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长征》节选(课件+教案+学案+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4.《长征》节选(课件+教案+学案+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2 17:14:35

文档简介

《长征》节选
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重点: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难点:理解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知识链接:
电视文学剧本剧本,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需化为动作和画面,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表述。电视文学剧本的结构,以镜头为单位。有许多特写镜头来强调某些需要特出的内容。
电视文学剧本《长征》反映的是从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一段震惊中外的历史。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和雄才伟略,表现了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展示了我党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艰难过程,弘扬了“长征精神”。
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4个场景,再现了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
自学导航:
1、基础知识
1)、《长征》节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代作家,体裁是_____________。
2)、《长征》节选根据的______
_转换与人物_____
_推进情节的发展,文中______镜头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猝然(
)泥泞(
)哽咽(
)恢恢(
)篝火(
)绚丽(
)趴在(
)蓦地(
)翩翩(
)愕然(
)分外(

踉跄(

和着口琴声(

掠过(

万籁俱寂(
)疲惫(
)倾听(
)牦牛(

è(
)然
mò(
)地
急zhòu(
)疲bèi(

xuàn(
)丽
先qū(

chù(
)然
gěng(
)yè(

2.“然”可以作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如“突然”
“凛然”“欣欣然”等。请你先根据字面揣摩一下下面几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查阅一下词典,看看自己揣摩得是否正确。
(1)猝然:_______
(2)惨然:_____
(3)愕然:_____
(4)毅然:_
聚焦目标一:
3.课文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讲一讲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
4.电视文学剧本的特点

①场景方面:精心选择和切换
②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
③表现手法:特写镜头的恰当应用,近景、中景、远景场景的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如
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如
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刘少奇,彭德怀,毛泽东等人物形象的塑造。
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作品为观众展现了近景、中景、远景和特写等景别。尤其是两个特写镜头,在文中找出:
5.找出一处环境描写,说说其作用。
合作探究:
1、课文节选了电视剧《长征》的四个场景。你感到这些场景中哪些情节,场景,人物最使你感动?为什么?从语言表达、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赏析。
聚焦目标二:
2、读了剧中下面两段文字,你是否觉得心头一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
毛泽东:“我哪里有哇!不过,我从《马赛曲》中领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3、思考: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的“猝然”所含的情理。
⑴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⑵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⑶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⑷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4、归纳文章主题思想:
展示交流(自学疑难点和合作探究的内容)
巩固提升
1、根据本文内容,写赞词颂英雄。
2、迁移拓展话英雄
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总结的话:英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的人。(共39张PPT)
有一个发生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故事,名字叫《金色的鱼钩》,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请同学讲述这个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剧本
《长征》节选
4
3.
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他们
对待困难不屈不挠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
精神。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了解电视文学
剧本的一般特点。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
深刻的语言。
(重点)
(难点)
(重点)
王朝柱,河北吴桥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2年调总政文工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电视文学剧本《长征》。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王朝柱的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屏幕。这部电视连续剧,从第五次反围剿说起,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逆境中开始战略转移,经遵义会议解决领导权和斗争指导方针问题,爬雪山过草地完成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该剧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和雄才伟略,表现了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展示了我党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艰难过程及其原因,弘扬了对今天仍然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长征精神。
电视文学剧本是电视艺术作品的基础,是为未来的电视作品绘制的蓝图。它与一般的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描写应立足于如何以更为明晰的视觉形象出现于屏幕。它有以下突出的艺术特点:可视性,即剧本要表现出鲜明的可视画面,有具体明确的造型表现力;剧本在结构上要有灵活性,要适合于镜头组合的规律。此外,剧本在写作时要简洁,不必详尽地交代过程,要有利于导演的实际拍摄。
电视文学剧本
长征中说的草地,其实就是湿地,是泥质沼泽。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一些野草,形成草甸。草甸下面,就是稀泥,浅处没过膝盖,深处没过头顶。在草地上行走,要在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如果不慎陷入泥潭,就会愈陷愈深,直至被草地吞没。本文中的周团长,就是爬进草地中的水塘自杀的。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措军粮。他们将青稞碾成粉炒熟,做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虽然尽
长征中的过草地
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用。每个人最多带8至10斤粮食,一般的带5至6斤粮食。本文中真切地描写了粮食匮乏带来的严重考验。环境恶劣、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很大的生命代价。

