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挑衅(xìn)
屏障(píng)
蹒跚(pán)
络绎不绝luò
B.翕动(xī)
羞赧(nǎn)
宛转(wǎn)
举世瞩目(zhǔ)
C.旌旗(jīng)
酵母(xiào)
馈赠(kuì)
别出新裁(xīn)
D.冗繁(rǒng)
贪婪(lán)
俨然(yǎn)
一筹莫展(chóu)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碑身的西面,第一
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
②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的河水缓缓流淌。
③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着,像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
④我读得很快,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
A.副
凝滞
举
囫囵吞枣
B.幅
凝结
擎
狼吞虎咽
C.幅
凝滞
擎
囫囵吞枣
D.副
凝结
举
狼吞虎咽.
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界被“特色”折腾,官僚主义的政绩观难辞其咎
B.学校特色的形成,往往在于特殊的办学优势、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和长期的文化积累
C.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场面
D.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即使不能拥有舒适的房屋、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感情
4.把“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A)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B)但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C)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D)
A.A
B.B
C.C
D.D
二、(9分,每小题0分)
围棋和象棋
①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
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
处在于棋盘都是肝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②先说回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
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
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
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
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
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③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
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
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
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
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
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缩影。
④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
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⑤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
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
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穰而不惜一
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誓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8年第七期,有删改)
5.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
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当属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生动
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
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6.下列对“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棋局小世界,围棋和象棋的棋盘都是肝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来
对垒拼杀.
B.下围棋就是要保有地盘,使地盘联成一片,而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这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C.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D.围棋表明中华文化体系存在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象棋则表现出先人的爱国情操和忠
君行动,反映先人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
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
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
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三、(9分,每小题13分)
8.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泉不饮。于是抵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
【注释】①鹓鶵(yuānchú):锅,古向“雏”。鹅编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坷,习性高
洁。②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③鸥(chI):猫头鹰。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相梁
相:宰相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鹓鶵过之
过:经过
D.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吓:吓唬
(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庄子往见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其名为鹓鶵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想要取代惠子做梁国宰相,惠子很害怕。
B.庄子去拜见惠子,给惠子讲了一个关于鹓鶵和鸥的寓言故事。
c.故事启发我们: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D.短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鸥得腐鼠,嘱揭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
9.(1)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斯是陋室,
。
(刘禹锡《陋室铭》>
(3)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朝天子 咏喇叭》中“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句中“水尽鹅飞罢”比喻
,表达了
的情感。
五、
10.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列各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禹正平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摘自2014年3月29日《光明日报》)
(1)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3)分析文中画线句作用。
(4)同样是讲“鞭马”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六、
1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2015年9月28日,武汉市启动了“经典诵读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覆盖
全市中小学。为了深化此项活动,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进家庭”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就“如
何在家庭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两条建议。
(2)小明的爸爸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工作忙又常加班,这种事随便应付一下
就算了,如果你是小明,你打算这样对爸爸说:“”
七、作文
12.“读”棋,让我们洞悉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内涵,读书,使我们充实人生,获得教
养,那么,“读”人呢?有人说,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读
者,我们“读”人,既可以读出真善美,又可能读出假丑恶,“读”人,最重要的还是要学
会怎样做人。请以“那一次,我读懂了他(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挑衅(xìn)
屏障(píng)
蹒跚(pán)
络绎不绝luò
B.翕动(xī)
羞赧(nǎn)
宛转(wǎn)
举世瞩目(zhǔ)
C.旌旗(jīng)
酵母(xiào)
馈赠(kuì)
别出新裁(xīn)
D.冗繁(rǒng)
贪婪(lán)
俨然(yǎn)
一筹莫展(chóu)
【考点】注音;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要结合字音、字形的知识来分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多音字的几种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的特点进行总结.
【解答】A.正确;
B.正确;
C.“酵”的读音为“jiào”,“别出新裁”应为“别出心裁”,属于同音字误用;
D.正确.
