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清兵卫与葫芦
学案
学习目标:
1.扎实落实熠熠、呵叱、热衷等词语,掌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激情投入,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尊重他人个性,关注自己个性发展。
学习重点:了解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
学习难点:体会“危机爆发”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学习时间:二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案
教材助读
一. 兴趣导读
二. 走近作者
直贺志哉(1883——1971),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21教育网
三. 了解背景
四. 整体感知
1. 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结局)
开端 发现葫芦
发展 教员没收
高潮
砸碎葫芦
尾声 葫芦变价 21cnjy.com
结局 改变爱好
2.课文围绕葫芦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 其中主人公是谁?
预习反馈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砸碎(suì) 投掷(zhì) 绘画(hùi)
B.模样(mó) 顽固(wán) 摩擦(cā)
C.乖觉(jiào) 塞子(sāi) 哆嗦(duō)
D.狭小(xiá) 呵叱(chì) 热衷(zhōng)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乖觉 古董 薪水 珊栏
B.锤子 嘀咕 接洽 机械
C.约莫 玷污 热衷 埋怨
D.包庇 畸形 寄托 喘气
3.根据拼音写汉字。
他永远不juàn( )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jì( )好络绳,拴在朝阳的檐láng( )下,然后上学校去。
21·cn·jy·com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精句赏析
1.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儿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提示:一系列细致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表现了清兵卫熟练的技巧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含而不露地赞美了清兵卫高超的工艺和匠心,体现了他的创造力。也说明清兵卫对此事的痴迷
2.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提示:清兵卫为什么会把老头儿的秃脑袋错看作葫芦了?
赏析:这是对清兵卫痴迷葫芦引发趣事的描写,正是因为他对这爱好异常专心,心无旁骛,所以才会把老头儿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了,从而刻画出他对葫芦的痴迷。这件趣事令人忍俊不禁,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高效展示
1.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提示:别人觉得有名的东西,清兵卫反而不喜欢,这说明了什么?
赏析:清兵卫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和审美标准。
2.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出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那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课文第二至第六段集中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尤其是课文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顶看成是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当然如果你认为是其他地方的描写,只要言之有理也可以。
当堂检测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B.“那种葫芦我可不大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C.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
给我滚蛋吧。”
D.“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
热衷: 寄托:
6.本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热爱葫芦(开端) (发展)——葫芦被缴——葫芦被砸(高潮)—— (结局)——爱好绘画(尾声)。
课堂小结与课堂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导学过程:
一.知识反馈
二.自主学习
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根据其中的一句写一段话来表现清兵卫此时的心理活动。
1、于是这个清兵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2、他的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连哭也没哭一声”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欲哭无泪的之状。
“脸无人色”“发呆”,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对于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清兵卫感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声”则表现了父亲的一贯的的粗暴的家长制的态度。
由此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清兵卫的痛苦的内心:如3句:父亲啊,这可是我经过千辛万苦才挑选出来的葫芦啊,它耗费了我多少心血啊,你就这样给我砸碎了,我该怎么办呢?你让太伤心了,我恨你,恨死你了!
三.合作探索
1.他对葫芦是这样一种专注,他是那样的会欣赏葫芦:他被别人收缴去的葫芦居然能卖到极高的价钱。可是后来他为什么会改变这么好的爱好呢?
原来就是家庭里的父母,二是学校里的教师的强制扭曲造成的。这是多么可悲的人性的毁灭啊。作者用这样的对比照应的写法,猛烈的抨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人的正常天性的罪恶。也批评了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2.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但他对别人的葫芦却不以为然;“0.1元=50元=600元”,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确实有一定的研究,在这上面他有非凡的发现力和鉴赏力。
3.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表现小说的主题
本文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家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作者先后运用了以下材料表现小说深刻的主题。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清兵卫对葫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清兵卫上课摩擦葫芦被教员发现;教员进行家访,导致清兵卫的父亲砸碎所有的葫芦。总之,作者既正面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鉴赏力、创造力,又侧面表现了清兵卫的审美力以及周围的人对他的不理解,并最终葬送了他的爱好。
四.高效展示
3. 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文章首尾有着怎样的联系?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于绘画了,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结构上更加严谨。中间部分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这为下文张本。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清兵卫发现一个葫芦,异常兴奋。文章结尾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与开头呼应,言虽尽而意无穷,令人深思。
4 .清兵卫把葫芦带进课堂,被教员没收,并进行了家访。你对教员的做法怎么看?这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主题?