读一读字音
蓦地
哽咽
篝火
分外
冤枉
和着


gōu
fèn
Wang

魔法记忆之因义辨音法和记少余多法:“刨”字在表示“挖掘”或“除去”等义时读(páo),其他情况下读(bào)。
猝然
吓得
刨地
刨冰

xià
páo
bào

写一写字形
泥nìng(

chī(
)痴
万lài(

xuàn(
)丽
è(
)然






记一记词义
1.泥泞:
2.猝然:
3.惨然:
4.愕然:
5.蓦地:
6.犹豫:
犹豫、踌躇辨析:
“犹豫”单指拿不定主意。如:我很后悔当时犹豫
因有烂泥而不好走。
突然;出乎意料。
形容吃惊。
形容内心悲惨。
出乎意料地;突然。
拿不定主意。
了,没去帮他。“踌躇”除了犹豫的意思外,还含有停留和得意
两种意思。如:如果只为了一点小小的成就便踌躇满志,不但得
不到别人的赞美,反而会遭到人们的耻笑。
7.务必:
必须;一定要。
8.万籁俱寂:
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例句:深夜的南沙群岛
万籁俱寂,只有我们坚强的海防战士睁着警惕的眼睛守卫着中国
的海疆。
9.绚丽:
灿烂美丽。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长征》节选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个故事的情节。
【答案】(1)战士断粮晕倒。
(2)周团长舍己让面。
(3)彭德怀忍痛杀马。
(4)指战员歌舞战饥。
2.
文章四个场景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答案】四个场景之间前面有伏笔铺垫,后面有照应;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场景的切换上也有相应的空间舞台,适合剧情的推进发展和表现。
重点品析《泥泞的土地》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特写镜头有什么作用?
【答案】特写镜头凸现了过草地的艰险和场景
的惨烈。倒下的同志仍然“头向着北、拼命挣
扎前进”,表明红军战士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精
神和坚定信念。
2.“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
栽倒在草地上。”体会句中的“猝然”一词的
表达效果。
【答案】“猝然”是突然的意思,这里指彭德怀
突然晕倒,有力地表现了彭德怀爱兵如子,把
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
度而晕倒的精神。
3.“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如何理解警卫员的哭?
【答案】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
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
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4.
“不要哭了,我冤枉了你,向你道歉。”这句
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言描写,表现了刘少奇实事求是、
知错就改的磊落个性和胸怀。
阅读方法解密
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
语言描写是中考阅读中常考的一种描写方法。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还能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还可以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本处语言描写的作用是表现人物品质。
重难点小结
这部分内容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刘少奇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其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彭德怀枪杀战马,又挥泪诀别爱马,体现出战将风度和人性真情。描写手法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5.
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答案】这是在特定情景下(不能同生)所采取的特定行动,他的赴死,不是消极怯懦地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来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勇气走出草地,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色彩。
6.“特写:刘少奇怀中的战士拿着那袋所剩不多的
炒面的手,渐渐松开,啪的一声,那袋所剩不
多的炒面掉在了草地上。”这一特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刘少奇怀中的战士宁可饿死也舍不得吃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从这个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关心他人、关心革命的共产主义精神。这位战士牺牲了,但是他的这种伟大精神却极大地感染了读者。作者安排这一特写镜头,就是为了突出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7.“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
地。”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的革命情操,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
8.毛泽东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从你们的歌声中不仅感到了
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
我想,董老是会同意我的话的。”分析毛泽东这句话的深
层含义。
【答案】这是对毛泽东的语言描写,表明毛主席对革命前途充满坚定的信心。这番话,道出了革命理想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
神,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9.“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
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这里的自然环境
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灿烂朝阳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又预示着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答案】《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表达了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蔡畅、成仿吾等在法国留过学,深知这一段历史,面对困境,想到危急形势,便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歌,用它来鼓舞战友的斗志,表达红军坚强的意志。
1.【难点探究】课文第四个场景中写“万籁俱寂的草
地夜空,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的歌
声”,为什么要唱《马赛曲》?
【答案】不一样。前三个场景的感情基调是沉郁、悲壮的,因为这三个场景主要是为了突出红军过草地的艰
难。第四个场景的感情基调是欢乐、喜庆的,因为这个场景主要是为了表现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红军官兵才看到了希望,战胜了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2.【难点探究】第四个场景的感情基调与前三个场景一样
吗?为什么?
《长征》
节选
泥泞的草地——困难重重
彭德怀欲杀马救急
草地之夜——唱《马赛曲》红军战士得粮解危困
草地水塘旁边——顾全大局
周团长毅然赴死
泥泞的草地——爱兵如子
彭德怀忍痛杀爱马
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
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例如,在无边无际的草地这个大背景下,选择水塘来表现周团长赴死让生的优秀品质,看着水塘、爬向水塘、爬进水塘、塘中遗帽、对塘致哀……围绕水塘这个小背景切换的一个个场景,生动地推进了剧情的展开。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如第三部分结尾的景物描写,残阳如血,环境险恶,带给观众的是浓烈的悲壮和不尽的哀思。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
本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如:刘少奇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
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彭德怀拔枪击杀坐骑的战将风度和挥泪诀别爱马的苦恋情结,毛泽东那令人荡气回肠的睿智妙语和豪迈潇洒的伟人风采,都通过极富个性的台词和动作,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
