中拖了出来.大蟒也因受伤负痛走了.细细一看长兄,鼻子耳朵都已经化掉,气息奄奄,很是危险.他用肩扛起长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才背回家.请医生给医治,在家养了半年才好.到现在,满脸上全是瘢痕,长鼻子耳朵的地方,只有窟窿了.哎,在农人中,竟有这样的弟弟!有的说:“大蟒没有杀死他的长兄,那是被他弟弟的德行与义气所感化.”的确是这样!
【解答】1.本题考查断句.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开懂句子的意思.“首伤而吞不已”与“然头虽已没”是转折关系,需停顿;“然头虽已没”与“幸肩际不能下”并列关系,要停顿.故句子划为:首
伤
而
吞
不
已/
然
头
虽
已
没/
幸
肩
际
不
能
下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乃:于是、就;
(2)有的说.或:有人.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为害:加害;乃:是;感:被…感动.句意为:蟒蛇不加害(他们),是被(弟弟的)德行和义气所感动.
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理解全文大意,找出人物的言行表现,比如“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等,同时注意文中相关的“德义”两字的侧面评价语,据此概括其形象.即:舍生取义、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等.舍生取义,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等.
答案:
1.首
伤
而
吞
不
已/
然
头
虽
已
没/
幸
肩
际
不
能
下
2.(1)于是、就(2)有人
3.蟒蛇不加害(他们),是被(弟弟的)德行和义气所感动.
4.舍生取义,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等.
【点评】文言实词“方”的用法:
①四方型的,与“圆”相对.
磐石方且后,可以卒千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正直的.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③方圆,见方(指面积).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
④方向,方位,方面,地方.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⑤方法,办法.
客多方为之营求(《聊斋志异 黄英》);
⑥方才,始.
文方成草(《左忠毅公逸事》);
⑦规律,道理.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⑧正,正在,正当.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三)古诗词鉴赏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诗歌的第二句“萧萧送雁群”写出了秋天怎样的特点?
2.有人点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这样的情感?
【考点】羁旅诗.
【分析】《秋风引》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这首诗作于贬所,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在贬谪生活中,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借秋景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解答】1.本题考查对景象特点的分析与理解,“萧萧送雁群”意思是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写出了秋天萧瑟凄凉.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情.“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思是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归心切之情.
答案:
1.萧瑟凄凉.
2.彷徨孤独,思归心切.
译文: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点评】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五、写作(30分)
11.(30分)(2015秋 海曙区期末)少年的心里住着童心,我们曾关切蚂蚁王国的命运,猜想浩瀚宇宙的奥秘,痴想水边沙滩的历史;也曾在不经意间,发现枝头的花儿在匿笑,墙角的蟋蟀在欢唱,严谨的长者天真的笑容……让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以“ 美丽的 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发现”“久违了”“美丽的”等;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考点】半命题作文.
【分析】作文为半命题作文,题目之前加入了一段提示语,这为学生在选材立意方面提供了思路.题目难度不算很大.
【审题立意】“童心”,带有哲学味道的一个题目,“童心”包括什么?乐观、单纯、没心没肺、简单快乐、做事执著、爱心、好奇心、求知欲、真心、诚心,甚至包括破坏欲、好动、好表现等负面的东西.除了上述例举的内容之外当然还有,但想法要特别精妙.
【思路点拨】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发现”、“久违了”、“美丽的”、“爸爸的”、“啊”等.
【文体选择】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在细节刻画、生动故事中展示童心的美丽,也可以以诗意文笔歌咏童心美妙,也可以理性分析童心在生活中的地位.
【解答】【例文】
美丽的童心
喜刷刷,喜刷刷,喜的怎么能是“刷刷”,喜的应是童心依旧,高中生们的童心依旧.
班里买的“美人蕉”死了,留下空空的花池,散着点点的石子.不知是谁将它们一一捡出,拉拢着人们,清起了桌面,玩起了抓石子.
不久,抓石子就在班里流行开来,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听石子的磕磕撞撞声,不禁想起了童年时代的我.多么乐观,多么快乐,像石子般频频打出精彩的火花.还真没想到,身处高中的我竟还能有这种感觉.在留有暗香的心灵深处,我不断的发掘着潜藏的宝藏,那童年的记忆另我发狂,我总是在梦中寻找那种感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谁可想到那种快乐就在被书山掩埋的某个角落.只要有星星之火,就可以有燎原之势.
不知是老班的反对,还是别他的原因,总是到嗒嗒作响盛世之时,老班突然夹书走入,石子声没了,移凳声多了,说话声小了,嘻笑声沸了.其实何必太在意呢?岂说童心有过?唉,童心无过!岂说劳逸结合有过?sure,无过,无过!
石子们,有的碎了,碎成了我们深深的酒窝.桌子上,有的划了,划出了我们永恒的笑餍.笑脸中,阴郁散了,散成了我们的童心依旧.谁说蓝色的云只能落下忧郁的泪;谁说近夜的黄昏只能留下血色残阳的伤痛;又有谁说高中的我们只能在题海中挣扎,永远,留不下痕迹.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