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中考真题分类汇编(科学)专题: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17·台州)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取适量液体
B、取液时挤入空气
C、两人合作滴加液体
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
2、(2017 杭州)如图是一初中(科学)课本,下列对此课本的估测值与真实值接近的是(
)
A、长度约为26厘米
B、质量约为2千克
C、重力约为0.2牛
D、平放时对桌面压强约为2帕
3、(2017 温州)用隔板将玻璃容器均分为两部分,隔板中有一小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如图)。下列问题中可以用该装置探究的是(
)
①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③液体是否对容器的底部产生压强
④液体是否对容器的侧壁产生压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17 绍兴)下列实验中与其它三个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
)
A、甲:研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
B、乙: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C、丙:研究宇宙膨胀和星系运动的特点
D、丁:证明动物呼吸需要氧气
5、(2017 绍兴)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气味
B、
点燃酒精灯
C、
滴加液体
D、
读取液体体积
6、(2017 嘉兴)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
高倍镜下调焦
B、
检验气密性
C、
辨别火线
D、
滴加液体
7、(2017 金华)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
A、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所以CH4、CO2都是有机物
B、硫酸、盐酸电离时都能产生H+
,
所以电离能产生H+的化合物是酸
C、金属Fe、Zn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水是氧化物
8、(2017 湖州)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 )
A、a接c
B、a接d
C、b接c
D、b接d
9、(2017 湖州)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需要研究看不见的现象或不易测量的科学量时,就必须设法寻找由该对象产生的各种可见的效应,由此来判定对该对象的存在、大小等情况,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下列研究方法不属于转换法的是( )
A、
通过CO2分子模型认识CO2分子结构
B、
通过小树弯曲认识力的存在
C、
用小磁针确定磁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D、
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10、(2017·宁波)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转移蒸发皿
C、
加热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11、(2017 杭州)下列观察仪器的选择与观测范围相匹配的是(
)
A、天文望远镜适于观察甲区间的物体
B、光学显微镜适于观察乙区间的物体
C、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丙区间的物体
D、放大镜适于观察丁区间的物体
12、(2017 杭州)下列初中科学实验中,需要使用0.9%的生理盐水作为试剂的是(
)
A、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B、观察小金鱼鳍内的血液流动
C、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D、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3、(2017 衢州)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重视规范操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手持试管加热
B、
闻气味
C、
稀释浓硫酸
D、
用嘴吹灭酒精灯
二、探究题(共12题;共40分)
14、(2017 丽水)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植物的感应性后,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并用水浸湿,填满培养皿,把4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如图摆放(胚根都朝向培养皿中心);
②盖上培养皿盖,用透明胶带固定,将培养皿侧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处;
③观察并记录幼根的生长状况。
(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________;
(2)A,B,C,D四粒玉米中,作为对照组的是________。
15、(2017·台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的医生虽然知道心脏与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认为动脉内充满了由肺进入的空气,因为他们解剖的尸体中动脉内部是空的。
【材料二】公元2世纪,希腊医生盖仑解剖活动物,将一段动脉的上下两端结扎,然后剖开这段动脉,发现其中充满了血液。盖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肝脏将人体吸收的食物转化为血液;②血液像潮汐一样在心脏与静脉之间来回流动,但血液从心脏到动脉是单向的且最终被人体吸收;③左右两心室的隔膜上有小孔,血液可互相流通。
【材料三】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哈维深入地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他做了一个活体结扎实验,当他用绷带扎紧人手臂上的静脉时,心脏变得又空又小;而当扎紧手臂上的动脉时,心脏明显胀大。哈维还进行了一个定量实验,解剖心脏并计算血液流量,以每分钟心脏搏动72次计,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于是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但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哈维没有发现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流通管道而招致质疑。直到166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这一微小管道的存在,证明哈维的理论是正确。
(1)马尔比基发现的“微小管道”是________。
(2)盖仑将“一段动脉上下两端结扎”的操作是基于________的猜想。
(3)哈维的定量实验否定了盖仑观点中的________(选填序号)。
16、(2017 湖州)科学兴趣小组做了一个有趣的纸盒实验:在水平桌面的右端放有一个封闭纸盒,一辆绑有磁铁的小车从斜面上静止下滑后在水平桌面上向右运动.在靠近纸盒的过程中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在了A位置.如图所示.
