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马中心学校生本课堂导学案
课
题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型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3.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我们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启迪。
重
点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难
点
对唐太宗
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
习
过
程
教师活动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唐朝建立: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___
治国思想:帝王要________,大臣要________,政府要_______。贞观之治
①重视_________,减轻农民的________;②注意“_________”,
唐太宗
治国措施:节制享受欲望;③下令__________,革除“__________”的弊政;与贞观
④注意任用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治
政治:她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____。
女皇帝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进一步发展,国力_________。
武则天
地位:史称她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探究盛世之因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
(二)感受盛世之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材料二
“(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1)说说两则材料的大概含义。(2)造成两则材料不同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通过两则不同材料现象和原因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三、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朝代、两个名词、三位皇帝和三位大臣。一个朝代:唐朝。两个名词:“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三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三位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魏征。巩固检测1.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2.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一面好镜子啊。”那么这位大臣是A.
长孙无忌
B.
杜如晦
C.
狄仁杰
D.魏征4.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组织、引导学生的自学活动,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总体印象组织学生的讨论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巡视、指导
个别交流
板书设计
唐朝建立时间
人物
都城贞观之治
治国思想
治国措施女皇武则天
治国措施
统治影响开元盛世
出现时间
治国措施
局面形成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