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第二课时
一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二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下面的句子充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部分
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为什么如此“懒惰”?
2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
)
3、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4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
)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6、18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
)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8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
阅读文章第三部分
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8-32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阅读文章第四部分
1全班朗读35-41段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分析35段,请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
)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
)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两粥一饭”指(
)
“十二小时工作”指:(
) “劳动强化”指:(
)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
)
“猪一般的生活”指:(
)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
)
2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48--50段抒情议论
)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49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堂小结
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双线交织的结构。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
(3)语言生动有力。
(4)点面结合的写法《包身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讨论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时代背景,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
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难点】:
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
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二)创作背景
《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一 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关于报告文学
1、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2、释题:《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二课前预习
(一)生字注音
猪猡(
)
骷髅(
)
水门汀(
)
纠缠(
)
褴褛(
)
铁锭(
)
船舷(
)
荤腥(
)
皮辊(
)
执拗(
)
惺忪/松(
)
蹒跚(
)
蠕动(
)
谄媚(
)
虐待(
) 莴苣(
)搽粉(
)
籼米(
)簿子(
)
弄堂(
)
弄权(
)
契据(
)
锲而不舍(
)
挈带(
)
哄:①
(
):象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哄动、哄传)
②(
)哄骗、哄逗
③hòng吵闹、开玩笑(起哄、一哄而散)
说:①(
)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
②(
)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二)《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分段应抓住文章所写的特定时间和描写的三个场景来分,并注意找出场景描写的有关议论、说明,找出段落之间的联系。
课堂探究案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
(一)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二)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课文描写了哪几个情景 (住\吃\工作条件)
(三)试了解一下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趋向。
(四)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那么,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五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 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