小组同学对这一现象展开了讨论:
(1)小明认为小车速度减小除了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外,可能还受到纸盒的影响.为了证实他的猜想,小明应该如何设置实验?________
(2)小明通过实验发现,纸盒能使小车运动速度减小得更快.那纸盒里有什么呢?小芳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1:纸盒中有铁块.
假设2:纸盒中有磁体.
假设3:纸盒中有闭合的线圈.
小强根据已学的知识否认了________.
(3)小强打开纸盒,发现里面是一个闭合的线圈.为什么闭合的线圈会使小车的速度减小得更快?请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
17、(2017·宁波)为何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筷一般都是横躺着而不是竖直的?这一现象引起了小科的思考。
【思考】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筷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因为它们是一对________力,所有竹筷应该能竖直地静止在水面上,但事实并不如此。
【实验】小科以内含金属块的中空细塑料管模拟竹筷进行实验探究。如图所示,
把一个质量适当的金属块,固定在一根底端封闭的中空细塑料管内的不同位置后,分别轻轻地竖直放到水和浓盐水中,观察它是否能始终保持竖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表:
【分析】(
1
)把金属块和塑料管视为一个物体,金属块位置的改变,会改变物体的________位
置。相同条件下,这一位置越低,细管在液体中能竖直漂浮的可能性越大。
(
2
)分析金属块固定在c点时,细管放入水和浓盐水中时的实验现象可知,相同条件下,浮力作用点的位置相对细管底端越________(选填“高”或“低”),细管在液体中能竖直漂浮的可能性越大。
其实,上述实验现象还需要用杠杆、能的转化等知识来解释,有待于继续研究……
18、(2017·宁波)过度肥胖有损健康,有人建议喝绿茶减肥,因为绿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酚真的有减肥作用吗?小科用小白鼠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假设】茶多酚对小白鼠营养性肥胖具有减肥作用。
【实验步骤】
(
1
)分组:质量为20g左右的同龄幼年雄性小白鼠30只,随机平均分成A、B、C三组,分别养殖在相同适宜环境中。
(
2
)喂养和灌胃:每天定时给各组小白鼠喂养等量适量饲料,并在晚上8时进行灌胃,具体见下表。(备注:灌胃是动物实验中常见的给药方式)
组别
A
B
C
天数
第1﹣45天
第46﹣90天
第1﹣45天
第46﹣90天
第1﹣45天
第46﹣90天
喂养饲料
基础饲料
基础饲料
高能量饲料
基础饲料
高能量饲料
基础饲料
灌胃液体
2mL蒸馏水
2mL蒸馏水
2mL蒸馏水
2mL蒸馏水
2mL蒸馏水
2mL茶多酚溶液
(
3
)第1天、第45天、第90天分别对各组小白鼠进行称量、记录,并求平均值。
【实验数据】
组别
A
B
C
第1天小白鼠平均质量/g
20.3
20.1
20.1
第45天小白鼠平均质量/g
51.8
56.2
56.1
第90天小白鼠平均质量/g
58.6
63.9
59.5
【交流讨论】
(1)在实验过程中各组小白鼠的体重都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小白鼠体内的有机物的合成量________有机物的分解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通过B、C两组实验对照,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第46~90天,A、C两组实验________形成对照。(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19、(2017 温州)指甲生长与甲根基部细胞有关,指甲向指尖方向生长,甲小皮是与指甲底端相连的皮肤,一段时间内,甲小皮的位置不会随指甲的生长而变化。某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指甲的生长规律,选择一定数量健康的男性和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在指甲的中间位置的虚线方向上(如图)测出指甲生长的长度,计算出指甲的生长速度。统计不同类别、不同时期指甲生长的平均速度,相关数据整理如下表:
指甲生长的平均速度(毫米/天)统计表
不同指甲
女性(一年)
男性(一年)
冬天
夏天
右手无名指
0.094
0.114
0.101
0.116
右手中指
0.103
0.117
0.105
0.119
右手食指
0.098
0.115
0.102
0.117
(1)在实验中,如何测量一段时间内指甲生长的长度?________
(2)分析实验数据,该实验可以得出哪些结论?________
(3)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指甲的生长速度比老年人快。结合细胞的生命活动特点对这一现象作出简要解释。________
20、(2017 绍兴)食物在胃里是如何消化的?
