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23 17:49:5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课一练
一、基础达标
1.下列选项中,有关地球大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B.地球赤道半径为6371千米
C.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D.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B.直到卫星照片的成功拍摄,人们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最终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能说明以下哪一地理事实( )
A.地球是一个球体
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
C.大陆漂移
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4.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5.下列事例不能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地球卫星照片
C.日食、月食现象 D.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6.“站的高看的远”从地理的因素分析是因为( )
A.地球太大 B.地面是平面
C.地球是平的 D.地面是球体
7.在海边观察由远处驶来的轮船,出现下图中 至 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的公转运动 D.海平面上升
二、综合提升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漫画
材料二:2010年4月8日,欧洲航天局极地冰层探测卫星(CryoSat—2)由俄罗斯“第聂伯”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CryoSat—2卫星是欧洲航天局“地球探测者”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加深人们对地球系统运作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地球自然演变过程的了解.
(1)请你根据漫画背景,为画中人物配上相符的语言,构成一个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故事.
A.在古代,人们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直觉认识世界,他们心目中的天与地是什么样子呢?
古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人们对大地的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带着种种猜想,很多人进行了探险,其中一个就是麦哲伦.
麦哲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到了20世纪,航天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
宇航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今天,同学们不仅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还可以精确的认识地球的形状.
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了解地球最科学的方法是利用________进行观测.
(3)由于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在海边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 )
A.船身 B.船头
C.船尾 D.桅杆
2.在图的方框内填出一组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课一练 答案
一、基础达标
1.解析: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选项B叙述错误,选项ACD叙述正确.
答案:B.
2.解析: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到卫星照片的成功拍摄,人们最终确证到地球是一个球体,选项AB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解析: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4.解析: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球形,从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月食现象发生时地球的影子;登高望得远等.
答案:B.
5.解析: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月食能证明地球是圆形的.结合选项,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6.解析: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所以在地球的表面上,站得越高,望得越远.
答案:D.
7. 解析:读图可得,远出驶来的轮船,先看到的是船的桅杆,最后看到的是船身,该现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答案:B.
二、综合提升
1.答案:(1)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地球是个球体,朝着一个方向航行,一定能回到起点;看,那不就是地球吗?太圆了!今天我们了解地球的形状,可方便了,可观察地球仪.其实,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造卫星
(3)D
2.答案: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0000千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9张PPT)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情景导入
视频:从太空看地球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颗美丽的星球到底有多大?
视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新课学习
直觉和臆想
天圆地方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古人: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新课学习
自主学习:教材第3页
天坛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就含有天圆地方的寓意。
新课学习
月食
推测
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呈圆弧形,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
球体
太阳
月球
新课学习
视频:月食的形成
拓展延伸
月食证明地球是球体
视频:日食的形成
拓展延伸
日食证明月球是球体
(公元前384年~前322年)
古希腊学者
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
亚里士多德
新课学习
海边观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新课学习
纬度不同的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
新课学习
实践证实
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航行。
球体
新课学习
动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1480年~1521年
麦哲伦
新课学习
确证
20世纪中期,
地球卫星照片
球体
新课学习
东方一号
加加林和“东方一号“
1961年4月,苏联“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新课学习
直觉和臆想
天圆地方
实践证实
麦哲伦环球航行
确证
卫星照片
亚里士多德推测月食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概括总结
思 考
(1)我们应该学习前人为了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
(2)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
(3)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新课学习
假如你要驾船做一次远洋航行,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还需要携带哪些工具?
新课学习
思 考
药品
新鲜水果
淡水
指南针
信号弹
救生衣
平均半径:6371千米
(二)地球的大小
极半径:6357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新课学习
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的发现?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新课学习
思 考
1.读下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A.① → ② → ③ B.③ → ① → ②
C.③ → ② → ① D.② → ③ → ①
B
D
课堂练习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0千米 D.6378千米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A.“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航行成功返回
B.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
C.“神七”拍摄的地球照片
D.日食的时候,太阳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形
B
D
课堂练习
4.人类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人造卫星上天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人类登上月球
5.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天圆地方
B.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
B
课堂练习
我们学了什么?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课堂小结
说一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地球的真空形状是什么样的?
举例说明地球的大小。
1
2
作业布置
(一)地球的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认识过程
真实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极半径:6357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直觉和臆想:“天圆地方”
推测:球体
实践证实:球体
确证:球体
板书设计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单元 第一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过程。2.知道地球的真实形成。3.能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及地图等的分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1.地球的真实形成。2.地球的大小。
难点 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数字说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从太空看地球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颗美丽的星球到底有多大?带着问题,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观看视频 从太空观看美丽的地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视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主学习:教材第3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直觉和臆想:“天圆地方”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就含有天圆地方的寓意。推测:球体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呈圆弧形,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拓展延伸:视频:月食的形成(月食证明地球是球体)拓展延伸:视频:日食的形成(日食证明月球是球体)介绍亚里士多德合作探究: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海边观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纬度不同的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实践证实: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航行。介绍麦哲伦动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确证:球体20世纪中期,地球卫星照片介绍加加林和“东方一号”(1961年4月,苏联“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概括总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思 考: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1)我们应该学习前人为了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 (2)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 (3)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思 考:假如你要驾船做一次远洋航行,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还需要携带哪些工具?(需要带些药品、新鲜水果或维他命、多带些淡水、指南针、信号弹、救生衣。)(二)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思 考: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的发现?(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观看视频学生根据教材第3页的图文资料,自主归纳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观看视频观看视频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观看视频学生尝试总结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参照教材图,说、认、记。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视频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部分知识,主要采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月食和日食的形成两小视频,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这两个天文现象哪一个证明地球是球体,哪一个证明月球是球体。用实例为科学提供依据。对以上学习,进行概括总结。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知识解决实行问题。培养学生读图、记忆能力。用数字得出地球的真实形状,学生容易接受。
课堂练习 1.读下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B)A.① → ② → ③ B.③ → ① → ②C.③ → ② → ① D.② → ③ → ①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B)A.6375千米 B.6371千米C.6370千米 D.6378千米3.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D)A.“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航行成功返回B.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C.“神七”拍摄的地球照片 D.日食的时候,太阳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形4.人类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件是(C)A.郑和下西洋 B.人造卫星上天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人类登上月球5.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B)A.天圆地方B.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C.地球是正圆形的D.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学生完成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学生小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
作业布置 1.说一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地球的真空形状是什么样的?2.举例说明地球的大小。 学生回家完成 课后巩固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利用图片及资料,了解和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精神和勇气,以及不畏困难的强大心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