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2 12:04:42

文档简介

《赤壁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第二、三段,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自主学习】
熟读翻译第二三节,完成: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乐甚:
扣舷:
(2)空明:
流光:
(3)溯:
渺渺:
(4)美人:
倚歌:
(5)和:
袅袅:
(6)缕:
幽壑:
(7)嫠妇:
(8)愀然
正:
(9)危坐:

(10)方:
下:
(11)舳舻:
酾酒:
(12)槊:
渔櫵:
(13)渚:
匏:
(14)侣:
友:
(15)骤得:
遗响:
2.
知识归类: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探究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课后作业】
1.一词多义积累
望: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之: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2.背诵默写第二三节

导学案《赤壁赋》第三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编号:
03
使用时间:
2013
编写人:盛日山
审核人:刘雪芬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朗读第四五段,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自主学习】
翻译第四、五节,完成: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消长:
盖:
(2)肴核:
狼籍:
(3)相与枕藉:
既白:
2.
知识归类: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 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3)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4)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课后作业】

积累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2.背诵课文
【反思与收获】《赤壁赋》
【课后拓展案】
一、阅读迁移 
《赤壁赋》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此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巩固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迪拜 一座在沙漠里规划出来的城市,是够梦幻、够浮华、够美丽的了,但这座海市蜃楼却潜伏着重重危机。
B.追星之风愈演愈热,很多人别无长物却扬短避长,把当明星看成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投身其中,这种做法有失明智。
C.丽江大火折射出我国森林火灾管理的残酷现实:森林火灾隐患众多,森林防火捉襟见肘,重行政问责轻预警监测。
D.在今年的车展中,奔驰精品展台面积比以往扩大了许多,那些琳琅满目的配饰和运动产品,让所有热爱奔驰的人趋之若鹜。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速“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任务,将原规划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间从2016年提前到2015年。
B.为期仅四天的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为成都的餐饮、宾馆。交通、旅游、广告、通讯、娱乐等产业获得巨大商机。
C.当日本地震影响到产品元件的供应时,全球的汽车和电子厂商才开始明白,产业链的中断会对生产造成何种影响。
D.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届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暨四川财经人物大奖颁奖典礼,被誉为四川财经界的“奥斯卡”美称。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相比之下,规划更具体实用,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不断修正、调整,甚至改变。
人生理想”是一个远大的目标,有时远得让人无法企及
而“人生规划”是一个过程性的目标,是理性的
人们易将它与“人生理想”混淆
人生规划”一直以来是我们很少谈及却又十分重要的话题
“人生规划”则是一个切近的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
“人生理想”是一个结果性的愿景,是感性的
A.④⑥①⑤②③ B.⑥②③①④⑤ C.①④③⑥⑤② D.④③①⑤⑥②
三、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及道光癸巳之岁,河南裕州知州谢兴峣,以卓异荐入都。裕州,御史之子,由翰林改官也。引见时,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兴峣对言:“臣父谢振定,历官翰林御史,臣生长京师。”上悟曰:“尔乃烧和珅车谢御史之子耶?”因褒奖兴峣家世,勉以职事。明日,上语阁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昨见其子来,甚喜。”未几,命擢兴峣叙州府知府。方裕州入见时吾乡人士在京师者盛传天语以为谢氏父子之至荣也又幸芗泉先生之生于其乡而以相夸耀也。敏树得知其本末如此云。
敏树又记在都时,有郎官当推御史者,语次,因举芗泉先生之事。郎官谓曰:“芗泉负学问文章,又彼时清议尚重,故去官而名益高,身且便。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时所重者,独官禄耳,御史言事,轻则友人笑,重则恐触罪,一朝跌足,谁肯相顾盼耶?且家口数十,安所赖耶?”余无以进之。嗟呼!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孰知当芗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其家人居室,必不如在官之乐者。且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一遭斥逐,终以不振,独气节重江湖间耳。然则先生之烧车之时,亦可谓计虑之不详尽者耶?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
名:闻名
B.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 壮:雄壮
C.语次,因举芗泉先生之事 次:中间
D.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 之:到
5.下列加点字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A 先生为御史 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 故去官而名益高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 喜山水,乃遍游江浙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昨见其子来 汝其勿悲
6.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谢御史“气节重江湖间”的一组是(

①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②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③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
⑤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
⑥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谢御史名振定,号芗泉先生,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被削职为民。
B.谢御史之子谢兴峣因为父亲的名望和官声受到皇帝喜爱,在裕州知州任上被召入京城,提拔为叙州府知府。
C.作者向那位“郎官当推御史者”谈起谢御史,意在用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事迹勉励他做 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
D.“郎官当推御史者”的腐败言行和谢御史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对这种只重官位、只重身家利益的庸俗之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8、翻译:①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
②孰知当芗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赤壁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背景资料。
反复诵读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导学过程】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2.背景介绍: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3.
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属于文赋。
4.诵读方法指导:
A.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
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B.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C.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自主学习 】【滴水石穿 夯实基础】
1. 苏轼(1037-1101),北宋
、 。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 弟
,合称“三苏”。
2.注音
壬戌( ) 举酒属( )客 歌窈窕( ) 之章 冯( )虚御风
桂棹( ) 倚歌而和( )之 愀( )然 舳舻( ) 山川相缪( ) 酾( )酒 横槊( ) 渔樵( ) 江渚( ) 匏( )樽 蜉蝣( ) 扁( )舟 扣舷( ) 狼藉( ) 枕藉( )嫠( )妇 是造物者无尽藏( )
3、反复诵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4.熟读翻译第一节,完成知识归类: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
第一段的感彩什么为主?
【课后作业】
1.一词多义积累: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或是下属禀见
2.背诵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