(1)历史上,针对动物的胃是只能研磨食物进行物理消化,还是能同时进行化学消化的问题有过争议。若穆、斯帕兰扎尼等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一块肉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这个小笼,过一段时间,将小笼从鹰体内取出。如果胃在进行物理消化同时,也能进行化学消化,科学家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为了研究胃内能进行化学消化的液体是一直存在的,还是在进食后的消化过程中才产生的,有人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甲:取一群人早餮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实验乙:取某人中餐前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你认为哪种实验设计更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有同学猜想,可能胃内液体不能对不同营养素都进行一样的消化,准备以面包、脂肪块和蛋白块进行实验,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________。
(4)同学们查阅文献资料发现,人体的胃液中存在胃蛋白酶。为了研究pH对胃蛋白酶催化作用的影响,他们在适宜的温度下,以蛋白块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21、(2017 绍兴)蜡烛(主要含C、H、O无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________。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
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2%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________。
22、(2017 绍兴)探究“水平抛出物体飞行的距离a与物体质量m、抛出高度H、抛出时的速度v的关系”时,设计并进行了如图甲实验。
实验一:质量不同的A、B球在斜面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下落到不同高度的地面。
实验二:质量不同的A、B球在斜面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下落到同一高度的地面。
实验得到表一、表二两组数据:
表一
mA=100克,mB=50克,h=0.2米
次数
球
桌面离地高度H/米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s/米
1
A
0.5
▲
2
A
1.0
0.74
3
A
1.5
0.90
4
B
0.5
0.53
5
B
1.0
0.74
6
B
1.5
0.91
表二
mA=100克,mB=50克,H=1.2米
次数
球
桌面离地高度H/米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s/米
1
A
0.1
0.59
2
A
0.2
0.81
3
A
0.3
0.99
4
B
0.1
0.58
5
B
0.2
0.81
6
B
0.3
1.00
(1)如图乙是A球从斜面高h=0.2米处下落时,测量球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的示意图,该距离是________米。
(2)实验一,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是为了保持小球离开桌面时的________相同。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3、(2017 嘉兴)媒体上有一些所谓的“科学”报道,常用个例或看似存在因果关系的事实作为依据,具有很大迷惑性,科学的态度必须分析其证据是否可靠?因果关系是否符合逻辑?而不是轻易地接受和传播。如为了获取新药疗效的证据,早期常采用简单的对照实验,即让实验组服用新药,对照组不服,但是采用这种方法,病人病情好转有可能是由于心理因素起了作用。
为了排除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采用“单盲实验”法,即给实验组病人服用新药,对照组病人服用“安慰剂”(与真药外形相似但无任何作用),但两组实验对象都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新药还是“安慰剂”。
(1)“单盲实验”的结果可能还会因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预期不同而产生偏差。为了使研究者对两组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更加客观,目前采用更严格的“双盲实验”法,即________。
(2)由于存在病人自愈以及心理因素等影响,最好的做法是再增加一组对照实验,对该组实验对象应如何处理?________。
(3)有统计显示,每年冰淇淋销量上升的同时,溺水死亡的人数也会增加,
据此有人推理得出:吃冰淇淋会带来溺水死亡的风险。对于这样的因果推论,你觉得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
24、(2017 嘉兴)农业生产中为了获得高产,就要设法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为此,某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实验研究。
【实验原理】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检测氧气的释放速率来测定;产生的氧气滞留在叶片,会使叶片在液体中上浮。
【实验器材】长势相似的绿萝叶片、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可分解释放CO2)、注射器、打孔器、下图所示的实验台(不同高度放有三组烧杯)等。
【实验步骤】①用打孔器在绿萝叶片上取大小相同的小圆叶片若干,用注射器排出叶片细胞间隙的气体,使叶片在蒸馏水中都能下沉;
②在每组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NaHCO3溶液(不考虑溶液密度差异),然后用镊子将小圆叶片放入烧杯中,每个烧杯10片;
③点亮LED灯带,记录每个烧杯中8个叶片上浮到水面所需的时间。时间越长,表示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中设置的自变量有二氧化碳浓度和________。
【实验结果】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记录如表。(单位:秒)
组别
NaHCO3
相对浓度
50
100
150
低光强组
968
801
720
中光强组
883
632
498
高光强组
767
476
355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越强、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评价反思】①本实验的重要改进是用LED冷光源代替传统的白炽灯,这一改进对该探究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_。
②实验中每个烧杯放10个小圆叶片,而统计时只选取前8个小圆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5、(2017 金华)人体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人体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FeCl3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的高低,该同学在28℃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哪个更高?