故选:C.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碑身的西面,第一
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
②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的河水缓缓流淌。
③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着,像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
④我读得很快,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
A.副
凝滞
举
囫囵吞枣
B.幅
凝结
擎
狼吞虎咽
C.幅
凝滞
擎
囫囵吞枣
D.副
凝结
举
狼吞虎咽.
【考点】词义辨析.
【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就要分析语言情境,要综合考虑语句中包括所指对象、使用范围在内的各种情境因素,还要根据词性、词的感彩等,选择正确的词语.
【解答】(1)副:量词,套.如:一副耳环;一副象棋.双,如:一副眼镜;一副手套.
幅:量词,用于布帛、图画等:一~画.五~布.
“浮雕”属图画类,所以①填“幅”.
(2)凝滞:停止流动,不灵活.
凝结:液体遇冷变成固体,气体因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
河水不流动,应用“凝滞”.②填“凝滞”.
(3)举:向上抬,向上托.
擎:满怀敬意地向上托举;举.
那同志双手捧着党证是满怀敬意的.所以③填“擎”.
(4)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囫囵吞枣”是对事物不仔细思考,粗略掌握.“狼吞虎咽”是吃东西的样子.句意说的是读书,不能用“狼吞虎咽”,所以④填“囫囵吞枣”.
故选:C.
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界被“特色”折腾,官僚主义的政绩观难辞其咎
B.学校特色的形成,往往在于特殊的办学优势、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和长期的文化积累
C.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场面
D.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即使不能拥有舒适的房屋、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感情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语言的简明
连贯
得体.
【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有两个角度,意思语法结构,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二是内容,包括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搭配不当,改为“教育界被‘特色’折腾,是官僚体制政绩观作祟”;
B.并列不当,“特殊的办学优势”包含了“育资独一无二的教源和长期的文化积累”;
C.搭配不当,“充满”与“场面”搭配不当;
D.表述正确.
故选:D.
4.把“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A)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B)但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C)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D)
A.A
B.B
C.C
D.D
【考点】语言的简明
连贯
得体.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语意的衔接.
【解答】通读语段,“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前面议论的一个总结,也就是总体上用事例来证明怀疑的意义.故应该放到最后.
故选:D.
二、(9分,每小题0分)
围棋和象棋
①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
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
处在于棋盘都是肝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②先说回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
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
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
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
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
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③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
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
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
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
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
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缩影。
④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
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⑤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
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
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穰而不惜一
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誓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8年第七期,有删改)
5.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
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当属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生动
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
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考点】概括说明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抓关键词.
【解答】由第三段第二句“胜负只取决于将帅
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可知A项正确;
由第三段中最后一句“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缩影”可推断C项正确.
由第四段可知D项正确.
由第三段中“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可知B项的说法不够严谨,所以B项错误.
答案:B
6.下列对“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棋局小世界,围棋和象棋的棋盘都是肝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来
对垒拼杀.
B.下围棋就是要保有地盘,使地盘联成一片,而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这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C.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D.围棋表明中华文化体系存在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象棋则表现出先人的爱国情操和忠
君行动,反映先人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
【考点】句段分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章内容的把握.回答问题时一定依据文章内容,要细读文段,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从而得出答案.
【解答】文段写出了围棋和象棋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题干既是要求谈对此的理解.据此分析,BCD选项,都写出了围棋和象棋中的文化内涵,是正确的.
只有A项写的是围棋和象棋本身的特点,不属于对文化载体的理解.故此本题选A.
答案:A.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
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
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
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考点】概括说明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述,注意要首先理解文意,然后揣摩各个选项是否符合文意.
【解答】A.体现人类早期的目标而非终极目标;
B.象棋中将帅地位最高,车本领最大;
C.说下象棋没有主观能动性无依据;
D.正确.
故选:D.