这位教员的做法不够妥当。他给清兵卫的打击太大了。由于他的家访,导致清兵卫的父亲粗暴地将他的所有葫芦砸碎,从此,清兵卫就跟葫芦断了关系,教员这样做,把清兵卫的个性扼杀了。这说明了从前社会上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他们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因此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
5. 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态度?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同情清兵卫。作者描述清兵卫痴迷于葫芦的细节(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当作葫芦),充满了对这个孩子的怜惜;写教员对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感到心里不舒服,却也不务正业,喜欢看戏。批评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清兵卫的父亲,作者更是用了揍孩子、砸葫芦等描写传达出了对他的批评。清兵卫很高的鉴赏天赋和独特的审美力,却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摧残下被湮灭殆尽了。结局中葫芦的不断升值就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成人批评的态度。希望清兵卫能坚守自己的爱好,希望孩子的父亲和教师们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拥有一个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
五.当堂检测
要求: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7.找出下列语句中表示动作的词,看看这些词语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这句中的动词有:
(2)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第把表面擦亮。
这句中的动词有:
作用: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D.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9.请在文段后面的横线上续上适当的议论,用上“外部环境”、“内心世界”两个关键词。
人的成长如日本鲤鱼非常相似,日本鲤鱼能长到多大与池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不过对于人类而言,
我的收获:
六.课堂小结与课堂评价
预习反馈
1. D A中“绘”应为“huì”;B中“模”应读“mú”;C中“觉”应读“jué”。
2.A “珊”应写做“栅”www.21-cn-jy.com
4. D 注意说话的内容,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当堂检测
6.买到好葫芦 葫芦高价出售
7.(1)切 掏 装 (2)泡 装 擦 作用:点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程度。
8.D A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与句子后面的意思重复了。B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不能用于对待别人。C慷慨解囊:意思是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D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它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9.答案示例:限制我们成长的不仅是外部环境,还有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有不断扩展我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不断地成长。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清兵卫与葫芦》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2.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3.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及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难点: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
主要教学内容:检查预习、速读课文、分段、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检查(注音)
1.生字:
茶卤(chá
lǔ) 葫芦籽(hú
lu
zǐ) 呵斥(hē
chì)
战战(zhàn)兢兢(jīng) 薪水(xīn
shuǐ) 隐瞒(yǐn
mán)
嘀咕(dí
gu) 干涉(gānshè)
2.多音字:
没收(mòshōu)
没有(méiyǒu)
便宜(piányi) 方便(fāngbiàn)
人参(rénshēn)
参考(cānkǎo)
参差不齐 (cēncībùqí)
朝鲜(cháoxiǎn) 朝气(zhāoqì)
3.词语:
呵斥:大声斥责。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
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
茶卤:很浓的茶水。
异常:不同寻常。
郑重:严肃认真。
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演员。
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
校役: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
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
乖觉:机警联聪明。
薪水:工资。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満。
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二)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志于文学创作。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www.21-cn-jy.com
志贺直哉于1918年经过短暂停顿后,重新执笔,以创作上新的成就,蜚声于大正文坛,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他对人性作深邃的观察,对于庸俗与虚伪有惊人的敏感与强烈的憎恶。他具有理想主义的热情。1917年的中篇小说《好人物夫妇》,表现了他心境的转移,从生气蓬勃与激越的性格转变为苍劲沉着的态度。2·1·c·n·j·y
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志贺直哉一向关心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和文学上表现坚贞不屈。早年关怀足尾矿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牺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对侵略战争的抗议。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21·世纪
教育网
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开端 发现葫芦
发展 教员没收
高潮 砸碎葫芦
尾声 葫芦变价
结局 改变爱好
(四)问题讨论:
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后来又改变了他的爱好呢?这个爱好真的不好吗?www-2-1-cnjy-com
讨论后教师结合练习一提示如下: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这些结果与前文多处内容构成对比,例如: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构成对比,21教育网
(五)练习设计
A
语言积累
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
A、葫芦(hú)
狭小(xiá)
热衷
(zhōng) 呵叱(chì)
B、模样(mó)
顽固
(wán) 摩擦
(chā) 隐瞒(mán)
C、纵使(zòng)
跃进
(yuè) 吮吸(shǔn) 塑料(sù)
D、绘画(huì)
檐廊
(láng) 投掷
(zhì) 屹立(yì)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乖觉
古董
薪水
珊栏
B、锤子
嘀咕
接洽
机械
C、哺育
玷污
热衷
埋怨
D、包庇
畸形
寄托
喘气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B、“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C、“你看,”母亲无可奈何地说,“就剩这点钱了。你全拿去吧。”
D、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B、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C、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D、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5.
填入下面画线处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相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就象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
6.下面的句字里有两组对立的词语,(“天上”“地上”与“拥挤”“疏远”),仿造时要考虑这一点并重新立意。句字语气不限。
天上的星星为何象地上的人群一般拥挤,而地上的人们为何又象星星一样的疏远?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课堂点击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C
选段在线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21·cn·jy·com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2-1-c-n-j-y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D探究性学习:(主题或中心)
本文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家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顺其自然〉则告诉我们: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成功的机遇会更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1cnjy.com(共29张PPT)
小说
清兵卫与葫芦
6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引
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
今天我们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
3.