猜想与假设:________。
实验材料: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实验步骤: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并各注入3mL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内________;
③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情况。
预测实验结果:
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
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该同学又完成了“探究温度对猪肝研磨液和FeCl3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线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三、填空题(共2题;共5分)
26、(2017·台州)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请阅读有关甲烷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今年5月18日新闻联播报道:我国在南海成功完成了“可燃冰”试验开采工作。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能源。甲烷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性。
(2)一定条件下氢气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和水,这一化学反应被称作“产甲烷作用”。请写出“产甲烷作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则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装置(填字母)。
A.
B.
C.
D.
E.
27、(2017 金华)气体的的备是科学实验基本技能之一。现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初中科学中常见的气体。
(1)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
(2)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A装置,选择A装置的依据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考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正确操作可判断.
【解答】A.取适量液体,瓶子朝手心,瓶盖倒放于桌面,试管略倾斜,A正确;
B.取液时挤入空气,用滴管取液体时应该在滴管未伸入液体时挤出部分空气,B错误;
C.两人合作滴加液体,滴管在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该左手拿试管右手拿滴管,滴管距离试管口一定距离滴入液体,C错误;
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加热液体时,手握住长柄不能再按短柄,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考点】估测
【解析】【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A、课本的长度约为20~30cm,故A正确;
B、一本课本质量约200g=0.2kg,故B错误;
C、一本课本质量约0.2kg,则重力G=mg=0.2kg×10N/kg=2N,故C错误;
D、一本课本重力约为2N,面积远远小于1m2
,
根据,压强远大于2帕,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B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此题是探究液体压强是否跟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有关”的实验,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的评估。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根据p=ρ液gh进行分析;要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要保证液体深度相同;深度相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则需使液体的密度相同;密度相同,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解答】本实验在两侧加入液体,观测橡皮薄膜的方向,判断两侧压强的大小。
①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则需使液体的密度相同;密度相同,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②要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要保证液体深度相同;深度相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③④薄膜只能反应液体的侧面压强,故无法比较底部的压强,故③不可以,④可以。
故①②④可以,选B
4、【答案】C
【考点】转换法,模型法
【解析】【分析】平时注意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的识别,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运用。对每个实例进行分析,明确各自采用的研究方法就能找到不同的选项。
【解答】A、研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将动能转化为木块的移动距离,运用是转化法;
B、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利用红墨水柱高低的变化,来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运用的是转化法;
C、研究宇宙膨胀和星系运动的方法是模型法;
D、证明动物呼吸需要氧气,利用昆虫来分析物呼吸需要氧气,运用的是转化法。
与其它三个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C,故选C
5、【答案】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等相关内容。在化学实验操作时,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C、根据胶头滴管的用法分析;D、量筒读数需要平视。
【解答】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操作错误,故A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B错误;
C、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滴加液体,会污染胶头,从而污染试剂,故C错误;
D、用量筒读液体体积时需要平视,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解答】A、高倍镜下调焦应转动细准焦螺旋,故A错误;
B、用手捂住试管,若烧杯中有气体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
C、用试电笔辨别火线,食指必须接触测电笔末端的金属体,使电源和大地之间形成通路,故C错误;
D、用滴管滴加液体需垂直滴加液体,且不能碰到试管壁,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考点】归纳法,演绎法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可以从一般到一般;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解答】A、CH4是有机物,CO2是无机物,故A错误;
B、酸能电离H+
,
水也能电离出H+
,
但不是酸,故B错误;
C、只有活泼性大于氢气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比如Cu与酸反应不产生氢气,故C错误;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水是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A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解析】【分析】用浓硫酸吸收水分属于除杂质,要长进短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可.
【解答】解:用浓硫酸吸收水分属于除杂质,要长进短出,即从b管进,a管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可,所以从c管进,所以a接c.
故选A.