三、(9分,每小题13分)
8.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泉不饮。于是抵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
【注释】①鹓鶵(yuānchú):锅,古向“雏”。鹅编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坷,习性高
洁。②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③鸥(chI):猫头鹰。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惠子相梁
相:宰相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鹓鶵过之
过:经过
D.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吓:吓唬
(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庄子往见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其名为鹓鶵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庄子想要取代惠子做梁国宰相,惠子很害怕。
B.庄子去拜见惠子,给惠子讲了一个关于鹓鶵和鸥的寓言故事。
c.故事启发我们: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D.短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鸥得腐鼠,嘱揭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一词多义;文言实词;文言翻译.
【分析】参考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惠施在梁国做国相.相:做宰相;
B.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国:国都;
C.鹓鶵从它面前飞过.过:经过;
D.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吓:吓唬.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①庄子去看望他.之:代词,他;
②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它的名字叫鹓鶵.为:叫;
④不值得对外人说.为:向.
由此可知: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据文中相关句子“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可知,是有的人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而非“庄子想要取代惠子做梁国宰相”.故选:A.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于:在;是:这;过:经过;子:你.句子翻译为: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答案:
(1)A
(2)C
(3)A
(4)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四、
9.(1)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刘禹锡《陋室铭》>
(3)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朝天子 咏喇叭》中“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句中“水尽鹅飞罢”比喻 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表达了 人民的痛恨 的情感。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考查的诗句均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要识记诗句,并结合诗句的引申义理解作答.
【解答】答案:
(1)落红不是无情物(重点词:红)
(2)惟吾德馨(重点词:惟、馨)
(3)感时花溅泪(重点词“溅)
(4)民穷财尽,家破人亡.人民的痛恨.
五、
10.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列各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禹正平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摘自2014年3月29日《光明日报》)
(1)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3)分析文中画线句作用。
(4)同样是讲“鞭马”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字词的含义;提取论点.
【分析】本文用墨子批评耕柱子的故事巧妙引出问题:为什么鞭打羊不鞭打马?因为能力不同,因此要求也就不同.接下来论述了要正确认识别人的指责与批评,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最后得出:我们只有将鞭策变成动力,才能登上人生的顶峰的结论.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提炼或概括文章论点的能力.本文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要正确认识别人的指责与批评,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变成动力,登上人生的顶峰.
(2)此题是考查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和思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段落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主次、对比、递进、照应等.(2)、(3)、(4)段论证的是一个人才在遇到指责与批评时应有的正确态度,从“苛刻的责备、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三个短语可以看出遭遇的责备一层比一层深,这三个段落存在递进关系,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3)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文中这句话运用了对比论证,用不同人面对鞭策采取的不同态度,收获了不同的人生,形象深刻的说明应该正确面对别人的批评与职责.
(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选择论据的能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正确面对别人的指责与鞭策,让自己发挥出应有的光彩.“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是韩愈《马说》中的一段话,感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发现人才,致使人才被埋没,这与本文论点没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答案:
(1)要正确认识别人的指责与批评,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变成动力,登上人生的顶峰.
(2)(2)、(3)、(4)自然段论证的是一个人才在遇到指责与批评时应有的正确态度,从“苛刻的责备、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三个短语可以看出遭遇的责备一层比一层深,这三个段落存在递进关系,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3)这句话运用对比论证,用不同人面对鞭策采取的不同态度,收获了不同的人生,形象深刻的说明应该正确面对别人的批评与职责.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正确面对别人的指责与鞭策,让自己发挥出应有的光彩;《马说》中的这段话,感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发现人才,致使人才被埋没,这与本文论点没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六、
1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2015年9月28日,武汉市启动了“经典诵读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覆盖
全市中小学。为了深化此项活动,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进家庭”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就“如
何在家庭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两条建议。
(2)小明的爸爸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工作忙又常加班,这种事随便应付一下
就算了,如果你是小明,你打算这样对爸爸说:“”
【考点】综合读写;情景对话.
【分析】此题考察了建议的撰写、劝告类口语交际题.
【解答】(1)此题考察了建议的撰写.
回答此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联系现实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
2、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3、围绕主题来写;
4、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两种.
