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2 17:16:29

文档简介

5 黄河颂
?背景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主题解说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勇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她为榜样,像她一样伟大坚强。诗人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重点掌握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澎湃(
péng
)(
pài
)    浊(
zhuó
)流    哺(

)育
屏障(
zhàng
)
狂澜(
lán
)
山巅(
diān
)
2.词语填空。
惊涛__骇__浪    九曲连__环__    浊流__宛__转
不屈不__挠__
奔腾不__息__
一__泻__万丈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近年来,黄河水遭到严重污染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B.为治理黄河,国家环保局已经采取了在黄河两岸植树种草。
C.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D.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
A.黄皮肤的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人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的人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5.七年级(1)班开展了“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相信你一定准备好了相关资料,请你积极参与其中。
(1)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确定一个活动主题。(要求是上下相对的两句,字数不超过12个字)
我的拟写:__示例: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__ (2)请阅读下面一段新闻,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新华网兰州12月20日专电  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首次在黄河支流洮河上游被发现。新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潭县磨沟村北侧,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之前的村庄建设和平田整地中破坏严重,考古人员对其中的700余平方米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一批马家窑时期的壕沟、陶窑、窖穴和灰坑等。
    负责现场考古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毛瑞林介绍,一座保存较好窑址的发现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成果,该窑址由窑区、临时居住区和取土区组成,基本保存了当时古人制陶时的作坊构成和分布。另外,在窑址附近的灰坑内还出土大量纹饰精美的彩陶片。
我的概括:__黄河支流洮河上游首次发现五千多年前马家窑文化遗址。
(3)活动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在互动环节“祝福黄河”中想请你把同学们的祝福语制作成册放在校园里展览。下面,请把你设计的过程写在下面:
第一步:发动同学们写出祝福语。
第二步:__示例:收集同学们的祝福语。
第三步:__整理编辑同学们的祝福语。
第四步:校园展示同学们的祝福语。
朗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__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千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__
7.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__“啊!黄河!”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属于间隔反复,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这句话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__
荒漠中的苇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蒙眬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8.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突出“苇”的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9.第④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状。
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__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
11.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__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第二单元
家国情怀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导引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国家与民族,爱国就是一种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操。尤其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在经历了近现代历史上令人心痛的民族屈辱与苦难以后,更加希望建造一个“伟大坚强”的国家。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与人的民族文化之根有关联的人文情怀。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课文聚焦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他为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最后一课》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的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与感受,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木兰诗》叙述了农家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教学建议
学习本单元文章,品味、赏析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分析,细心揣摩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味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领会文意,培养语感。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
《黄河颂》
1
课时
《最后一课》
1课时
《土地的誓言》
1课时
《木兰诗》
1课时
写作
学习抒情
1课时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1课时
5.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感受黄河悠久的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朗读诗歌,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并用相应的感情朗读出来。
3.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感受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及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至偏向。因此,宜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激励祖国儿女为保卫黄河而战的思想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看黄河、导入诗境:
1.设问: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所歌咏。大家到过黄河,看过黄河的美景吗?老师先带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黄河的壮观景象。
2.观看视频、配乐解说:(黄河视频、黄河颂伴奏音乐)
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着她的儿女们,奔赴抗战前线。那是在1938 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光未然所写的诗歌——《黄河颂》,去感受他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二、颂黄河,读懂诗意:
1.自由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思考:(时间2分钟)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朗诵词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自学反馈、提问、明确:
(1)抓住朗诵词中的关键词:英雄的气魄、民族精神、赞歌,明确朗诵词的作用: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歌词的内容,引出下文的歌词。
(2)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
小结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
范读:要求听老师是如何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
齐读朗诵词:要求:对下文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要重读。
(设计目的:通过通读全文,理解课文深刻内涵。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求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三、悟黄河、美读诗歌:
1.快速浏览歌词部分,根据朗诵词的提示,划分歌词层次。
绘黄河 颂黄河 抒壮志
过渡: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用相应的感情朗读出来。用我们领悟到的方法,学习歌词部分。
2.绘黄河部分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读出感情呢?
(1)自学指导一:悟黄河、美读诗歌
自学内容:反复朗读绘黄河部分,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朗读的方法。
自学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歌词的含义,结合语境体悟感情,并用相应的感情朗读出来。
(2)自学反馈、提问归纳朗读指导:
“望”统领下文,停顿稍长。
动词:掀起、结、奔向、劈成:表现了黄河的力量之大;
“澎湃、万丈狂澜”:要重读,用语气表现黄河一往无前、气势磅礴的气势;
宛转、九曲连环:表现了黄河外形的特点,用起伏的语气表现出来。
“从昆仑——”语速加快,其中“奔”、
“劈”要重读,读出雷霆万钧的气势,表现黄河的伟大力量。
(3)自由揣摩、指名朗读、齐读这部分内容
3.颂黄河部分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朗读呢?
(1)自学指导二:“颂黄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从哪些关键词语可以看出来,应该怎么朗读?4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2)自学反馈、提问归纳朗读指导:
读出三层不同的情感与气魄:
是摇篮,舒缓深沉
是屏障,坚强有力
是臂膀,高亢激昂
三个层次语气逐渐地增强,感情在逐渐地加深。
(3)师范读、分层次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4.抒壮志部分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黄河学习的誓言,要读得铿锵有力。
5.朗读指导小结: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6.四人一小组分层次分内容展开朗读交流,分别做出评价。(时间5分钟)
7.全班分层次合作表演朗读。
8.小结: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要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还要读好关键词,这样才能把诗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设计目的: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朗读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另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诗歌。)
四、说黄河、拓展诗趣: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设计目的:抓住本课关键词语,拓宽知识面,积累有关语句)
结束语
古往今来,黄河以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学习的《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与音乐家冼星海合作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章歌词。“黄河大合唱” 共有8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再次感受作品中的爱国感情。(播放歌曲黄河颂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