9、【答案】A
【考点】转换法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常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有:等效法、模型法、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
【解答】解:A、通过CO2分子模型认识CO2分子结构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符合题意;
B、小树弯曲说明小树受到了力的作用,方便认识力的存在,属于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小磁针的偏转来表示磁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利用的是转换法,故C不符合题意;
D、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个数越多,磁性越强,用的是转换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C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实验室的安全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的基本操作解题
【解答】A、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A错误;
B、转移蒸发皿,转移蒸发皿时应该用钳锅钳不能用手去拿,B错误;
C、加热液体,符合加热液体的规范操作,C正确;
D、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正确操作应该将浓硫酸沿杯壁注入烧杯中,D错误。
11、【答案】B
【考点】估测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A、天文望远镜适于观察宇宙中的星体等远距离的物体,甲为小分子,故甲不符合,故A错误;
B、光学显微镜适于观察细胞,乙为酵母菌和衣藻,属于细胞,故B正确;
C、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分子,丙为动物体,故C错误;
D、放大镜适于观察近距离的物体,丁为远距离的星体,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生物学实验的有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需要使用0.9%的生理盐水的实验中选材为动物的活体细胞。
【解答】需要使用0.9%的生理盐水的实验中选材为动物的活体细胞,故AC错误,D正确;
B中观察小金鱼鳍内的血液流动
,为观察血液的流动,不需要生理盐水,故B错误;
故选D
13、【答案】B
【考点】实验室的安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和溶液的浓硫酸的稀释,试管需试管夹夹持进行加热,闻气味时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不量气体进入鼻腔,浓硫酸稀释时应使浓硫酸沿杯壁进入水中,熄灭酒精灯时需用灯冒盖灭。
【解答】A、手持试管加热,不能用手持,A错误;
B、闻气味,符合闻气味的规范操作,B正确;
C、稀释浓硫酸,图中将水倒入盛浓硫酸的烧杯中会引起液体飞溅,C错误;
D、用嘴吹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酒精灯,D错误。
二、探究题
14、【答案】(1)根的向地性
(2)A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幼苗期根的生长方向与播种时种子胚根朝向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玉米的根总是朝向下方生长,此现象可能与播种时种子胚根的朝向有关,也可能无关。
【解答】(1)实验前,可假设玉米的幼根总是朝向下方生长与播种时种子胚根的朝向无关;为的是验证根的向地性;
(2)对照组应选用自然向下不做处理的种子,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种子;
故答案为:(1)根的向地性;(2)A。
15、【答案】(1)毛细血管
(2)动脉内部不是空的或动脉内部有血液
(3)①、②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三则材料的递进关系,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过程.
【解答】(1)这个“微小管道”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应该是毛细血管;(2)盖仑怀疑古希腊医生动脉是空的理论而进行的实验,所以盖仑应该认为动脉内部不是空的或动脉内部有血液;(3)哈维测出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否定了盖仑观点中的①、②两点与哈维实验得到的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人体重的4倍矛盾。
故答案为:(1)毛细血管;(2)动脉内部不是空的或动脉内部有血液;(3)①、②
16、【答案】(1)拿掉纸盒后重复实验,观察小车停止的位置,并与原来比较
(2)假设1
(3)带磁铁的小车靠近闭合的线圈时,闭合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小车的动能转化为线圈的电能,动能减小,速度减小的更快
【考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为了验证是否受到纸盒的影响,去掉纸盒就行;(2)纸盒能使小车运动速度减小得更快,说明纸盒中有磁体,从而得出结论;(3)电磁感应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解答】解:(1)为了验证小车速度减小是否受到纸盒的影响,小明应该拿掉纸盒后重复实验,观察小车停止的位置,并与原来比较;(2)纸盒能使小车运动速度减小得更快,说明纸盒中有磁体,假设1中没有磁体,故否认了假设1;(3)带磁铁的小车靠近闭合的线圈时,闭合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小车的动能转化为线圈的电能,动能减小,速度减小的更快.
故答案为:(1)拿掉纸盒后重复实验,观察小车停止的位置,并与原来比较;(2)假设1;(3)带磁铁的小车靠近闭合的线圈时,闭合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小车的动能转化为线圈的电能,动能减小,速度减小的更快.
17、【答案】平衡;重心;高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1)金属块在不同的位置,会改变塑料管的重心,据此分析;(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定细管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大小,据此分析.
【解答】解: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筷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1)把金属块和塑料管视为一个物体,金属块在塑料管中的位置不相同,则塑料管这个整体的重心就会发生变化,金属块的位置越低,重心就越低;(2)金属块固定在c点时,细管放入水中能漂浮,在浓盐水中不能漂浮;
细管在水中和盐水中所受的浮力是相同的,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可知,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则细管在盐水中排开的盐水的体积要小于排开的水的体积,即在水中细管所受的浮力的作用点要高一些;作用点越高,越容易漂浮.
故答案为:平衡;(1)重心;(2)高.