(2)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
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要注意有称呼、劝说的内容得体、语气委婉(你说呢、你觉得呢、好吗、行吗等).
答案:
(1)建议每个家庭购置相应的图书;提倡每个家庭开展一家同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等.
(2)爸爸,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建立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它小到个人,家庭,教我们待人处世,大到治国安邦,道德观念,规范习俗等,它是我国的文瑰宝之一.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即使再忙,也要抽空来学习它.我知道你很累,但为了学习传统文化,请你积极参加这项活动.
七、作文
12.“读”棋,让我们洞悉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内涵,读书,使我们充实人生,获得教
养,那么,“读”人呢?有人说,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读
者,我们“读”人,既可以读出真善美,又可能读出假丑恶,“读”人,最重要的还是要学
会怎样做人。请以“那一次,我读懂了他(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
【审题立意】题目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他(她)”,里面的关键词语是“读懂”,这里的“读懂”可以有明白、理解的意思,也就是在某人或者某物的影响下,我的想法或者做法的改变,里面还暗含着一个时间段:这一次,只能写一个场面,写作时要注意以上的几个问题.
【思路点拨】“那一次,我读懂了他(她)”,这里的他(她),可以是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也可以是跨越历史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
【细节描写】从题目可得,本文心理描写一定不能少,也可以辅以其他细节描写.
【写作手法】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一个相对较小的素材中表现较为深刻的道理.
【文体选择】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
【解答】【例文】
那一次,我读懂了他
黄叶的飘飞扰乱了我的思绪,朦胧之中,那弱不经风的躯体的轮廓又晃晃悠悠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徐朋飞﹣﹣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又一次带着美好的回忆闯入我的脑海中.
第一次认识他是在这样一个黄叶飞扬的暮秋中.一天下午,轮到我值日,我不知怎么就忘了,第二天早上,来到学校,慌忙之中才察觉我没有值日.那一刻的忐忑不安搅的我心神不宁.糟糕!就剩几分钟了!想着老师严厉的目光,我就害怕.这时,其貌不扬的他走了过来.怯生生的说:“我昨天下午帮你值过日了.”我连忙说谢谢.从那时起,我才知道班上有一名不爱说话的男生.
认识他后,我才发现.他是那样的平凡.平凡到做同学几年后我才知道他的名字.
随后的几年,我并不太在意他,只是一些小却让人心动的事让我感到了他的存在.
那天下午放学,同学们都准备回家.但望望窗外的瓢泼大雨,都吐吐舌头等着雨停.过了很长时间,雨都没有停,家长们纷纷来接了,有几个离家近的跑了回去.空荡荡的教室只留下他和我们几个女生.
这时,有两个女同学送来了伞,于是他和这几个女同学送我们一一回家.
他把我送到家门口后,我还未来得及说声谢谢,他就又匆匆的穿梭于雨中,向学校跑去.我一直心安理得的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换做我我也会这么做.
但当我帮助老师填同学情况表的那,我才发现他热心的代价.那一刻我读懂了他.原来他家在桑庄﹣﹣一个离学校很远的村庄.难以想象他是怎样推着车,在泥泞不堪的土路上艰难的到家的;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在这天黑的快的秋天独自上路的;难以想象他弱小的身躯是如何穿梭凛冽的风雨中的…
那一刻我读懂了他.之后的日子里里,我总能看到他帮同学倒垃圾;经常借给我我忘带的物品;热情的帮同学解答问题…也许他就是人们所提到的那种平凡中透露着伟大的人.
可惜,我的这份“懂”来得太迟.当我读懂他时,已经是要毕业了.那个烂漫如花的夏天,是我记忆中与他最后一次相见的夏天了.清清的挥手说再见,没想到是“再也不见”了.知了奏出的那曲离别的乐章伴着他那朴实的气息围绕于我身边.自此,我再也未见到他,他带走很多围绕在我身旁那熟悉的热心,但
他不知道,他带不走的是我对他一幕幕的永恒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