学生正确认识兴趣、爱好;正确发展自己的个
性;客观的认识家长和教师,处理好和他们的
关系,获得适当的人生感悟。
1.
借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简洁、传神的描写来揣摩
人物复杂的心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作
者的情感态度。
2.
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通过自我
思考、同学间的讨论、教师的点拨,深刻理解小
说的主题。
(重点)
(重点)
(难点)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小说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他创作丰富,人称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为“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
一。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
《暗夜行路》。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志贺直哉他立志于文学创作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相继问世。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1910年,志贺直哉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和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体现了“白桦派”的文学主张。
一
读一读字音
葫芦籽
呵斥
战战兢兢
嘀咕
hú
lu
hē
zhàn
jīnɡ
dí
ɡu
二
写一写字形
xīn(
)水
隐mán(
)
茶lǔ(
)
干shè(
)
薪
瞒
卤
涉
三
记一记词义
1.呵斥:
大声斥责。
2.光彩熠熠:
形容闪亮发光。
3.茶卤:
很浓的茶水。
4.名伶:
旧时称著名的演员。
5.乖觉:
机警聪明。
6.嘀咕:
猜疑,犹疑;小声说,私下里说。
导思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清兵卫对葫芦很痴迷?
痴迷个性
关键词:
扼杀个性
导思2.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交代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去向?
审美独到
清兵卫
导思3:清兵卫为什么会放弃自
己的爱好?你认为清兵卫的父亲会反对清兵卫画画吗?
痛苦绝望
导思4:扼杀清真兵卫好的有哪些力量?这说明了一个怎样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1.
小说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的爱好由葫芦转向了绘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开篇没有交代,这样的写法称之为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答案】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作者开篇故意语焉不详,这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2.
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
然;“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答案】①使情节摇摆起来,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
之中。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②凸显出清兵卫对
葫芦独有的天赋、慧眼、鉴赏力,可谓葫芦天才。
③反衬出教员、父亲、校役等大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重点品析21-46段
3.第29段中为什么要交代教员的爱好?
【答案】反衬了外来的教员对于清兵卫爱好葫芦的
不理解、厌恶,揭示出他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学
生的片面、专制的想法,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正当
爱好的权利。
4.第36段中清兵卫的父亲的做法导致怎样的后果?
【答案】清兵卫的父亲简单、粗暴的做法,最终
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孩子的天赋。而
“一个一个”“砸碎”的不是葫芦,而是孩子的
梦想,他破坏的是孩子的审美力与创造力。
5.第38-44中作者为什么介绍这个葫芦的去向?
【答案】交代葫芦的去向——先被校役以“五十块”的价格卖给了古董店老板,又被古董店老板以“六百块”的价格卖给了当地富家,突出了这个葫芦的价值,使悲剧的意味更浓。
6.小说的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考查记叙文结尾句(段)的作用。在内容上,表明了清兵卫又有了新的追求,象征了个性解放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暗示了清兵卫的葫芦这一悲剧现象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阅读方法解密
记叙文结尾句(段)的作用。
在结构上:(1)篇末点题,总结全文;(2)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3)首尾呼应,照应题目或开头。在内容上结合段意或句意明确写作目的。解答这类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7.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安排这个结
局有何用意?
【答案】“又开始嘀咕了”。
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
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
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重难点小结
“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8.清兵卫的父亲到底爱不爱清兵卫?为什么?
【答案】父亲呵叱儿子:“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可见在父亲眼里清兵卫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只要听话就行。他使劲揍了清兵卫一顿,清兵卫被骂做“没有出息的孩子”,可见,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孩子“有出息”,因为在他看来,清兵卫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是毫无意义的事,是玩物丧志。由此可见父亲爱他的儿子,并希望按自己的想法塑造儿子。
文中的父亲一方面性格暴躁,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时代的日本,就是今天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父亲又何其少呢?
【答案】小说采用了倒叙手法,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手法探究】小说开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小说开头便交代了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爱绘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
清兵卫与葫芦
放弃葫芦,热衷绘画——倒叙设悬
痴迷葫芦,随时关注——引出下文
个性独特,遭到怒斥——审美独到
发现宝贝,父砸葫芦——对比鲜明
热衷绘画,父又嘀咕——首尾呼应
呼吁尊重个性
批判粗暴扼杀
本文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是这种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青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1.采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么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
2.运用简单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小说在写清兵卫受到父亲的训斥,被教员没收葫芦,被父亲砸碎葫芦等事情时,通过简单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清兵卫的坚持己见、害怕、痛苦等心理,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尽管,你可能是那么渺小、那么平凡
但,请记住,你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正是因为你的独一无二,才会有别人和你不一样
所以,你要对自己严格,你要对别人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