18、【答案】(1)大于
(2)茶多酚对小白鼠营养性肥胖具有减肥作用
(3)不可以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在实验过程中各组小白鼠的体重都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小白鼠体内的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B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茶多酚,据表中数据可见:茶多酚具有减肥作用.(3)AC有茶多酚和高能量饲料两个变量,不可以形成对照.
故答案为:(1)大于;(2)茶多酚具有减肥作用;(3)不可以
19、【答案】(1)距甲小皮一定距离处划一条与图中虚线垂直的记号线,一段时间后测出记号线距甲小皮的距离,两次距离之差就是指甲生长的长度
(2)右手三个手指的指甲生长速度,中指最快、男性比女性快、夏天比冬天快
(3)青少年甲根基部细胞的分裂与生长速度比老年人快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利用做标记的方法测量实验指甲长度的变化;(2)根据实验统计表中指甲长度的数据进行分析;(3)根据所需知识,有关新陈代谢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测量一段时间内指甲生长的长度,可以在距甲小皮一定距离处划一条与图中虚线垂直的记号线,一段时间后测出记号线距甲小皮的距离,两次距离之差就是指甲生长的长度;
(2)从实验统计表中得出右手三个手指的指甲生长速度,中指最快、男性比女性快、夏天比冬天快;
(3)根据新陈代谢速率分析,青少年甲根基部细胞的分裂与生长速度比老年人快。
故答案为:(1)距甲小皮一定距离处划一条与图中虚线垂直的记号线,一段时间后测出记号线距甲小皮的距离,两次距离之差就是指甲生长的长度;(2)右手三个手指的指甲生长速度,中指最快、男性比女性快、夏天比冬天快;(3)青少年甲根基部细胞的分裂与生长速度比老年人快。
20、【答案】(1)肉块消失或明显变小
(2)实验甲,样本数大,又使研究对象一晚饥饿,排尽胃内物体(合理答案均可)
(3)取同样大小(同样质量)的面包、脂肪块和蛋白块,切成同样大小的小块,浸泡在相同胃液里,观察消失情况(或观察消失的时间长短)
(4)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与pH有关。当pH约等于2时,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实验探究,胃的消化过程,以及消化液的特点。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其催化效率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解答】(1)若发生化学消化,则铁笼中的肉块能被消化,则现象为肉块消失或明显变小;
(2)实验甲更合理,选取实验对象充足样本数大,又使研究对象一晚饥饿,排尽胃内物体,避免干扰(合理答案均可);
(3)设计实验方案:取同样大小(同样质量)的面包、脂肪块和蛋白块,切成同样大小的小块,浸泡在相同胃液里,观察消失情况(或观察消失的时间长短);
(4)观察图可看出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与pH有关。当pH约等于2时,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故答案为:(1)肉块消失或明显变小;(2)实验甲,样本数大,又使研究对象一晚饥饿,排尽胃内物体(合理答案均可);(3)取同样大小(同样质量)的面包、脂肪块和蛋白块,切成同样大小的小块,浸泡在相同胃液里,观察消失情况(或观察消失的时间长短);(4)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与pH有关。当pH约等于2时,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21、【答案】C或CO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B;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C、CO2、H2O和CO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本考点考查了蜡烛燃烧的实验的探究,并且注重了实验方案的评价,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重点.评价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实验过程的评价、实验结论的评价等,要认真把握。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根据蜡烛中含有C、H、O,因此还可以猜想燃烧产物为C或CO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
(2)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应该增加通入气体的量,故选B;
(3)从表格分析可知,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这是蜡烛熄灭的原因;
(4)相对湿度增加,说明产生H2O,CO、CO2含量增加,说明产生了CO、CO2
,
表面有黑色固体说明产生了C,故燃烧产物为C、CO2、H2O和CO。
故答案为:(1)C或CO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2)B;(3)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4)C、CO2、H2O和CO。
22、【答案】(1)0.51~0.54
(2)水平速度
(3)水平抛出物体飞行的距离与抛出点的水平速度和抛出高度有关,与质量大小无关。水平抛出速度越大、抛出高度越高,水平飞行距离越远
【考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水平抛出物体飞行的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可找到答案。在得出结论时,要注意条件。水平抛出物体飞行的距离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无关。
【解答】(1)根据尺子的示数,估读距离为0.51~0.54m;
(2)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释放,使重力做的功相同,保持小球离开桌面时的速度相同;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水平抛出物体飞行的距离与抛出点的水平速度和抛出高度有关,与质量大小无关。水平抛出速度越大、抛出高度越高,水平飞行距离越远。
故答案为:(1)0.51~0.54;(2)水平速度;(3)水平抛出物体飞行的距离与抛出点的水平速度和抛出高度有关,与质量大小无关。水平抛出速度越大、抛出高度越高,水平飞行距离越远。
23、【答案】(1)实验对象和研究者都不知道谁服用的是新药,谁服用的是“安慰剂”
(2)什么都不服用
(3)不合理。冰淇淋销量上升与溺水死亡人数增加都与夏季气温升高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考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控制变量法是高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为了使研究者对两组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更加客观,需要减少变量,使实验对象和研究者都不知道谁服用的是新药,谁服用的是“安慰剂”;
(2)为了避免自愈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应设置一组对照组什么都不服用;