作品根据表达的需要,成功地运用运动拍摄的多种方式,为观众展现了近景、中景、远景和特写等景致。尤其是两个特写镜头,十分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
词、曲均出自鲁日·德利尔。作于1792年奥地利、
普鲁士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急形势下,表达了
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原著《莱茵河军队战歌》,因马赛营志愿军在进军巴黎时歌唱此曲而有《马赛曲》之称。1795年定位法国国歌,第二帝国时被废弃,第三共和国时恢复为国歌,沿用至今。
第一问略。
1.刘少奇的“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2.毛主席说“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这句话告诉我们精神状态对于一个人很重要。
一、
1.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然在情理之中。
2.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3.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同志因饥饿而牺牲,为挽救战士们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
4.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点拨:词语的内涵应结合语境及文章内容来领会,切不可只读表面内容,应由表及里,挖掘其深刻含义。
二、
表现了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爱兵如子的领袖风采;悼马,表现了他丰富的性格内涵。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一个革命者丰富的感情与为革命大局作出牺牲这两者之间辩证的、和谐的统一。
点拨:任何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内涵都是丰富多样的。本文的人物也是如此,不是除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就再没有其他性情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绝非一种色调,而是五彩缤纷的,这才具有文学作品的真实性。
略。
四、
三、
风采;悼马,表现了他丰富的性格内涵。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一个革命者丰富的感情与为革命大局作出牺牲这两者之间辩证的、和谐的统一。
点拨:任何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内涵都是丰富多样的。本文的人物也是如此,不是除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就再没有其他性情了,人物内心世界绝非一种色调,而是五彩缤纷的,这才具有文学作品的真实性。
略。
四、《长征》节选
一.文体、作品简介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荧幕。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4个场景,再现了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
二、感知课文读英雄:
快速默读课文,按照四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参考】(一)困难重重,彭总欲杀马救急
(二)大局出发,周团长毅然赴死
(三)爱兵如子,彭总忍痛杀爱马
(四)苦中作乐,红军得粮解危困
三.品味场景知英雄:
课文节选的4个场景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表述形式: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参考】
(一)彭“惨然一笑”,“惨然”是因为其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忧,“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久久不语”说明彭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性命的决定。
场景一中彭、刘、警卫员三人的对话,突出了断粮给红军指战员带来的死亡威胁,也暗示了红军将士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周团长和战士互让炒面的举动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周团长毅然赴死的举动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减轻战友的行军负担,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革命留下有生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表达了他对战士的关心、对部队的留恋和决定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三)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也为下文彭杀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彭忍痛杀战马时是极度痛苦与矛盾的,这表现了其丰富的人性内容(与伴随自己身经百战的“无言战友”的深厚情谊)、高尚的革命情操(为革命大局做出牺牲)和爱兵如子的平等意识。
(四)军指战员苦中作乐的情节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度素养。
四、表演剧本现英雄(学生要事先揣摩剧本,在大脑中对情节进行形象化的构思。综合考虑演员的选择、舞台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主题: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本文作为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充分体现了重视视觉效果的特点: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作品中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例如,在无边无际的草地这个大背景下,选择了水塘这个小背景切换一个个场景:(周团长)看着水塘、爬向水塘、爬进水塘、塘中遗帽、对塘致哀……生动地推进了剧情的展开和表现。再如,场景四是由沉郁到欢乐、由悲壮到喜庆的情感转折过程。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如,场景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也象征性地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起的革命情操,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又如,场景四§24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灿烂朝阳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又预示了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如刘少奇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其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又如彭枪杀战马的战将风度和挥泪诀别爱马的人性表现,毛令人荡气回肠的睿智妙语和风神挥洒的伟人风采,都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譬如,毛泽东从《马赛曲》中悟出的真理道出了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财富,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也启发我们:崇高的理想、精神的力量往往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精神上应该永远不倒。[书后练习一.2]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如文章一开头便渲染了过草地的艰难,特写镜头更是突现了过草地的艰险和场景的惨烈,为后文人物活动交代了大背景,可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表明他们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
六、书后练习二——“猝然”中的理解。
1、彭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也并不出乎意料。
前曾欲杀战马(伏笔),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在凝望“无声战友”良久后忍痛枪杀战马,也情理之中。
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地突然站起身来,是十分自然的。也可理解为毛泽东当时高度的警惕感和急于弄清情况的心情。
七、拓展话英雄:
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总结的话:英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崇拜的大都是传媒偶像。你赞同这句话吗?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