(3)不合理。冰淇淋销量上升与溺水死亡人数增加都与夏季气温升高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1)实验对象和研究者都不知道谁服用的是新药,谁服用的是“安慰剂”;(2)什么都不服用;(3)不合理。冰淇淋销量上升与溺水死亡人数增加都与夏季气温升高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4、【答案】越弱;光照强度;减小白炽灯发热造成不同的温度条件;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解题的一般思路和图表分析、获取信息、绘制曲线图、实验设计的能力。分析图示和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的原理是当叶圆片抽取空气沉入水底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产生的氧气在细胞间隙积累圆叶片的浮力增加,叶片上浮,根据上浮的时间判断出光合作用的强弱。
【解答】(1)实验的原理是当叶圆片抽取空气沉入水底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产生的氧气在细胞间隙积累圆叶片的浮力增加,叶片上浮,时间越长,表示光合作用强度越弱;
(2)通过改变led灯控制光照强度,因此实验的自变量还有光照强度;
(3)为了避免无关干扰因素,冷光源可以减小白炽灯发热造成不同的温度条件;
(4)只选取前8个小圆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是为了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故答案为:(1)越弱;(2)光照强度;(3)减小白炽灯发热造成不同的温度条件;(4)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25、【答案】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1号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比2号试管快(或“慢”或“基本相等”);乙;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3的催化效率“(答出酶的活性有最适温度或酶具有高效性其中一点即可)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采用的选择、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根据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对比新鲜的含过氧化氢酶3.5%的猪肝研磨液、3.5%的FeCl3溶液解答,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猜想解答;根据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解答。
【解答】(1)根据问题比较二者的催化效率,提出猜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对比FeCl3溶液与酶的催化作用,向1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
(3)实验结果1号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比2号试管可能快(或“慢”或“基本相等”);
(4)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是乙,因为人体的酶催化效率在37℃左右最高;
(5)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3的催化效率“(答出酶的活性有最适温度或酶具有高效性其中一点即可)。
故答案为:(1)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2)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3)1号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比2号试管快(或“慢”或“基本相等”);(4)乙;(5)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3的催化效率“(答出酶的活性有最适温度或酶具有高效性其中一点即可)。
三、填空题
26、【答案】(1)可燃
(2)4H2+CO2
CH4+2H2O
(3)A、C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甲烷、乙炔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分析】(1)物质的性质;(2)已知反应物与生成物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纯净气体的制取仪器。
【解答】(1)能燃烧是物质的可燃性;(2)一定条件下氢气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H2+CO2
CH4+2H2O;(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A装置和B装置是气体发生装置,A符合题目固体加热要求;C、D、E是气体收集装置根据CH4难溶于水的特点可以使排水法收集,因为密度小于空气所以也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但由于无法测得是否已收集满所以E不恰当,选A、C装置合适。
故答案为:(1)可燃;(2)4H2+CO2
CH4+2H2O;(3)A、C
27、【答案】(1)BC
(2)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验室常见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初中阶段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有两种:固固受热型和固液不受热型,选择装置时要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状态;收集装置的选择也要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性质判断。(1)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来选择收集方法;(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可以选取加热分解高锰酸钾也可以使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所以发生装置A、B都可用于制取氧气;而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采取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进行收集。
【解答】(1)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是将稀盐酸滴入石灰石,因此选择B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采取向上排空气收集选择装置C;
(2)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可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此时就选择装置A作为反应的发生装置;选用的优点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
故答案为:(1)BC;(2)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